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越来越紧密联系,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公开课甚至平时课堂使用,中职数学课也不例外。探讨怎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尝试找出对策。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中职数学课;教学工具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取,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同学等)的帮助,由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主动地去探索并不断消化和理解,最终建立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重视数学结论的得出,而忽视数学形成的过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体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逻辑。而CAI(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是理想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观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工具。所以恰当、合理地使用CAI,对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若使用CAI不得当,也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局限于屏幕上出现的画面,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可能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只注意好看的画面、好听的声音,不进行深刻的思考,反而事倍功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恰当使用CAI呢?
1 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1.1 动态演示,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得形象生动
由于多媒体课件糅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能多感官吸引学生的兴趣,使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些不能单靠文字说明的图像流程能生动地演示出来。
1.2 知识容量大,能演示一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课件可以大容量地增收内容,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在课件中生动引入一些生活方面应用的例子。例如讲数列的时候可以演示细胞分裂的情况,讲振幅的时候可以演示电流的工作原理,等等。在演示这些现象的时候,实际上就会带给学生许多新鲜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觉得学有所用。
1.3 减少教师的板书,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上课,必要时需要教师板书许多内容,如定义、性质、定理等,这些板书对于一节45分钟的课来讲,实在是浪费很多时间。而采用多媒体上课,只要点一下鼠标,定义、性质、定理等就全显示出来,确实给教师减轻不少负担。
2 多媒体有助于新课标下的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要重视教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說,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要把握好数学生活化教育的成功实施,就应该合理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入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并拓展到生活中的数学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然而,数学的课堂形式不可能保证每节数学课都能让学生亲自在现实情境中去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途径有助于数学生活化思想的运作呢?多媒体无疑是非常之好的载体,因为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功能,能有效巧妙地将生活中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数学带入课堂。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很难把数学的这个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很多建筑物以及自行车的结构设计,都依据的是这个数学原理。但是,当多媒体把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展示出来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接受,不需要花时间去回忆。尤其是对那些根本就很难在头脑中马上映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学生而言,多媒体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接受知识点,理解知识点,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又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时,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平移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的都是局限在教室这样一个小范围内的实例,如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课桌的移动,很少有学生联系到平时生活中实践经历的情境。可是,当利用多媒体放映商场里的人乘电梯、工厂利用传送带把产品从一个车间输送到另一个车间、自行车的行驶等情境时,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所以,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尤其是抽象的、受时空限制的知识,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更好地实现数学生活化。
3 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如何形象直观地引出椭圆的定义,进而推出其标准方程,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首先展示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和圆被压扁成为椭圆的动画图,然后画出一个椭圆,并将椭圆上一个动点与两定点(焦点)连结起来,得到两条线段MF1、MF2,接着点绕着椭圆不断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MF1、MF2的长度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点在绕着椭圆不断旋转过程中,|MF1| |MF2|始终是不变的,因此就得出椭圆的定义。通过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椭圆的定义。
处理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如在函数y=Asin(wx Φ)图象变化的教学中,在图象的变化与函数解析式的变化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处理方法是将变化前后的两个图象对应的解析式相对照,来揭示一般的变化规律。由于思维中缺乏直观动态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住结论,在使用中却极易出现错误。将y=sinx的图象向右平移π/4后,得到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有不少人认为是y=sin(x π/4)。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制作课件,首先屏幕显示y=sinx的图像C,并将C向右平移π/4个单位,得到图像C′;接着在C′上任选一点P(X,Y),将点P向左平移π/4单位,使之脱离C′回到C上,并将新的一点记为Q,因此确定Q点的坐标为(X-π/4,Y)。于是得出X、Y满足的关系y=sin(x-π/4),即是C的解析式。观看了上述演示过程之后,学生发现新的函数图象上的点作反向变化后,可回到变化前的函数图象上。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被实践所证明。但是,如果刻意去追求现代化手段,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将学科课程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要恰当使用多媒体。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中职数学课;教学工具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取,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于他人(教师和同学等)的帮助,由学习资料、媒体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所以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主动地去探索并不断消化和理解,最终建立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只重视数学结论的得出,而忽视数学形成的过程,脱离学生的经验体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逻辑。而CAI(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是理想的能够帮助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观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工具。所以恰当、合理地使用CAI,对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若使用CAI不得当,也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局限于屏幕上出现的画面,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可能导致学生分散注意力,只注意好看的画面、好听的声音,不进行深刻的思考,反而事倍功半。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恰当使用CAI呢?
1 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1.1 动态演示,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得形象生动
由于多媒体课件糅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能多感官吸引学生的兴趣,使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些不能单靠文字说明的图像流程能生动地演示出来。
1.2 知识容量大,能演示一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课件可以大容量地增收内容,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在课件中生动引入一些生活方面应用的例子。例如讲数列的时候可以演示细胞分裂的情况,讲振幅的时候可以演示电流的工作原理,等等。在演示这些现象的时候,实际上就会带给学生许多新鲜的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觉得学有所用。
1.3 减少教师的板书,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上课,必要时需要教师板书许多内容,如定义、性质、定理等,这些板书对于一节45分钟的课来讲,实在是浪费很多时间。而采用多媒体上课,只要点一下鼠标,定义、性质、定理等就全显示出来,确实给教师减轻不少负担。
2 多媒体有助于新课标下的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要重视教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行知曾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說,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要把握好数学生活化教育的成功实施,就应该合理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入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并拓展到生活中的数学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然而,数学的课堂形式不可能保证每节数学课都能让学生亲自在现实情境中去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途径有助于数学生活化思想的运作呢?多媒体无疑是非常之好的载体,因为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功能,能有效巧妙地将生活中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数学带入课堂。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很难把数学的这个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起来,如很多建筑物以及自行车的结构设计,都依据的是这个数学原理。但是,当多媒体把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展示出来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接受,不需要花时间去回忆。尤其是对那些根本就很难在头脑中马上映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学生而言,多媒体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接受知识点,理解知识点,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又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时,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平移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的都是局限在教室这样一个小范围内的实例,如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课桌的移动,很少有学生联系到平时生活中实践经历的情境。可是,当利用多媒体放映商场里的人乘电梯、工厂利用传送带把产品从一个车间输送到另一个车间、自行车的行驶等情境时,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所以,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尤其是抽象的、受时空限制的知识,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更好地实现数学生活化。
3 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教学中,如何形象直观地引出椭圆的定义,进而推出其标准方程,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时,首先展示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和圆被压扁成为椭圆的动画图,然后画出一个椭圆,并将椭圆上一个动点与两定点(焦点)连结起来,得到两条线段MF1、MF2,接着点绕着椭圆不断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MF1、MF2的长度变化情况,结果发现点在绕着椭圆不断旋转过程中,|MF1| |MF2|始终是不变的,因此就得出椭圆的定义。通过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椭圆的定义。
处理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如在函数y=Asin(wx Φ)图象变化的教学中,在图象的变化与函数解析式的变化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处理方法是将变化前后的两个图象对应的解析式相对照,来揭示一般的变化规律。由于思维中缺乏直观动态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记住结论,在使用中却极易出现错误。将y=sinx的图象向右平移π/4后,得到图象的函数解析式,有不少人认为是y=sin(x π/4)。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制作课件,首先屏幕显示y=sinx的图像C,并将C向右平移π/4个单位,得到图像C′;接着在C′上任选一点P(X,Y),将点P向左平移π/4单位,使之脱离C′回到C上,并将新的一点记为Q,因此确定Q点的坐标为(X-π/4,Y)。于是得出X、Y满足的关系y=sin(x-π/4),即是C的解析式。观看了上述演示过程之后,学生发现新的函数图象上的点作反向变化后,可回到变化前的函数图象上。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已被实践所证明。但是,如果刻意去追求现代化手段,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将学科课程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要恰当使用多媒体。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