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像有人形容的那样,非洲人是跳着舞来到这个世界,跳着舞生活劳作,又跳着舞离开人世的话,那么,也可以说非洲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刻都离不开鼓,因为有舞便有鼓。非洲人与鼓的关系极为密切,每逢节日、婚丧、祭祀,人们都会击鼓,同时载歌载舞,鼓已成为非洲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鼓小鼓样子全
在非洲,制作鼓是一个专门的行当,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制鼓工匠。掏空一节树干,然后蒙上兽皮,下端再安上3条木腿,一面鼓便制成了。也有用椰壳或葫芦制成的小鼓。非洲鼓中最大的要几个人才能抬动,最小的只要一个小手指就能拎起来。有一种鼓,约有一米多高,被誉为会说话的鼓。据说,当年非洲人就是用这种鼓传递外国殖民者入侵的消息的。非洲人最常用的鼓被称为“达姆鼓”,它常与巴拉封木琴一起演奏,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赤道几内亚人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节,他们都要跳豪放的“木鼓舞”。那时,妇女们都会装扮一新,头上插上彩色羽毛,身穿用各种兽皮制作的衣裙,腿上还戴着成串的贝壳、甲片和小铃铛。男子则上身裸露,胸部、双臂和两腿都涂上黑白花纹。当几个壮汉将几面一字排开的木鼓同时敲响时,人们就在时急时缓的木鼓节奏中使劲地扭动腰肢,快活地跳起舞来。
击鼓会上要“斗鼓”
在加纳,盛大节日时总会举行饶有趣味的击鼓会。鼓手们分为两组,每人面前放着一面大鼓,双方擂鼓叫阵。鼓手们先用抑扬顿挫的鼓声歌颂酋长的丰功伟绩和美德善举,然后又慢条斯理地击鼓叙述古代动物的故事,接着鼓声变得急剧而高昂,这是鼓手们在宣布部落里的新闻和大事。人们可以从这些充满激情的鼓声中,听到对坏事的抨击和嘲弄,对好事的赞扬和歌颂。击鼓会的高潮是“斗鼓”。“斗鼓”斗的不仅是技巧,还有智慧。“斗鼓”就像赛歌,对于一组鼓手提出的问题,另一组鼓手必须立即作出回应,否则就等于认输。双方的拉拉队也要参与进来,他们围在鼓手的旁边,帮他们出主意想对策。最后,击鼓会在一方取胜的欢快气氛里宣告结束。
鼓声里面有信息
用鼓传递信息,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在非洲都是很常见的。非洲中部的巴米累克族,用手猛击3次鼓表示将有危险,击鼓5次表示要集会,用两根木棒打击“恩都”鼓则是发出警报,叫人们投入战斗。加纳阿肯人用鼓表达自己对酋长的看法,还可以用鼓宣布酋长逝世、战争爆发等讯息。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露齐泰尼号”客轮被德军击沉的消息就是用鼓声传到非洲中部的,其速度比无线电慢不了多少。
笔者在中非共和国的俾格米人(俗称非洲小人)居住的山林里,曾亲眼见识过鼓的威力和作用。当我们走进热带丛林的一个村庄时,村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老者接待我们。当向导对他说明我们的来意,并将他们最喜欢的礼物肥皂、火柴、香烟递到他的手上时,那老者便从用树叶树枝搭就的窝棚里取出一只木鼓,“咚咚”敲了几下,一些俾格米男女和小孩便立刻从四周的密林里钻了出来。他们都自动地在一片空地上围拢成圈,在激越的鼓声中跳起舞来。
饭店用鼓巧迎客
肯尼亚人还有击鼓就餐的习惯。在一些餐馆里,老板敲着大鼓在门口欢迎客人,服务小姐击着小鼓带领客人入坐。每张餐桌中间都支着一面小鼓,那是桌鼓,是专门用来召唤服务小姐的。但客人击桌鼓是有规矩的:轻轻敲4下鼓,服务小姐会来到你的跟前,问你点什么菜、喝什么酒。吃饱喝足该结账了,就敲5下鼓,服务小姐便会将账单递到你手上;当客人走出饭店大门,站在门口的男鼓手则会重击8下大鼓,意思是“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
编辑/申冬梅
大鼓小鼓样子全
在非洲,制作鼓是一个专门的行当,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制鼓工匠。掏空一节树干,然后蒙上兽皮,下端再安上3条木腿,一面鼓便制成了。也有用椰壳或葫芦制成的小鼓。非洲鼓中最大的要几个人才能抬动,最小的只要一个小手指就能拎起来。有一种鼓,约有一米多高,被誉为会说话的鼓。据说,当年非洲人就是用这种鼓传递外国殖民者入侵的消息的。非洲人最常用的鼓被称为“达姆鼓”,它常与巴拉封木琴一起演奏,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赤道几内亚人能歌善舞,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节,他们都要跳豪放的“木鼓舞”。那时,妇女们都会装扮一新,头上插上彩色羽毛,身穿用各种兽皮制作的衣裙,腿上还戴着成串的贝壳、甲片和小铃铛。男子则上身裸露,胸部、双臂和两腿都涂上黑白花纹。当几个壮汉将几面一字排开的木鼓同时敲响时,人们就在时急时缓的木鼓节奏中使劲地扭动腰肢,快活地跳起舞来。
击鼓会上要“斗鼓”
在加纳,盛大节日时总会举行饶有趣味的击鼓会。鼓手们分为两组,每人面前放着一面大鼓,双方擂鼓叫阵。鼓手们先用抑扬顿挫的鼓声歌颂酋长的丰功伟绩和美德善举,然后又慢条斯理地击鼓叙述古代动物的故事,接着鼓声变得急剧而高昂,这是鼓手们在宣布部落里的新闻和大事。人们可以从这些充满激情的鼓声中,听到对坏事的抨击和嘲弄,对好事的赞扬和歌颂。击鼓会的高潮是“斗鼓”。“斗鼓”斗的不仅是技巧,还有智慧。“斗鼓”就像赛歌,对于一组鼓手提出的问题,另一组鼓手必须立即作出回应,否则就等于认输。双方的拉拉队也要参与进来,他们围在鼓手的旁边,帮他们出主意想对策。最后,击鼓会在一方取胜的欢快气氛里宣告结束。
鼓声里面有信息
用鼓传递信息,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在非洲都是很常见的。非洲中部的巴米累克族,用手猛击3次鼓表示将有危险,击鼓5次表示要集会,用两根木棒打击“恩都”鼓则是发出警报,叫人们投入战斗。加纳阿肯人用鼓表达自己对酋长的看法,还可以用鼓宣布酋长逝世、战争爆发等讯息。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露齐泰尼号”客轮被德军击沉的消息就是用鼓声传到非洲中部的,其速度比无线电慢不了多少。
笔者在中非共和国的俾格米人(俗称非洲小人)居住的山林里,曾亲眼见识过鼓的威力和作用。当我们走进热带丛林的一个村庄时,村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老者接待我们。当向导对他说明我们的来意,并将他们最喜欢的礼物肥皂、火柴、香烟递到他的手上时,那老者便从用树叶树枝搭就的窝棚里取出一只木鼓,“咚咚”敲了几下,一些俾格米男女和小孩便立刻从四周的密林里钻了出来。他们都自动地在一片空地上围拢成圈,在激越的鼓声中跳起舞来。
饭店用鼓巧迎客
肯尼亚人还有击鼓就餐的习惯。在一些餐馆里,老板敲着大鼓在门口欢迎客人,服务小姐击着小鼓带领客人入坐。每张餐桌中间都支着一面小鼓,那是桌鼓,是专门用来召唤服务小姐的。但客人击桌鼓是有规矩的:轻轻敲4下鼓,服务小姐会来到你的跟前,问你点什么菜、喝什么酒。吃饱喝足该结账了,就敲5下鼓,服务小姐便会将账单递到你手上;当客人走出饭店大门,站在门口的男鼓手则会重击8下大鼓,意思是“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
编辑/申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