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研究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有效实现了“时间”对“空间”的“消灭”,使高质量发展不再局限于空间的限制.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发展联系的基础上,以供给和需求两个端口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维度为基点,阐明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机 构】
: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 6111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研究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有效实现了“时间”对“空间”的“消灭”,使高质量发展不再局限于空间的限制.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发展联系的基础上,以供给和需求两个端口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维度为基点,阐明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已从传统“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转变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面对构建养老服务新体系的内在要求,民族地区应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拓展需求空间、推进数字驱动、提升发展格局的历史机遇,架构起以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和新内容为要素的新体系,增强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才政策的大力实施使新一线城市人才规模大幅上升.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人才结构的持续变动,新一线城市人才开始面临数量增长受限、结构性失衡以及地区分布不均等问题.文章立足新一线城市人才政策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认为提升就业能力、居住品质和加强都市圈建设是优化人才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并以成都市为例,提出了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加强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完善人才服务等优化路径与举措.
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法治保障体系构建是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手段.基于党中央对成渝地区的国家战略定位及成渝地区协作的历史基础,对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司法等子系统进行检视,发现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法与软法的整合度不强,执法协同和司法联动一体化机制亟待完善.为此,应通过加强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立法、执法、司法,打造“区域环境法治共同体”;通过构建成渝地区生态环境法律服务合作交流平台,打造“区域环境法律服务共同体”.
文章利用DEA-BCC模型和DEA-Malmquist模型对2013-2017年四省连片藏区10个自治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静态和动态效率进行测度,研究表明:虽然近年来四省连片藏区三类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均明显提升,但多数自治州由于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时序和区位待优化而导致其供给为非DEA有效;四省连片藏区所有自治州由于人才流失和服务供给方式相对落后而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技术进步指数处于下降状态.对此,可以探索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时序,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等路径.
文章从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出发,运用2018年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再就业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子女不同住对老年人再就业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不参与子孙照料在与子女不同住对老年人再就业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据此,文章建议以社区为单位建立老年人综合服务网点,优化社区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促进家庭照护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