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许多病人在医生面前,心理上总有种不平衡——医生是专家,不能得罪。而一些医生则利用他们在病床前建立起对患者的心理优势,对患者显示出种种优越感,使患者在医生面前产生一种独特的医患之间的心理较量。有关心理专家指出,这种心理现象其实在呼吁一种融洽的医患沟通,但在日常门诊中,医生或过于注重于病情,或也许是对病人感受的麻木,他们在语言或行为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表现对病人的心理其实有很大的影响。
“只顾埋头写病历,为何不抬头听我诉说?”
王萍平时身体很好,但最近几天却总是觉得小腹有点不舒服,不得已来到一家大医院内科。门诊有很多病人在排队,好不容易排到小王。“哪里不舒服?”小王还没有来得及坐下,医生的话就来了。虽然有点不适应,但小王还是马上告诉医生,自己有哪些不舒服。开始,小王说得很详细,什么时候开始得病,身体哪个部位疼痛,边说边不时地用手指出是在哪个部位。但小王很快就发现,医生并没有十分在意小王在指什么地方,只是偶尔点头作“嗯、嗯”声,眼睛和神情只是专注于小王的病历本上作记录。小王说,他当时很希望医生能仔细地看看她感觉疼痛的地方是什么部位,但医生却好像只是把眼皮抬了抬,然后又埋头写病历去了。看到医生那种无所谓的神情,小王心中不由得有些惆怅和恼火。
“血压计挡在面前,好想把它拿开”
刘老师是慕名从一个小县城来到省城看病的,对大医院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这也让刘老师无所适从,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到了门诊,刘老师觉得更加紧张了。坐在医生旁边的方凳上,刘老师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握住随身带着的小包,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因为医生的小桌上有一大堆东西,什么棉签、病历本、处方单,还有血压计等。
刘老师说,那个血压计挡在我与医生之间,心中好像堵住了似的极不舒服,好想让医生把它挪开,又怕医生不高兴。本来想靠在桌上慢慢把病情说给医生听的,因为它挡在面前,双手怎么放都觉得不自在。也不知道医生是怎么想的,把血压计随便挪一挪不好吗,让病人在你们面前好说话呀。
对患者的建议
不妨掌握主动权
如果你去看医生,坐在一张距离他的桌子较远的地方,那么会是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地方,完全暴露的位置上,而医生,占据了桌子后面的有利地形,桌子成为掩护,患者则坐在那里,个人的空间完全没有能够得到保护。刘老师就是处于这样一种情形。
但是,在这种场合,你也能很容易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你的椅子移到离医生的办公桌最近的地方,这样你坐下来之后,你的两肘就能很容易地支撑到桌面上。如果有一个文件夹或血压计挡在你和医生之间,那么用礼貌而坚定的手势把它移到一边。你可以随意地将帽子、报纸、购买的东西、手袋或笔记本放在医生的桌子上。如果你的医生正用身体前倾的方法获得了对桌面的制控权,那么,在你做出上述动作后,他就会往后靠,开始后撤。
“无知”问题尽管问
对医生过于专注病情的行为,要保持一种理解的心态,不要自下而上地看待医生对自己的诊断过程,不要认为这是医生对自己的不重视。在这种心态下,采取一些合理而又有礼貌的做法也是可以的,要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自己的问题是否幼稚,是否无知外行,会不会让医生觉得可笑,该不该问。有话直说,有礼貌地“开门见山”最好。
用主动的行为做出反应
在心理门诊,接诊医生一般比较注意患者的心理感受,注意用平时积累起来的经验来引导患者。有两点是值得推荐的,一是看病时尽量带亲属来,这样就有一种心理依靠,在咨询的时候,就不至于那么无助了。二是可以事先把你的病情写下来,这对于某些口头表达欠佳或有社交障碍的病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医患互动的方法。其实这些在心理门诊的做法,原则上在其它门诊也同样适合。
对医生的建议
注意体语,不要影响患者情绪
三言两语就把病人给打发走,看病时只专注于病情本身,在行为语言上不经意地忽视病人心理感觉。这种情形在门诊并不少见。
作为医生,因为有知识上的优势,所以对病人有一定的主动权是可以理解的,但医生对病人的观察引导能力也特别重要。
因为病人不一定能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医生借助其询问的技巧来引导病人说出实际的情况,这样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病因。除询问技巧外,医生的一些行为表现,如肢体行为语言,对病人心理影响也很大。如能正视病人,仔细听病人的讲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病人不安情绪。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倾听”技巧。而倾听,不仅要“耳到”,更要“口到”(声调)、“手到”(用肢体表达)、“眼到”(观察肢体)、“心到”(用心灵体会)。当我们能用心去倾听别人说话时,自然可以提供对方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与温馨。在门诊这种独特而有限的空间内,这种交流方式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显得格外重要。
那些敷衍了事,“嗯……喔……好好……哎……”略有反应,其实是心不在焉;这对医生来说也许是不经意的肢体语言,但对患者来说,却有可能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医生能“回应式”的聆听,以复述对方的话表示确实听到,这样也许就会通过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
(编辑/于菲)
“只顾埋头写病历,为何不抬头听我诉说?”
王萍平时身体很好,但最近几天却总是觉得小腹有点不舒服,不得已来到一家大医院内科。门诊有很多病人在排队,好不容易排到小王。“哪里不舒服?”小王还没有来得及坐下,医生的话就来了。虽然有点不适应,但小王还是马上告诉医生,自己有哪些不舒服。开始,小王说得很详细,什么时候开始得病,身体哪个部位疼痛,边说边不时地用手指出是在哪个部位。但小王很快就发现,医生并没有十分在意小王在指什么地方,只是偶尔点头作“嗯、嗯”声,眼睛和神情只是专注于小王的病历本上作记录。小王说,他当时很希望医生能仔细地看看她感觉疼痛的地方是什么部位,但医生却好像只是把眼皮抬了抬,然后又埋头写病历去了。看到医生那种无所谓的神情,小王心中不由得有些惆怅和恼火。
“血压计挡在面前,好想把它拿开”
刘老师是慕名从一个小县城来到省城看病的,对大医院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这也让刘老师无所适从,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的。到了门诊,刘老师觉得更加紧张了。坐在医生旁边的方凳上,刘老师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握住随身带着的小包,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因为医生的小桌上有一大堆东西,什么棉签、病历本、处方单,还有血压计等。
刘老师说,那个血压计挡在我与医生之间,心中好像堵住了似的极不舒服,好想让医生把它挪开,又怕医生不高兴。本来想靠在桌上慢慢把病情说给医生听的,因为它挡在面前,双手怎么放都觉得不自在。也不知道医生是怎么想的,把血压计随便挪一挪不好吗,让病人在你们面前好说话呀。
对患者的建议
不妨掌握主动权
如果你去看医生,坐在一张距离他的桌子较远的地方,那么会是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地方,完全暴露的位置上,而医生,占据了桌子后面的有利地形,桌子成为掩护,患者则坐在那里,个人的空间完全没有能够得到保护。刘老师就是处于这样一种情形。
但是,在这种场合,你也能很容易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你的椅子移到离医生的办公桌最近的地方,这样你坐下来之后,你的两肘就能很容易地支撑到桌面上。如果有一个文件夹或血压计挡在你和医生之间,那么用礼貌而坚定的手势把它移到一边。你可以随意地将帽子、报纸、购买的东西、手袋或笔记本放在医生的桌子上。如果你的医生正用身体前倾的方法获得了对桌面的制控权,那么,在你做出上述动作后,他就会往后靠,开始后撤。
“无知”问题尽管问
对医生过于专注病情的行为,要保持一种理解的心态,不要自下而上地看待医生对自己的诊断过程,不要认为这是医生对自己的不重视。在这种心态下,采取一些合理而又有礼貌的做法也是可以的,要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自己的问题是否幼稚,是否无知外行,会不会让医生觉得可笑,该不该问。有话直说,有礼貌地“开门见山”最好。
用主动的行为做出反应
在心理门诊,接诊医生一般比较注意患者的心理感受,注意用平时积累起来的经验来引导患者。有两点是值得推荐的,一是看病时尽量带亲属来,这样就有一种心理依靠,在咨询的时候,就不至于那么无助了。二是可以事先把你的病情写下来,这对于某些口头表达欠佳或有社交障碍的病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医患互动的方法。其实这些在心理门诊的做法,原则上在其它门诊也同样适合。
对医生的建议
注意体语,不要影响患者情绪
三言两语就把病人给打发走,看病时只专注于病情本身,在行为语言上不经意地忽视病人心理感觉。这种情形在门诊并不少见。
作为医生,因为有知识上的优势,所以对病人有一定的主动权是可以理解的,但医生对病人的观察引导能力也特别重要。
因为病人不一定能把自己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医生借助其询问的技巧来引导病人说出实际的情况,这样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病因。除询问技巧外,医生的一些行为表现,如肢体行为语言,对病人心理影响也很大。如能正视病人,仔细听病人的讲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病人不安情绪。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和“倾听”技巧。而倾听,不仅要“耳到”,更要“口到”(声调)、“手到”(用肢体表达)、“眼到”(观察肢体)、“心到”(用心灵体会)。当我们能用心去倾听别人说话时,自然可以提供对方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与温馨。在门诊这种独特而有限的空间内,这种交流方式对医患双方来说都显得格外重要。
那些敷衍了事,“嗯……喔……好好……哎……”略有反应,其实是心不在焉;这对医生来说也许是不经意的肢体语言,但对患者来说,却有可能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医生能“回应式”的聆听,以复述对方的话表示确实听到,这样也许就会通过交流达到沟通的目的。
(编辑/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