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历翻回到20世纪70年代,“七山二水一分田”“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就是当年义乌的真实写照。
40年过去了,这个不临山不靠海,也无资源和工业基础的浙江中部小县城,竟从“鸡毛鸭毛换糖”的落后贫困县,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中国最富有的县级市之一,还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名外国商人常驻这里,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小商品也能成就大市场,鸡毛也能飞上天,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奇迹。
“鸡毛鸭毛换糖喽……”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里,有一个硕大的拨浪鼓,牵动着无数义乌人的童年记忆。
《义乌县志》载:“早在清乾隆时,本县就有农民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肩担‘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县土产红糖熬制成糖饼去外地串村走巷,上门换取鸡鸭鹅毛、废铜烂铁,以取微利。”
沿街叫卖鸡毛换糖的货郎们恐怕难以料想,他们竟能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小小的鸡毛也飞上了天。
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允许经商办厂、允许长途贩运、允许转包土地,并进一步确立了“兴商建县”(义乌撤县建市后改为“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指出要“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
由此,义乌市场从马路市场起步,五易其址、十次扩建,最终成为今天的“世界超市”。
如今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整体营业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比560个标准足球场还大,商户总数达到75万个。其成交额更是自1991年起连年位列全国十大市场榜首。
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10件饰品中,有7件产自义乌;平均每10个人中,有4个人脚上穿着义乌产的袜子,或衣服上用着义乌产的拉链:平均每10个人中,有3个人的无缝内衣上,贴着“义乌制造”的标签。
义乌市委常委、副市长多佳这样梳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初,义乌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场,也就是第一代“马路市场”。
外商在义博会展馆看样订购圣诞用品
各地涌现出各类市场后,义乌市场转型发展为第二代批发市场,成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
第三代市场以商带工,发挥商贸资本雄厚、市场信息灵敏等优势,发展与市场关联度高的小商品加工业。
第四代市场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义乌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向全球出口小商品,逐渐形成以国际贸易、洽谈订单、商品展示、现代物流等为主的新型业态。
如今的第五代市场,初步形成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融合、线上贸易与线下贸易融合的新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在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政府部门也用好了那只“看得见的手”。
快速发展的市场会倒逼管理改革。比如,1990年发生的两件事情就催生了对义乌市场影响深远的“划行归市”政策。
当时,一位哈尔滨客商在某摊位进了一批戒指饰品,每只05元,但在另一处摊位发现进价只有015元,于是与进货摊位发生争执,双方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
另一件事。是鞋类经营“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批溫州鞋类经营户要求进场摆摊,被集中安排到偏僻处,但令^想不到的是,竟然货多成市,生意兴隆。
基于这些情况。义乌市场管理部门提出“戈0行归市”——按照商品品种,分门别类设置摊位,同类商品同一区块经营。顾客进场,很快便可找到自己所需商品的地段,并在同类商品的摊位前货比三家,让假冒伪劣、哄抬物价就此失去市场。
可这个设想一经提出,便因巨大阻力差点胎死腹中。市场管理部门要求经营户申报经营种类,整整3天,报名人数为零。市场管理部门不得不成立工作组,轮流做市场骨干商户和党员商户的思想工作,这才完成了报名。
最终,在义乌市委、市政府(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的全力支持下,义乌市场分成了8个交易区,经营商品初分为16个大类。
作为一个县级市,义乌的开放包容让人印象深刻。
这里有各类涉外机构68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合伙企业2500多家,约占全国的75%。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外商有50多万人次,来自100多个国家租地区。
深夜,在异国风情街,来自非洲的客商品尝着地道的阿拉伯美食,谈天说地。在远离故乡万里之外的东方小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参与到城市管理和服务中去,成为“新义乌人”。
“义乌市领导为外商建了微信群,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等领导都在群里,我们可以随时反映问题。人大代表也经常来征求我们的建议。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充分尊重。”来自塞内加尔的苏拉说,这里的空气里都漂浮着商机。
2012年1月6日,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成立,多个涉外部门联合办公,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政务、商务、生活咨询和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已办理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130余万件,日均接待外商和其他办事群众2000余人。
据了解,许多在义乌经商的外国客商都有一张小小的“外籍商友卡”,这张卡让外商在医疗、交通、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与义乌市民同等的待遇。
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名外国商人常驻这里,被称为“新义乌人”。他们感叹中国大地发生巨变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决车。
40年过去了,这个不临山不靠海,也无资源和工业基础的浙江中部小县城,竟从“鸡毛鸭毛换糖”的落后贫困县,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中国最富有的县级市之一,还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名外国商人常驻这里,创造财富、实现梦想。
小商品也能成就大市场,鸡毛也能飞上天,这就是改革开放的奇迹。
“世界超市”
“鸡毛鸭毛换糖喽……”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发展历史陈列馆里,有一个硕大的拨浪鼓,牵动着无数义乌人的童年记忆。
《义乌县志》载:“早在清乾隆时,本县就有农民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肩担‘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县土产红糖熬制成糖饼去外地串村走巷,上门换取鸡鸭鹅毛、废铜烂铁,以取微利。”
沿街叫卖鸡毛换糖的货郎们恐怕难以料想,他们竟能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小小的鸡毛也飞上了天。
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进城、允许经商办厂、允许长途贩运、允许转包土地,并进一步确立了“兴商建县”(义乌撤县建市后改为“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指出要“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县”。
由此,义乌市场从马路市场起步,五易其址、十次扩建,最终成为今天的“世界超市”。
如今的义乌国际商贸城,整体营业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比560个标准足球场还大,商户总数达到75万个。其成交额更是自1991年起连年位列全国十大市场榜首。
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10件饰品中,有7件产自义乌;平均每10个人中,有4个人脚上穿着义乌产的袜子,或衣服上用着义乌产的拉链:平均每10个人中,有3个人的无缝内衣上,贴着“义乌制造”的标签。
“看得见的手”
义乌市委常委、副市长多佳这样梳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初,义乌率先建立小商品市场,也就是第一代“马路市场”。
各地涌现出各类市场后,义乌市场转型发展为第二代批发市场,成为全国小商品流通中心。
第三代市场以商带工,发挥商贸资本雄厚、市场信息灵敏等优势,发展与市场关联度高的小商品加工业。
第四代市场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义乌大力发展国际贸易,向全球出口小商品,逐渐形成以国际贸易、洽谈订单、商品展示、现代物流等为主的新型业态。
如今的第五代市场,初步形成了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融合、线上贸易与线下贸易融合的新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在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背后,政府部门也用好了那只“看得见的手”。
快速发展的市场会倒逼管理改革。比如,1990年发生的两件事情就催生了对义乌市场影响深远的“划行归市”政策。
当时,一位哈尔滨客商在某摊位进了一批戒指饰品,每只05元,但在另一处摊位发现进价只有015元,于是与进货摊位发生争执,双方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
另一件事。是鞋类经营“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批溫州鞋类经营户要求进场摆摊,被集中安排到偏僻处,但令^想不到的是,竟然货多成市,生意兴隆。
基于这些情况。义乌市场管理部门提出“戈0行归市”——按照商品品种,分门别类设置摊位,同类商品同一区块经营。顾客进场,很快便可找到自己所需商品的地段,并在同类商品的摊位前货比三家,让假冒伪劣、哄抬物价就此失去市场。
可这个设想一经提出,便因巨大阻力差点胎死腹中。市场管理部门要求经营户申报经营种类,整整3天,报名人数为零。市场管理部门不得不成立工作组,轮流做市场骨干商户和党员商户的思想工作,这才完成了报名。
最终,在义乌市委、市政府(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的全力支持下,义乌市场分成了8个交易区,经营商品初分为16个大类。
“新义乌人”
作为一个县级市,义乌的开放包容让人印象深刻。
这里有各类涉外机构68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合伙企业2500多家,约占全国的75%。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外商有50多万人次,来自100多个国家租地区。
深夜,在异国风情街,来自非洲的客商品尝着地道的阿拉伯美食,谈天说地。在远离故乡万里之外的东方小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参与到城市管理和服务中去,成为“新义乌人”。
“义乌市领导为外商建了微信群,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等领导都在群里,我们可以随时反映问题。人大代表也经常来征求我们的建议。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充分尊重。”来自塞内加尔的苏拉说,这里的空气里都漂浮着商机。
2012年1月6日,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成立,多个涉外部门联合办公,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政务、商务、生活咨询和服务。中心成立至今,已办理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130余万件,日均接待外商和其他办事群众2000余人。
据了解,许多在义乌经商的外国客商都有一张小小的“外籍商友卡”,这张卡让外商在医疗、交通、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享受与义乌市民同等的待遇。
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多名外国商人常驻这里,被称为“新义乌人”。他们感叹中国大地发生巨变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决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