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链接:古诗教学的必要途径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dd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瑰宝。它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启迪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民族智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句话强调了古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教学,让学生走近古诗,亲近古诗,对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润泽学生的人文涵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表现在:一是教材中古诗数量少,二是古诗中描述的场景离学生比较远。如何解决古诗教学中这两个难题呢?笔者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要做好“超链接”工作,从而让古诗教学变得丰满起来、立体起来。
  一、链接生活,举象入境赏画面
  生活是无言的诗,诗是无形的生活。生活的外延就是古诗教学的外延。我国古代不少诗人创作古诗,古诗内容往往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展现情景、表达感情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语言,链接现实生活情境,将诗歌语言转化成生活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来理解诗歌内容描述的意境。例如,教学古诗《悯农》一课,一位老师先与学生一起吟诵这首诗,然后播放几个生活画面:有农民伯伯在田野里插秧的画面,有大婶顶着炎热给庄稼施肥的画面,有农民在稻田里喷洒农药的画面,有收割机收割水稻的画面,有餐桌上冒着热气的白米饭的画面……。接着,教师让学生选取其中一幅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生活中自己家人或者看到别人辛勤劳动的画面,谈谈自己对每幅生活画面的深刻理解。最后,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画面来理解古诗内容就显得十分容易。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画面,把古诗中描述的内容还原出来,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看得懂。学生们不但轻松理解了古诗内容的意思,而且明白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这位教师的设计可谓“一石双鸟”,既促进了古诗内容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二、链接写作,绵延文化绽新颜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只有读与写链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古诗文,除了诵读,还要仿写。仿写是一种更高级别、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诗文,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深入的赏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仿写古诗文。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仿写,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仿写,这种形式包括诗文的韵律,书写的格式,技法的表达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而不必刻意追求写诗的技巧。例如,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课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本上仿写了一首小诗《捉迷藏》:“山沟弯弯一径深,漫山遍野花成阴。散学归来捉迷藏,躲进花丛谁能寻。”尽管这首诗看上去还很稚嫩,但能够明显感到孩子的诗情已经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于是,我在课堂上让这位学生朗读这首诗,然后请他谈谈作诗的感受。听完他的发言,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知道,学生们的写诗热情在这一刻得到喷发。为此,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以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为例,仿写一首古诗。第二天,我组织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学生们纷纷登台诵读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理解了古诗文的结构,而且还激发了创作古诗的欲望。可以说,仿写古诗文犹如一颗美丽的种子播撒在学生们的心中,孕育着一种诗性意识。
  三、链接历史,联系背景悟情理
  孟子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每一首诗都与作者所处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人生态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谓文如其人。或触景生情,或有感而发,或激情涌动。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从古诗的文字里是很难理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文本,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创作背景,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例如,教学古诗《示儿》,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品出诗中的的情理。①说一说:引导学生关注陆游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资料。②读一读:先出示陆游生平介绍的文字资料,再出示《清明上河图》《金兵入侵图》等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③悟一悟:默读全诗,想想哪些字词最能体现陆游的悲痛之情。④升一升: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入手,走近诗人的内心,产生了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入领悟这首诗的意思。
  四、链接同题,众人拾柴火焰高
  中国古诗浩如烟海,若能以一个元素为核心,就能组建一个个知识板块。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作品集,可以是同一情感的作品集,可以是同一题材的作品集,可以是同一写法的作品集。这样,由“薄”(一首古诗)到“厚”(一组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风格。例如,王之涣的《出塞》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在学完这首诗后,一位教师以边塞诗为主题,补充另外一些诗人的作品,有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等等。学生们通过诵读这一组作品,就能深刻感受到边疆地区的生活和自然风光。链接同题作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其他文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得到主动发展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事件。”由此可见,情感与环境是影响学习的两大重要因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激发学习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地学习
目的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安全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8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颅标本和50例成人MRI的蝶窦进行观察,正中矢状位下,鼻小柱根部为O点,蝶窦前壁下缘为B点
目的 观察国人胎儿肺泡发育及肺泡上皮的分化过程。方法 自愿水囊引产的国人胎儿10~34周肺组织,HE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胎儿10~16周。胎肺的发育以支气管树分支和管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