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实施建议”部分也要求“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际上,“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是经验型知识,其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然而,由于受传统习惯的长期影响,教学上“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仍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那么,究竟该如何通过对“过程性知识”的考查,来有效地促进落实“过程性知识”的教学呢?
1.在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中设置问题
概念是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思维的基石.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精确地掌握好基本概念、原理,并使之高度概括化、结构化,是促进知识迁移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学习数学概念必须合理地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过程中分析、综合,深刻地理解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否则,对概念死记硬背,往往导致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无法理解概念的本质.在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中设置问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
1.在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中设置问题
概念是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思维的基石.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精确地掌握好基本概念、原理,并使之高度概括化、结构化,是促进知识迁移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而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学习数学概念必须合理地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过程中分析、综合,深刻地理解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否则,对概念死记硬背,往往导致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无法理解概念的本质.在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中设置问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