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社会:一场由独居引发的社会变革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wgp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独居生活正在盛行,它却是当代鲜少被谈及,因而,也最常被误解的问题。年轻人都渴望独立生活,一段时间的独居之后,即便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又很担心继续保持独居是否合适。尽管单身人士坚称自己的生活很愉快,而且也终会找到自己的伴侣,人们依然忍不住为单身的亲友们操心担忧;我们忧心忡忡地想为丧偶后独居的年迈父母或者祖父母提供帮助,即便老人们表示更乐意独自生活,子女后辈们却往往变得更为不知所措。
  无论情况如何纷繁复杂,每个人和家庭都将独居生活看作一种隐私,但实际上,越来越普遍的独居现象应该被正视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话题。但不幸的是,当独居现象的兴起偶尔被公众谈及时,评论家们总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问题,一种自恋、社会道德崩坏以及公众生活锐减的现象。人们满怀道德感地谈论着,试图去理解为什么许多人选择了独居生活,而这个问题本身,却恰恰是被一种被误导的产物——介乎《父亲什么都知道》的浪漫主义理想以及《欲望都市》光线亮丽的诱惑之间的假象造就了误解。有目共睹的是,这场独居生活的社会试验实际上是趣味横生的,与人们传统保守的印象相反,独居生活甚至并非那么孤立离群。
  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它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无论今时今日我们是否与他人一起居住,独居几乎与每个社会群体、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
  但过渡仍需要一些时间,因为个人主义的狂热仍然需要满足文化对于承诺的需求。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即便是最现代的社会,依然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成婚,而当一个人没有结婚时,社会往往给予严厉的批判。熊彼特也许认为单身主义者是理智的,但在1957年美国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不婚的人们是“病态的”、“不道德的”,或“神经有问题的”,而只有1/3对此持中立态度。但这种社会态度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到了1976年,下一代的美国人中,只有1/3对不婚者持有负面的评价,而超过半数的人持中立态度,甚至还有1/7的人表示支持这一选择。今天,当单身的成年人数远远超过已婚人数,民意调查者甚至不再询问美国人是否支持不婚行为了。尽管为独居生活树立的耻辱柱并未完全消失,但美国社会对于单身以及家庭生活的态度,毫无疑问已经改变了。
  根据当代知识,追寻成功与快乐并不依赖于将个体与他人相连,相反,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向个体完整展现寻求其他更好选择的机会。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最受人们珍视。“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这意味着当代对个体的推崇已经远远超越了想象。
  不久以前,如果某人对自己的伴侣不满意而寻求离婚,他必须为此作出合理的说明。而今则完全相反——如果你对于婚姻并非全然满意,你必须提出理由来说服自己维持这婚姻,因为当代文化更致力于让每个人为自己谋求最好的结果。
  人们对于住所的稳定性甚至更为削弱。人们经常搬来搬去,而社会学家将现代社区称为“责任有限的社区”,邻里社区成为人们建立联系却并不期望这种关系会长久维持的地方。工作场合的状况也颇为类似,雇佣者不再为有能力的雇员提供一生的职业机会,而每个人都知道应该为自己筹谋打算、自我激励,而公司则认为这是维持公司景气的唯一办法。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与伊丽莎白·贝克·盖尔茨是这么写的:“在人类历史上,个人第一次成为了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而所有的一切,都随之发生了变革。
  为什么?或者更确切地问,为什么这么多人在面临其他诸多的选择之时,依然觉得独居生活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为什么在当今世界最为富足的社会中,独居现象变得如此普遍?是什么使独居生活对于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极具诱惑?
  人们投身独居生活这样一场社会试验,因为大家相信,这是有益处的。独居生活有助于人们追寻神圣的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都是自我们青春期起直到生命终结,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价值。独居生活使人们可以在适宜的时间,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独居生活将人们从家庭以及婚姻伴侣的需求和限制中解放出来,令人们可以更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数字化媒體以及急速扩张的社交网络,令独居生活甚至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受益——保持隐私与独立的空间与实践。这意味着,独居生活令人们有机会探索并认知自身生命的意义与目的。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独居也许恰恰是人们需要的新社交方式。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独居生活不过是一种周期性的状态,而非稳定的长久之计。尽管并非所有独居者,但独居者中确有许多人最终决定他们需要回归家庭生活并寻找一个生活伴侣,爱人、家庭成员,或者是朋友。但这些人同时也清楚地知道,如今每个人的生活安排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承诺也未见得是永久的。人们开始改变传统,却依然不确定新的生活究竟何去何从,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各个阶段变换生活状态也依然变得司空见惯,单身、单亲家庭、成婚、分居、稳定的爱侣,以及最终又回归独自一人。
  这意味着每个独居的人都将面对更多的压力,有时也难免忽然产生自我怀疑——究竟什么才是恰当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代表独居者应当被冠上孤独或者离群的帽子,事实恰恰相反,有证据表明独居者与他人相比,在社交上更为活跃,而独居者占比较高的城市也拥有更为蓬勃的公共文化。
  本文节选自《单身社会》
其他文献
目的:从天然的大容量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特异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晶体蛋白(alpha-crystallin Acr)的人源抗体。方法:以结核分枝杆菌Acr蛋白包被免疫管,通过对噬菌体抗体库进行4
本文对配合型球形静压推力轴承的油膜挤压效应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为该轴承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In this paper, the squeeze effect of the spherical friction type sp
有朋友在微信上晒了一张边尝栗子边看电视的图片,还配上了“栗子剥剥,电视看看”的纯朴文字。尽管这是一幅极其寻常也没有多少拍摄技巧可言的图片,可其间透出的一份恬淡闲适的逸致,幸福满溢的味道,勾起了我对栗子的一段念想。  我从小寄养在四明山麓一个小山村的祖父祖母家,在那里我知道了栗子。只是,那时栗子树不多,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可尝过炒制的栗子后,才知道栗子的糯香,于是舌中味蕾便刻骨铭心。更何况,上世纪六十
当初他就像我一样,因为不能笃定我们的爱情选择了分离。而在我们终于彼此确信相爱的时候,却再没有爱下去的条件。男人的代号叫“小B”五月,接到林芝蓝的邀请,参加周末的冷餐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对过氧化氢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LDH释放量、胞内SOD活性的影响,研究其对受损细胞粘附分子ICAM-1及MCP-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三七总皂苷对
四年前,我在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做访问学者,其间曾去过多家医院交流。刚开始去发达国家的医院,特别是些原本只能在文献杂志里才能见到的有名的医院,心中满怀敬畏,甚至会有种
金立群是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候任行长,曾担任过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高级官员等职务,正是他的远交近攻、纵横捭阖,使得欧洲多国争先恐后地投入亚投行的怀抱。英国BBC称赞他是少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虎父无犬女。金立群还用独到的家教理念培养出精英女儿,他的女儿金刻羽33岁就已成为英国顶尖学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终身经济学教授,并入选“2014年全球青年领袖”。  父女都是莎士比亚迷  
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身高最高?据瑞士《商报》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荷兰男性以1.825米、拉脱维亚女性以1.7米,分别夺得男女平均身高第一。东帝汶男性(1.6米)和危地马拉女性(1.49米)为全球最矮。来自英国、瑞士等国家的800人研究团队,选取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各国1914年和2014年18岁人口的身高、卫生和营养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女身高排名前10位的都是欧洲国家。
以铝镁合金作阴极,采用吸收光谱测定了辉光放电等离子体中镁离子和原子的相对密度。提出了在近似条件下, 由镁离子和原子吸光度比法求算镁电离度的方法。探讨了电离对常规分析
有的人再谈得来,再有感觉,也不便有任何瓜葛。假琥珀希愉第一次见裴龄的新男友。“名字取得不错啊!”男人含笑不语,裴龄眼波一横,“李余庆,不错在哪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