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极为高明的文章,事件的参与者邹忌和齐王是高明的,事件的叙述者也同样是高明的。咀嚼品味文章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这些高明之处。
邹忌三问的高明。邹忌早晨穿戴好后,一面照镜子,一面问妻子自己有没有徐公漂亮。显然,这样场景下的问话只是日常生活中夫妻间随意的调侃,但邹忌却接连三次发问。在得到了妻子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后,邹忌首先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和骄傲,而是“不自信”,这正体现了邹忌遇事能够进行客观冷静分析的优秀品质。于是邹忌转问其妾,乍看起来,妾的回答与妻的回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其回答中少了“君美甚”这三个字。少了三个字,妾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妻子便有了本质的不同。妻子先夸赞再做比较,那是由衷的欣赏;而妾呢?直接比较,匆忙地下了结论,话语中蕴含着刻意的奉承和虚夸。于是,邹忌再问来访的客人。将个人的私密问题,拿来问客人,显然是很不合情理的。这正说明了邹忌已经从前面两次问答中,认识到了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情感和目的,会有不同的主观评价。或许邹忌早就知道客人会怎么说,而事实果然如此。从“美甚”到“何能”再到“不若”,人物不同的内心思想也得到了清晰的呈现。邹忌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内在因素,所以他连续三问,了解了真实的情况,着实高明。
齐王三赏的高明。邹忌将家居琐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劝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并诏令全国,设置三赏,鼓励臣民进谏。细品这三赏的具体内容,不得不叹服齐王的高明。三赏中考虑了不同阶层的人的进谏条件:能“面刺”者,必为近臣贵族;能“上书”者,必为朝中大臣;那么平民百姓又如何进谏呢?“谤讥于市朝”,能够在公众场合议论,也算是进谏。这样,不同的人都有了进谏的途径,齐王获取的信息便会更加全面,也就避免了受蒙蔽的情况。另外,齐王还特别强调,“谤讥”是要在公众场合下,而不是私下不负责任地传递小道消息,公众场合议论的必须是确切真实的内容。“面刺”“上书”“谤讥”三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不同的进谏者可以选择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齐王的考虑是非常细致周到的,体现了他诚恳的态度。另外,齐王之令只赏不罚,充分放开了言论自由,这也体现了齐王宽广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齐王三赏,足见高明。
文字运用的高明。好的文章必是语言运用得精彩。在本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用心咀嚼品悟的精彩文字。比如,邹忌总结妻、妾、客的不同应答后,得出了“私”“畏”“求”的结论,这便是极为精当的分析评价。私,因爱而生;畏,因弱而生;求,因利而生。这不正对应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利益关系吗?家庭之中、君臣之间,概莫能外。再如,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作者只用了一个“善”字表达齐王的态度。简洁的语言,表现了齐王充分认同和接受邹忌的观点,同时也表现了他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精妙的用词,传神的表达,正是作者文字运用的高明所在。
阅读文章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穿行。用心穿行,潜心品悟,我们才能读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理解,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邹忌三问的高明。邹忌早晨穿戴好后,一面照镜子,一面问妻子自己有没有徐公漂亮。显然,这样场景下的问话只是日常生活中夫妻间随意的调侃,但邹忌却接连三次发问。在得到了妻子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后,邹忌首先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和骄傲,而是“不自信”,这正体现了邹忌遇事能够进行客观冷静分析的优秀品质。于是邹忌转问其妾,乍看起来,妾的回答与妻的回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其回答中少了“君美甚”这三个字。少了三个字,妾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妻子便有了本质的不同。妻子先夸赞再做比较,那是由衷的欣赏;而妾呢?直接比较,匆忙地下了结论,话语中蕴含着刻意的奉承和虚夸。于是,邹忌再问来访的客人。将个人的私密问题,拿来问客人,显然是很不合情理的。这正说明了邹忌已经从前面两次问答中,认识到了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情感和目的,会有不同的主观评价。或许邹忌早就知道客人会怎么说,而事实果然如此。从“美甚”到“何能”再到“不若”,人物不同的内心思想也得到了清晰的呈现。邹忌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内在因素,所以他连续三问,了解了真实的情况,着实高明。
齐王三赏的高明。邹忌将家居琐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劝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并诏令全国,设置三赏,鼓励臣民进谏。细品这三赏的具体内容,不得不叹服齐王的高明。三赏中考虑了不同阶层的人的进谏条件:能“面刺”者,必为近臣贵族;能“上书”者,必为朝中大臣;那么平民百姓又如何进谏呢?“谤讥于市朝”,能够在公众场合议论,也算是进谏。这样,不同的人都有了进谏的途径,齐王获取的信息便会更加全面,也就避免了受蒙蔽的情况。另外,齐王还特别强调,“谤讥”是要在公众场合下,而不是私下不负责任地传递小道消息,公众场合议论的必须是确切真实的内容。“面刺”“上书”“谤讥”三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不同的进谏者可以选择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齐王的考虑是非常细致周到的,体现了他诚恳的态度。另外,齐王之令只赏不罚,充分放开了言论自由,这也体现了齐王宽广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齐王三赏,足见高明。
文字运用的高明。好的文章必是语言运用得精彩。在本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用心咀嚼品悟的精彩文字。比如,邹忌总结妻、妾、客的不同应答后,得出了“私”“畏”“求”的结论,这便是极为精当的分析评价。私,因爱而生;畏,因弱而生;求,因利而生。这不正对应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利益关系吗?家庭之中、君臣之间,概莫能外。再如,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作者只用了一个“善”字表达齐王的态度。简洁的语言,表现了齐王充分认同和接受邹忌的观点,同时也表现了他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精妙的用词,传神的表达,正是作者文字运用的高明所在。
阅读文章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穿行。用心穿行,潜心品悟,我们才能读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理解,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