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指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的专业技能教育(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从而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知识技能,在高职院校中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并推动相应政策、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的过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结构是:一是有一套政策作指导;二是有一个高职院校辅导员行业协会,拥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习、工作、科研、发展的四个平台;三是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队伍成员达到了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三种境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建设 内涵与结构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影响最大的人,因为辅导员是高职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与高职生亲密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对于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求职等方面都能施加很大的影响。由于家庭、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生厌学、沉迷网络、生活颓废、集体意识单薄、漠视传统文化、心理问题突出等问题,如果我们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程度较高,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就能及时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高职生的人生进行有效导航。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内涵的界定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与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高校辅导员不仅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所以,就辅导员的身份角色而言,角色是多元的:他们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是学生权益维护者。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基本内涵的界定
职业化是一种过程,是指以某种职业在以完成工作为目的、以人来适应工作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把一项工作作为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职业,为了达到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特定职业素质努力成为优秀的职业人。[2]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指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的专业技能教育(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从而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知识技能,在高职院校中長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并推动相应政策、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的过程。尤其是对于现在已经工作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上的人员,要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使辅导员在胜任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上,掌握特定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相应专业方向的教学、研究和工作任务,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从而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终生从事的事业。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结构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职业化,宏观结构而言,国家要在政策上有引导,在制度上有保障。微观结构而言,各地区、高职学院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量身定做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机制;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要定好位,要将辅导员工作当做一种高尚的职业,遵循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律,按照辅导员职业生涯阶梯的模式,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发展,从而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成就感,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结构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有一套政策作指导;二是有一个高职院校辅导员行业协会,拥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习、工作、科研、发展的四个平台;三是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队伍成员达到了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三种境界。
(一)宏观上国家有相应的政策作科学指导
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促使人们正视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0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意见指出:辅导员是代表学校党委在学生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是一线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由此,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进一步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文件还对于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6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专门召开了全国辅导员工作会议,这在我们国家教育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长周济都作了专题报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如: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到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各地要为辅导员工作、学习创造必要条件,定期安排辅导员进行培训进修;要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专职辅导员可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辅导员比例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评估指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确强调提出辅导员要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教育部颁发了于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在规定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更加明确,角色是多元的,是人生导师、是知心朋友、是管理服务者;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职责、队伍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都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同时,国家还出台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一系列政策、规定、计划的出台,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4]由此意见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辅导员突出了职业实践技能这一条,这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相联系,所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还应注重 “双师”素质培养与“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二)各省市、高职院校有相应的高职辅导员行业协会,拥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习、工作、科研、发展的四个平台
1.建立一个高职院校辅导员行业协会
高职教育已经具有十几年的历史,高职学生人数超过大学生人数的一半,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大学生将达到3000万人,按照1:200的比例,辅导员应该有15万,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不会低于7.5万人,这么庞大的从业队伍,急需要一个行业协会来管理、约束与规范。协会要明确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技能、职业道德等,协会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制度与运行机制,具体落实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培养、管理、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上。[5]
2.建设一个优良的辅导员职业环境,搭建好四个辅导员职业平台
高职院校辅导员庞大的从业队伍,同样急需一个优良的职业环境,从高职院校辅导员优良的职业环境来看,应该搭建好四个职业平台。
一是学习平台。学习平台分职前学习和在职学习两种。首先,职前学习主要是在校学历培训,高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在高校专门开设高职辅导员专业,通过系统的辅导员专业教育,来保证辅导员的学历、专业素养与技能。其次,在职辅导员也要拥有一系列的培训平台,如通过专题培训班、进修、挂职、交流、导师制、学习型团队、科研项目等形式,让辅导员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提升职业化素养,增进专业技能。
二是工作平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工作平台由辅导员选聘、培养、考核、激励、保障运行机制构成。一是职业准入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以公开招聘考核的形式,选拔辅导员,并形成了一套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二是职业培养机制:为了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各高职院校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建立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形成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力争用3到5年时间建设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资格制度。三是考核机制:在工作评估指标中引入德、能、勤、绩各方面指标,同时采取自评、学院评、学生评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考评细则。四是激励机制:根据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情况,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五是保障机制:有一套完善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職称系列评聘办法,改善辅导员的相关待遇,消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后顾之忧。[6]
三是科研平台。高职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都需要一个科学研究的平台。首先,学院可以根据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兴趣、特长和专长,成立人文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高职辅导员教研室,把分类培养与科研结合起来,把工作、服务、交流与科研统一起来。其次,以片区为单位成立高职院校辅导员研究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科研考察等。三是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学习科研团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进行专门、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四是发展平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包含:职称评定、提拔、转岗等三种职业发展途径。一是不断完善职称和职务“双轨制”职称评聘制度;二是建立储备干部体系,将高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资源;三是畅通对外通道,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优秀辅导员报考地厅级、处级干部或报考国家公务员,积极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辅导员。
(三)稳定一支职业化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三种境界。
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永葆生机和活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应该是基本合理的。一是这支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二是这支队伍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合理,三是三种职业境界的辅导员组合结构合理。[7]
1.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结构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一支队伍的自然的基本状态,反映着这支队伍的生存、发展状态。高职院校辅导员能不能成为高职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能不能把从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对待,与队伍的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关联。年轻辅导员朝气蓬勃,富于激情,与青年学生年龄相近,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学生当中,这是优势,但是,年轻辅导员缺少社会阅历,缺乏社会经验,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广度、深度和实效性方面可能稍微不足。年老辅导员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能让学生肃然起敬,这是优势,但是,年老的辅导员也因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比不上年轻人,有时还可能出现“代沟”,这也是明显的劣势。中年辅导员年富力强,也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如果能够把既有教学经历,又有行政经历,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技能的具备“双师”素质的人员,引进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来,将会对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老、中、青三部分所占比例以15%:35%:50%为宜。要加大中年辅导员的比例,特别是具有“双师”素质的辅导员,要让他们成为辅导员中的骨干。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结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大多是本科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不大,虽然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结构符合基本标准,但结构比例不甚合理,本科生比例太大,研究生比例太小,二者以7:3为宜,这样将更加有利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利于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现在,在新引进高职院校辅导员时,许多学校年青辅导员的起点学历是研究生。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科结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类都有,这样各种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能够取长补短,百花齐放,优势互补,实现辅导员、学院、学生三赢。然而,真正“科班”出身的辅导员太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专业的辅导员所占比重不足,这样,必将影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所以,要坚持外引内养的原则,优化队伍学科结构,让本学科的人员比例超过50%,使学科结构合理化。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称结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称结构是最不合理的,有调查显示:没有职称和初级职称高达80%,中级职称较少,高级职称更是极少。职称结构的不合理,势必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职业化发展。[7]
2、队伍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
和培养“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职教师一样,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也要倡导“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双师”素质的含义是:辅导员在拥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项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拥有某项“专长”, “专长” 的含义是指具有教学、科研、学生专业化管理服务的实践经历和相关资质,这个“专长”可以是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比如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也可以是学生学业方面的,比如高级秘书、办公自动化考评员、网络管理员、计算机操作员等。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有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长,可以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管理与服务;而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有学生学业方面的专长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达到“身教”的效果。在队伍中,“双师”结构合理比例以不低于40%为宜,当然比例越高越好。
3、三种职业境界的辅导员组合结构
三种职业境界的辅导员是指职业化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专家化辅导员。首先,职业化辅导员拥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项基本专业知识技能,能够独立承担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职业操守和职业认同感。所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都要求达到这种境界——职业化辅导员境界。其次,专业化辅导员是在职业化辅导员的基础上,拥有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某个“专长”,或具备学生学业方面的专长,能具体进行教学、科研、专业化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与实践活动,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0%的高职辅导员要求达到这种境界——专业化辅导员。再次,在专业化辅导员的基础上,能够就相关项目或课题,带领其它辅导员进行认真研究,主持教研活动,并形成研究成果。20%的高职辅导员要求达到这种境界——专家化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专家化辅导员基本呈现金字塔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R].
[2]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
[5]刘丽娜.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D].中国知网,2008.4.18.
[6]王继伟.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推进的具体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
[7]黄学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中国知网,2008,9.2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职业化建设 内涵与结构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生在大学期间影响最大的人,因为辅导员是高职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与高职生亲密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对于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求职等方面都能施加很大的影响。由于家庭、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生厌学、沉迷网络、生活颓废、集体意识单薄、漠视传统文化、心理问题突出等问题,如果我们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程度较高,辅导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就能及时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高职生的人生进行有效导航。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内涵的界定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与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高校辅导员不仅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所以,就辅导员的身份角色而言,角色是多元的:他们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还是学生权益维护者。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基本内涵的界定
职业化是一种过程,是指以某种职业在以完成工作为目的、以人来适应工作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把一项工作作为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职业,为了达到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特定职业素质努力成为优秀的职业人。[2]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指通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相关工作的专业技能教育(含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从而具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的知识技能,在高职院校中長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并推动相应政策、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的过程。尤其是对于现在已经工作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岗位上的人员,要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使辅导员在胜任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基础上,掌握特定专业方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相应专业方向的教学、研究和工作任务,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从而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终生从事的事业。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结构分析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职业化,宏观结构而言,国家要在政策上有引导,在制度上有保障。微观结构而言,各地区、高职学院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量身定做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机制;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要定好位,要将辅导员工作当做一种高尚的职业,遵循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律,按照辅导员职业生涯阶梯的模式,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发展,从而不断提升辅导员职业成就感,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结构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有一套政策作指导;二是有一个高职院校辅导员行业协会,拥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习、工作、科研、发展的四个平台;三是有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队伍成员达到了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三种境界。
(一)宏观上国家有相应的政策作科学指导
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促使人们正视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10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意见指出:辅导员是代表学校党委在学生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是一线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由此,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进一步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文件还对于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6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专门召开了全国辅导员工作会议,这在我们国家教育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长周济都作了专题报告,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规定,如: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到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各地要为辅导员工作、学习创造必要条件,定期安排辅导员进行培训进修;要鼓励辅导员进行科研,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专职辅导员可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辅导员比例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评估指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明确强调提出辅导员要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教育部颁发了于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在规定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更加明确,角色是多元的,是人生导师、是知心朋友、是管理服务者;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职责、队伍的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等都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同时,国家还出台了《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一系列政策、规定、计划的出台,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选聘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4]由此意见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辅导员突出了职业实践技能这一条,这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相联系,所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还应注重 “双师”素质培养与“双师”结构队伍建设。
(二)各省市、高职院校有相应的高职辅导员行业协会,拥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习、工作、科研、发展的四个平台
1.建立一个高职院校辅导员行业协会
高职教育已经具有十几年的历史,高职学生人数超过大学生人数的一半,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大学生将达到3000万人,按照1:200的比例,辅导员应该有15万,那么高职院校辅导员不会低于7.5万人,这么庞大的从业队伍,急需要一个行业协会来管理、约束与规范。协会要明确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技能、职业道德等,协会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制度与运行机制,具体落实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选聘、培养、管理、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制度与机制的建设上。[5]
2.建设一个优良的辅导员职业环境,搭建好四个辅导员职业平台
高职院校辅导员庞大的从业队伍,同样急需一个优良的职业环境,从高职院校辅导员优良的职业环境来看,应该搭建好四个职业平台。
一是学习平台。学习平台分职前学习和在职学习两种。首先,职前学习主要是在校学历培训,高职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在高校专门开设高职辅导员专业,通过系统的辅导员专业教育,来保证辅导员的学历、专业素养与技能。其次,在职辅导员也要拥有一系列的培训平台,如通过专题培训班、进修、挂职、交流、导师制、学习型团队、科研项目等形式,让辅导员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提升职业化素养,增进专业技能。
二是工作平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工作平台由辅导员选聘、培养、考核、激励、保障运行机制构成。一是职业准入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以公开招聘考核的形式,选拔辅导员,并形成了一套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二是职业培养机制:为了促进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各高职院校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建立先培训后上岗的持证上岗制度,形成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力争用3到5年时间建设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资格制度。三是考核机制:在工作评估指标中引入德、能、勤、绩各方面指标,同时采取自评、学院评、学生评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考评细则。四是激励机制:根据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情况,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五是保障机制:有一套完善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職称系列评聘办法,改善辅导员的相关待遇,消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后顾之忧。[6]
三是科研平台。高职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都需要一个科学研究的平台。首先,学院可以根据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兴趣、特长和专长,成立人文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高职辅导员教研室,把分类培养与科研结合起来,把工作、服务、交流与科研统一起来。其次,以片区为单位成立高职院校辅导员研究会,定期召开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科研考察等。三是建立高职院校辅导员学习科研团队,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进行专门、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四是发展平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包含:职称评定、提拔、转岗等三种职业发展途径。一是不断完善职称和职务“双轨制”职称评聘制度;二是建立储备干部体系,将高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资源;三是畅通对外通道,鼓励和支持一部分优秀辅导员报考地厅级、处级干部或报考国家公务员,积极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优秀辅导员。
(三)稳定一支职业化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实现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三种境界。
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永葆生机和活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应该是基本合理的。一是这支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二是这支队伍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合理,三是三种职业境界的辅导员组合结构合理。[7]
1.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结构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年龄状况及其年龄结构是一支队伍的自然的基本状态,反映着这支队伍的生存、发展状态。高职院校辅导员能不能成为高职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能不能把从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对待,与队伍的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关联。年轻辅导员朝气蓬勃,富于激情,与青年学生年龄相近,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融入学生当中,这是优势,但是,年轻辅导员缺少社会阅历,缺乏社会经验,在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广度、深度和实效性方面可能稍微不足。年老辅导员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能让学生肃然起敬,这是优势,但是,年老的辅导员也因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比不上年轻人,有时还可能出现“代沟”,这也是明显的劣势。中年辅导员年富力强,也拥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如果能够把既有教学经历,又有行政经历,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技能的具备“双师”素质的人员,引进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中来,将会对优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老、中、青三部分所占比例以15%:35%:50%为宜。要加大中年辅导员的比例,特别是具有“双师”素质的辅导员,要让他们成为辅导员中的骨干。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结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大多是本科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不大,虽然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结构符合基本标准,但结构比例不甚合理,本科生比例太大,研究生比例太小,二者以7:3为宜,这样将更加有利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利于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现在,在新引进高职院校辅导员时,许多学校年青辅导员的起点学历是研究生。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科结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类都有,这样各种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能够取长补短,百花齐放,优势互补,实现辅导员、学院、学生三赢。然而,真正“科班”出身的辅导员太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专业的辅导员所占比重不足,这样,必将影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步伐。所以,要坚持外引内养的原则,优化队伍学科结构,让本学科的人员比例超过50%,使学科结构合理化。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称结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称结构是最不合理的,有调查显示:没有职称和初级职称高达80%,中级职称较少,高级职称更是极少。职称结构的不合理,势必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最终导致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职业化发展。[7]
2、队伍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
和培养“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职教师一样,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也要倡导“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这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双师”素质的含义是:辅导员在拥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项基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拥有某项“专长”, “专长” 的含义是指具有教学、科研、学生专业化管理服务的实践经历和相关资质,这个“专长”可以是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比如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也可以是学生学业方面的,比如高级秘书、办公自动化考评员、网络管理员、计算机操作员等。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有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长,可以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管理与服务;而高职院校辅导员拥有学生学业方面的专长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达到“身教”的效果。在队伍中,“双师”结构合理比例以不低于40%为宜,当然比例越高越好。
3、三种职业境界的辅导员组合结构
三种职业境界的辅导员是指职业化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专家化辅导员。首先,职业化辅导员拥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项基本专业知识技能,能够独立承担高职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职业操守和职业认同感。所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都要求达到这种境界——职业化辅导员境界。其次,专业化辅导员是在职业化辅导员的基础上,拥有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某个“专长”,或具备学生学业方面的专长,能具体进行教学、科研、专业化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与实践活动,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0%的高职辅导员要求达到这种境界——专业化辅导员。再次,在专业化辅导员的基础上,能够就相关项目或课题,带领其它辅导员进行认真研究,主持教研活动,并形成研究成果。20%的高职辅导员要求达到这种境界——专家化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专业化辅导员、专家化辅导员基本呈现金字塔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R].
[2]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R].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R].
[5]刘丽娜.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D].中国知网,2008.4.18.
[6]王继伟.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推进的具体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
[7]黄学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中国知网,2008,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