超声引导下胫后动脉置管在新生儿麻醉中的应用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hunguang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胫后动脉置管在新生儿麻醉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接受择期手术治疗,术中需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动脉血气分析的新生儿120例,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胫后动脉组(J组)、桡动脉组(R组)与足背动脉组(Z组),每组4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行动脉穿刺置管术,主要观察指标为首次穿刺成功率,同时记录置管时间、10 min内总成功率、动脉直径、动脉深度。

结果

J组和R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Z组(P<0.05),置管时间短于Z组(P<0.05),动脉直径大于Z组(P<0.05)。J组动脉深度大于R组和Z组(P<0.05)。R组与J组10 min内总成功率小于Z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胫后动脉置管在首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时间方面与桡动脉相当,优于足背动脉,在新生儿麻醉中可替代桡动脉置管。

其他文献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85%以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与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转归相关。文章对NLR在接受再灌注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预测作用进行了综述。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组织的芯片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参与调控COPD的Hub基因及其在COPD中的作用。方法从GEO数据库中下载mRNA表达谱数据集GSE106986,筛选出正常人和COPD患者这2组样本的肺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注释,根据蛋白质互作网络筛选出参与COPD调控的Hub基因。使用CIBERSORT数据库进行免疫细胞类群分析,进而探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研发一种新型术毕风险评分表用于危重患者术毕风险分级,为危重症患者术后是否入住ICU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所大型三甲医院行腹部手术且术后入住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患者术后在ICU得到切实生命或器官功能支持和密切监护,有必要入住ICU;B组为患者术后在ICU没有得到生命或器官功能支持和密切监护,没必要入住ICU。使用自制术毕风险评分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统计得出
目的探讨远程交互式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等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雅安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COPD患者10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53例)和干预组(远程交互式肺康复训练联合常规药物治疗,56例)。对照组依据指南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远程交互式肺康复训练,均干预12周,干
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是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预防PSCI至关重要,寻找预测因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文章
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间相互作用的重要通路。缺血性卒中可促进肠道菌群失调和移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反向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文章对缺血性卒中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以综述两者的联系及相关机制,并对靶向肠道菌群的卒中治疗进行了展望。
目的探讨基于医联体的"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平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以2020年7~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住院的COPD患者164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82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基于医联体的"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护理平台进行护理。干预前及干预3、6个月以后,评价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自我管理能力及生存质量,护理期间考察两组患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