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 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在教学改革的今天, 如何提高中学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数学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我认为, 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两大基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给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特点,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一、集中精力听好课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新知识的接受, 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时间结构、学生实践等方面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习, 学生可以少走弯路, 减少困难,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 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寻求正确的课堂学习方法。否则事倍功半, 难以提高效率。所以,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 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 要集中注意力, 让自己的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节奏, 开动脑筋, 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理解和把握好一节课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原理、主要的知识点, 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 通过课堂的实践活动, 学会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 在理解教师讲的内容的基础上, 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同时还要独立思考, 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 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 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 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 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 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 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 思维就停留在这里, 而影响后面的听课。有疑问或不甚明了的问题, 课后及时进行清理、消化, 不要使疑难问题日积月累, 积重难返。
二、提高训练的效果
要想学好数学, 多做题目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练习训练, 促进知识的迁移, 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 从而形成技能技巧, 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 以课本上的习题为起点, 反复练习打好基础, 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 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以帮助开拓思路, 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在训练解题时, 要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 大脑兴奋, 这样才能使思维敏捷, 能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另外,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
(一) 理解题意。认真读题, 仔细理解题意, 题目中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 哪些是未知数、结论, 题中涉及哪些运算, 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 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 要详加推敲, 彻底弄清。
(二) 明确方法。找出已知与未知, 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 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 并从形式到内容, 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 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 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 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 能否把问题分解, 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 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 在探索解题过程中, 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 并在解题过程中加以运用。
(三) 规范解题。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 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 把解的过程叙述出来, 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
(四) 认真检查。对解题进行回顾, 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 每步推理或运算是否立论有据, 答案是否说尽无遗;思考一下解题方法可否改进或有否新的解法, 该题结果能否推广等, 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 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 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对于一些易错题, 可备有错题集, 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 以便及时更正。
三、善于进行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 学生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 的过程。“由薄到厚” 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 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 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 表达中省略了什么, 關键在哪里, 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 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思考后, 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 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 出现了“书越读越厚”。但是学习不能到此止步, 还需要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 加以融会贯通, 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 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 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 这就是一个“由厚到薄” 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不是量的减少, 而是质的提高, 所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 引导学生剖析问题的本质, 教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全面的思考问题, 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上课时要求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 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思考和预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环节, 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一、集中精力听好课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新知识的接受, 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时间结构、学生实践等方面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习, 学生可以少走弯路, 减少困难,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 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 寻求正确的课堂学习方法。否则事倍功半, 难以提高效率。所以,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 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 要集中注意力, 让自己的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节奏, 开动脑筋, 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理解和把握好一节课基本的教学内容、数学原理、主要的知识点, 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 通过课堂的实践活动, 学会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 在理解教师讲的内容的基础上, 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同时还要独立思考, 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 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 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 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 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 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 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 思维就停留在这里, 而影响后面的听课。有疑问或不甚明了的问题, 课后及时进行清理、消化, 不要使疑难问题日积月累, 积重难返。
二、提高训练的效果
要想学好数学, 多做题目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练习训练, 促进知识的迁移, 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 从而形成技能技巧, 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 以课本上的习题为起点, 反复练习打好基础, 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 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以帮助开拓思路, 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在训练解题时, 要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 大脑兴奋, 这样才能使思维敏捷, 能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另外,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
(一) 理解题意。认真读题, 仔细理解题意, 题目中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 哪些是未知数、结论, 题中涉及哪些运算, 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 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 要详加推敲, 彻底弄清。
(二) 明确方法。找出已知与未知, 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 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 并从形式到内容, 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 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 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 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 能否把问题分解, 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 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 在探索解题过程中, 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 并在解题过程中加以运用。
(三) 规范解题。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 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 把解的过程叙述出来, 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
(四) 认真检查。对解题进行回顾, 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 每步推理或运算是否立论有据, 答案是否说尽无遗;思考一下解题方法可否改进或有否新的解法, 该题结果能否推广等, 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 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 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对于一些易错题, 可备有错题集, 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 以便及时更正。
三、善于进行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 学生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 的过程。“由薄到厚” 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 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 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 表达中省略了什么, 關键在哪里, 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 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思考后, 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 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 出现了“书越读越厚”。但是学习不能到此止步, 还需要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 加以融会贯通, 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 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 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 这就是一个“由厚到薄” 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不是量的减少, 而是质的提高, 所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 引导学生剖析问题的本质, 教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全面的思考问题, 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上课时要求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 积极展开思维活动, 思考和预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环节, 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