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粉》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探究能力即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粉》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主题材料,开发了探究区域活动,解决在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疑惑和问题,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面粉;主题活动;科学探究;
  
   一、创设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
  有研究表明,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究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 “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相对脆弱,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为幼儿创设一种安全的学习和探究心理环境,了解幼儿的行动动机,鼓励幼儿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1.提供机会,给幼儿探究的空间
  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幼儿运用提问、猜测、验证、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其中尤其要引导幼儿猜测问题的答案,预设探索的方法和记录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幼儿在探究中获得经验。
  案例一:彩色的面粉
  吃点心时,我提出彩色面粉从哪来的问题。在幼儿们热烈的讨论中,我出示了几种工具,其中有石磨,小锤子,小剪刀等,让幼儿们试一试,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幼儿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用石磨来磨一磨是最好的方法,面粉容易收集,并且发现不同的谷物可以磨出不同颜色的面粉。
  幼儿的年龄特点注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就是幼儿具有心理学上所说的“转导推理”的思维特点。转导推理经常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所以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幼儿的问题并鼓励幼儿通过实验来验证,不仅保护了幼儿的美好愿望,提供了具有安全感的探究环境,而且满足了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愿望,为幼儿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2.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争论与交流
  同伴间的交流、争论,能帮助幼儿们积极动脑、开拓思维,是幼儿们进一步探索的催化剂、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们争论点,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大胆进行反思、猜想、验证,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又能帮助幼儿在交流探讨中获得经验。
  案例二:馒头里的小孔哪里来?
  在《面粉变变变》的主题活动中,孩子对于馒头的气孔问题争论很激烈。教师没有对任何人的答案给予否定,而是安静地听孩子的争论。当孩子把期盼的目光转向老师、问题的球抛给老师时,这时老师就该出马了。对于发酵现象,仅凭教师空口讲解,幼儿是不容易理解的;而且“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的问题需要成人带领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所以我一步步带着幼儿实践,最后指出面粉里的小孔是有小帮手的,这个小帮手就是它——发酵粉。幼儿听了恍然大悟
  当幼儿为了某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因为幼儿的主动探究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奇心,争论引发幼儿的好奇,这种好奇正是幼儿主动探究的内部动机。我们应该把握好这个教育契机支持,支持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寻找答案。
  
  二、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
  在科学教育中,对幼儿学习者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介和桥梁。
  案例三:甜甜的小饼做出来
  老师分三次投放材料,目的是让幼儿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比较发现每种材料的主要作用。幼儿们不仅津津有味的品尝着自己制作的小饼,而且还把自己制作的最好吃的小饼带回家请爸爸妈妈品尝,有的甚至在家里当起了小老师,教爸爸妈妈制作小饼。
  活动中,教师改变以往以“检查者”的身份,教师不再告诉幼儿怎么做,而是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出现在探究活动中,来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小饼的制作方法。重点关注的是幼儿探究和发现活动的本质,倾听幼儿的谈话,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判断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引导幼儿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启发引导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幼儿年龄小,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因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需要老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在科学探索中,启发引导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最常见方法,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幼儿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面粉变面团》的活动中,幼儿们根据老师的引导,动手去摸一摸、捏一捏感受面粉的特征后,尝试用用小勺一勺一勺的往面粉里加水做面团。幼儿们一边加水一边揉面,最后,幼儿们看着自己盆中面团,再看看老师揉的面团,很困惑不能成型。
  老师没有立即给予答案,而是请幼儿一起思考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亲历探索过程,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引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真正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的同时,让幼儿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自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促进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
  幼儿的探究活动是主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起点,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感知、思维、操作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面点大不同》的生活区,是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兴趣指向,为幼儿创设的一个活动区域。里面投放的材料是幼儿们从自己家里收集到的各种制作面点的工具,包括制作各种小点心的模具、刀具、电烤箱、蒸锅等等,幼儿们和老师共同把这些生活用品进行分类和操作,进一步了解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
  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不仅让幼儿从感官获得认知体验,而且在参与到制作过程中,达成认知的主动建构,分享到劳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拉互特里说的:“教师的作用是刺激和指导,正如不是去教特别的反应,也不应去告诉儿童正确的答案,甚至不用去告诉他的错处。”教师应相信儿童自己学习的能力,真正走进童心世界,尊重幼儿、激发幼儿科学的兴趣,保护好奇心,注重动手、鼓励想象,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 江苏210000】
其他文献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地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实验操作中展开,学生才会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才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我们科学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做了一些尝试。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
萝拉、查理和盖斯正在向渔夫们请教,聽水手们讲航海中的故事。快来跟我们一起看看吧!
幼儿陶艺俗话叫“玩泥巴”,玩泥巴就是把一切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都拿出来,提供出人的感性、情感、灵感,所以说“幼儿陶艺是最轻松、最快乐、最纯真、叩击心灵的游戏”。笔者将我园如何进行《在主题背景下,开发幼儿园陶艺园本课程》研究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予以归纳。 一  一、明确“主题背景下,开发幼儿园陶艺园本课程”概念  “园本课程”是指幼儿园组织及其成员,根据国家或地方政府关于《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与幼儿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为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校长智囊团”多方面调研、学习、研讨,竭力打造了校园童谣文化,用健康童谣浸润师生心灵,引导阳光成长。    我们的思考——童谣特色建设
小熊和小狗负责短跑、跳绳和跳远的报名工作。
“什么是好的童书?就是让人在读到第一句、看到第一幅的时候,立刻苏醒了童心;空空朗朗,一无所知;只有期待,只有好奇。新鲜、活泼、灵醒、安详。心境干净美好——有如期待第二、第三阵春雨的饱满的种子。”绘本,就是这样让阅读者心灵纯净,充满好奇的童书。曾几何时,阅读绘本成了幼儿启蒙阅读的必然路径。不难发现,翻阅一本本幽默诙谐、耐人寻味的绘本,能引领幼儿飞翔在这一个个神奇梦幻般的空间里,享受文化带来的不同以往
你这是在  干什么?
近日,我们一同欣赏了四年级王立筠老师的一节指导写人外貌的作文课,给我留下了難以磨灭的印象。  本节作文指导课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以我手写我口,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抒我情的这一习作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其教学重点是学习观察人物的外貌,把握外貌的特征。教学后的难点是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取舍,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突破了难点,做到了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先说后写,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是誰说“少年不识愁(chóu)滋味”?我最近就有一个烦恼。  我的烦恼就是我是家里唯一的小孩,表哥表姐都在老家,爸爸妈妈要上班,最近没有朋友一起玩,一点乐趣都没有。  我试着跟钢琴、画笔、书本等做朋友,我终于找到“朋友”了!
体育教学中,学生展示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很多,教师要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尝试成功,、体验成功,用成功的愉悦促进愉悦的成功。成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向往的。成功能帮助人树立信心,激发斗志,形成动力。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之于行动。所以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翱翔;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