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wenb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解读拉斯普京的小说《告别马焦拉》和《火灾》这两部作品,重点阐述拉斯普京小说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相悖立的关系,并试图展现作家在这两者之间徘徊的心理图景,以及所呈现的两难选择的态势,最后剖析作家是如何最终把思想感情的天平倾向于坚守住俄罗斯传统文化的。
  关键词:拉斯普京 传统 现代 价值取向
  如果仔细阅读俄罗斯著名作家拉斯普京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农村传统生活所流露出的浓浓爱意,而且也可深切品味到他对科技革命和现代文明充满了困惑和忧虑。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拉斯普京在思考科技进步与农村传统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是身陷于两者的矛盾之中并在其间摇摆不定的。作家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到来给古老的俄罗斯乡村恒远不变的生活带来了一个清新的世界。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些负面的影响,诸如导致了一些美好的传统古风的丧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二律背反,使作家的内心深感痛苦和惆怅,并通过小说艺术的描写将这种价值取向的“悖论”呈现出来。
  一
  在拉斯普京的小说《告别马焦拉》中,我们将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在小说中,处于同样生存环境中的老年人和青年人有着不同的生活道路。以安德烈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对现代文明充满了向往与追求,他们渴望过一种新的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心中憧憬着去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过去的旧生活“一刀两断”,积极地准备投身于现代化的水电站的建设中去。“年轻人对眼前的变迁感到高兴,并且也不隐讳这种高兴”{1}。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工业文明对青年们的巨大诱惑力。而小说中代表“老一代”的达丽娅大婶却固守着乡村的生活,表现出对传统文明的依恋。面对年轻人无情无义地斩断养育他们的土地,达丽娅感到无尽的悲伤,“将来活在世上的人们对马焦拉的回忆,难道也会不比对隔年的雪的回忆更深切一些吗?既然连自己的亲人都遗忘得这样快……”{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令达丽娅伤心的不仅是要离开马焦拉的事实,更是人们抛弃了自己所不应该抛弃的优良传统美德。作家对于小说主人公的不同道路选的择并没有进行任何明确的褒贬和评判。拉斯普京的这一态度实际上体现出他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价值取向上的困惑与犹疑,他之所以无法给他的主人公们明确选择各自的道路,实际上流露出他内心的无奈与举棋不定。
  在小说中,被夹在达丽娅和安德烈中间的巴维尔,其实,就可以被看作是拉斯普京的代言人。他的思想观点实际上也表明了作家本人对搬迁之事的看法,巴维尔努力地理解和接受生活的巨变,他明白应该从马焦拉搬走,因为建造水电站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没有技术,没有大规模的技术装备,如今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就寸步难行。”{3}他心平气和地听着儿子的高谈阔论,认为这里面“包含着无法逃避的当今的真理”{4}。但是被慈母般的农村养育成人的他,一想到即将淹没的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耕耘、施肥,养活了几代人的最肥美的土地,他的心就不禁疑惧地紧缩起来:这代价不是太高了吗?会不会得不偿失呢?”{5}巴维尔想,可能只有那些没有在这儿生活过、劳动过的人,没有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过这每垄土地的人,才不会心疼失去这片土地。所以当母亲和儿子各自固执己见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时,巴维尔的内心感到波澜壮阔。他试图寻找可以解决一切矛盾的真理,但却苦恼地陷入困惑之中,“真理究竟在哪儿,为什么把它抻得这样宽,这样长,既找不到头,又找不到尾?总该有那么一个根本的真理呀?!为什么我发现不了呢?”{6}这大概也可看作是拉斯普京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因为作家很清楚地知道,一味追求高速度的科技革命将会给农村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但作家心中还是充满了希望,他就像巴维尔一样安慰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准是好事,都会使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幸福。那就活下去吧,用不着回头,用不着犹豫。”{7}或许,这只是新旧转换的必然,等到新的生活安定下来,一切也就步入常轨了。另外,在小说接近尾声处,作家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頗有寓意、韵味深刻的画面:傍晚时分,马焦拉岛即将被淹没;可就在这时,河上升起了无边无际的茫茫大雾,大雾弥漫了整个小岛。大雾使留守在马焦拉岛上的达丽娅等老人及前来接老人的汽艇迷失了方向。作品写道:
  他们陷入茫茫大雾之中,眼前两公尺外什么也看不清……不管怎样凝神谛视,一点岸的影子也没有看到。雾,浓重似壁,汽艇仿佛是在踏步不前,就像车轮打滑似的,无力爬过这面陡壁,徒然再爬上去,又一再滑下来。巴维尔不记得他什么时候曾遇到过这样的大雾,这雾是如此浓密,以致河水隐约的闪光,好像是从一口黑咕隆咚的深井里吃力地钻出来似的。……汽艇上的人不知自己是开向何方,又是来自何方的—— 一切都陷进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乱纷纷的迷魂阵里了。……加尔金终于失去驶出迷途的希望,关闭了发动机。顿觉一片死寂,周围只有水和雾。除了水和雾,一无所有。{8}
  在这雾茫茫的混沌之中,那艘前来接老人的汽艇在安加拉河迷失了方向,汽艇上的后辈们找不到停泊的口岸,他们放声呼唤着岛上前辈们和马焦拉的名字,而岛上的老人们也不知自己身处何方,他们正焦灼不安地陷入了不分白天还是黑夜的处境,甚至弄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还活着。这段富有哲理的场景描写似乎寓意着: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与碰撞,科技的现代化进程打破了人们世代相传的传统,使老年人失去了传统道德,失去了养育自己的故土家园,而面对即将来临的新生活,他们感到焦虑不安、不知所措,一种恐惧和茫然袭卷全身。它象征着人如果抛弃土地和传统,那么一切都将陷入茫茫的迷惘之中。“浓重似壁”的大雾似乎还暗示出“传统”和“现代”在观念和价值上,好像隔着层层的浓雾屏障,难以穿越相融。与此同时,“老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差距。这种代沟的距离使他们在心灵上无法沟通,以至于两代人根本不能汇合。作家通过此段的描述,极力地在告诫人们:要理智地对待现代与传统关系,否则世间的一切将会混乱,人们将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陷入历史的迷雾之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卢镐师从全祖望,浙江鄞县人,生于1723年,卒于1785年,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曾任平阳教谕,对振兴平阳县文风有重要促进作用,爱好搜集古书,喜作诗,擅长书画,有《月船居士诗稿》留世。他还喜游历大江南北,尤爱古迹,每到一处便作诗记其所见所感,其交友多为文人墨客。同时,卢镐也是浙东学派从全祖望到章学诚乃至之后的浙东学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关键词:卢镐 《月船居士诗稿》 生平著述  一
摘要:《新流月报》是现代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于1929年3月在上海创刊,共出版四期。尽管一直以来由于它自身的一些原因而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但是它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有着它自身的特色,它所刊载的带有革命倾向的文学作品符合特定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认识价值和历史意义。关键词:《新流月报》 特色 意义 缺陷  《新流月报》是现代文学团体太阳社的文艺刊物之一,于1929年3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水浒传》与《石秀》,分析施蛰存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还原石秀被刻意夸大的“变态人格”。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潜意识的角度深入挖掘石秀的精神心理状态,试图还原其潜意识人格,借以引导广大读者换一种视角阅读《石秀》这一作品。  关键词:施蛰存 《石秀》 精神分析法 潜意识  主人公石秀作为小说中的历史题材,最早可见于施耐庵的《水浒传》。施蛰存以《水浒传》中部分故事情节作为蓝
摘 要:刘耀辉的小说《山有扶苏》接续了古典主义的流脉,以记忆和体验为根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山水美、人情美、灵性美的古典家园。同时,区别于其前辈古典主义作家们对外面世界的忧心忡忡,刘耀辉在《山有扶苏》中以一种迥异的信心,使得古典家园面对外面的世界,不再有被冲击的无奈与伤感,相反却充满了明亮的希望。  关键词:《山有扶苏》 古典家园 外面的世界  朱向前在世纪末评曹文轩的《草房子》时,认为“文学的
摘 要: 本文从《阿Q正传》文本“格式”的角度,来感受阿Q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性。《阿Q正传》中“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序”揭示了中国“一切‘谱’上的规则”中的“等级性”规则,阿Q和其他自甘处于这个“等级性”规则中的未庄人“国人魂灵”是一样的。文本中,未庄的众人就如“大起来,和阿Q一样”的小D一样,他们其实都和阿Q有着基本相同的“精神胜利法”——这一病态的“国人魂灵”。文本中也有“和艺术的距离之远
摘 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书中通过康普生家庭成员对生活的描述,展现了20世纪初,美国大部分底层民众的生活境况。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千秋,从侧面反映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以及一部分人的自私和癫狂的本质,发人深省。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意识流 男权社会 人物形象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于1929年写就的一部意识流
第一条:大庭广众场所,如电影院、剧场、咖啡厅、茶室,有人大呼小叫,或大喊某人的名字,或猛传某种信息,以引起大家注意为目的者,依其音量超过法定分贝程度,打三大板至十大板。  第二条:火车、汽车、捷运车上,手拿“大哥大”,商谈阔论,讲的全是一些屁事,超过法定音量者,打三大板至二十大板。  第三条:朋友小聚,谈天说地,本来欢乐无穷,却有人独霸市场,阻塞别人发言,只有他前仆后继,说个没完,听者大败,欲揍之
摘 要:作为“70后”新生代导演,宁浩以他独具匠心的叙事风格和巧妙精细的剧情设置,使他的作品独具魅力。在电影的各元素构成之中,叙事是最具有表现力和最富有魅力的因素之一。而起承转合这个最基本的叙事手法,恰恰又是戏剧性和艺术构思的综合体,是最能体现导演叙事风格的叙述技巧。本文就将通过2006年他导演的影片《疯狂的石头》、2009年导演的《疯狂的赛车》,以及2013年导演的《无人区》这几部影片,探讨宁浩
摘 要: 莫言小说“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小说创作的民间性、乡土性与历史特征构成了其小说创作主题的突出民族性因素。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莫言小说创作主题的民族性体现。  关键词:莫言小说 创作主题 民族性因素  卢卡契曾指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对别国来说,往往一方面是外来的,一方面又是土生土长的。”a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称其作
摘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体现作者仁者情怀的经典之作,然学界并未切实把握到它的精妙细微之处。其中“彻”当释为结束;“广厦”乃国家朝廷的象征;“安得”则暗示了对国家中兴以及英豪志士的呼唤和期待,而这均需要结合着“风雨飘摇”的文化意义和时代背景来加以理解。作者的屋漏难眠与“安史之乱”下的国家动荡局势何其相似,所以他由一己之痛苦联想到千万家之痛苦,进而愤声疾呼国家的再度强大以庇护天下苍生。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