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为了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体育教学》杂志2015年第3期专题围绕“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学习方式”话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学习方式的改变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同时,学习方式还受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的限制;在体育教学中,改变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学习方式;在线观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22-04
【研讨背景】:在研讨此话题的初期,我们围绕关键词“学习方式”罗列了6个问题作为讨论提纲呈现给大家。但在实际的讨论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完全围绕提纲进行,而是以一种“反问”加“自我经验总结”的形式参与了讨论。例如:祝芳老师认为“有必要思考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改革命题,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邵志南提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傅万旭提出“改变学习方式,绝对不是以‘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的现象为原因的”“我们改变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只可能是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这说明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教师在落实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其教学素养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此次研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注点进行。
(整理: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樊江波)
一、对研讨话题的理解
祝芳(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对本次话题讨论,个人觉得有必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改革命题,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即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用“改变学习方式”这样的策略去解决? 2.转变学习方式,这一命题是面向“解决学校教育问题,尤其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那么,原有的学习方式阻碍了什么?现在提倡的学习方式将要发展什么?3.落实到体育学科,究竟要改变的是哪些学习方式,要吸纳的又是哪些学习方式?改变与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曾经在不同学科都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上演过,但却被泼了许多冷水。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没弄清楚上述提的那些问题。
龚朝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学习方法是学生自己的事,还是教师的事?若是教师的事,是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
贾齐(北京师范大学)我不同意将“学法”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因为独立的学法,只能存在于非教学状态之中。
二、对学习方式的理解
邵志南(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学习方式,是在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的前提下提出的,主要是在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因此,从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来说,应该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先改变教学方式,再转变学习方式。
傅万旭(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学)1.关于主客体问题。主客体是一种关系性名词,也只有“人”的意识性的东西,而且这个关系会因人思考角度和立足点不同而发生改变。学生只可能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或者研究者将学生作为研究学习方式对象的客体。2.关于学习方式,课标中提出的探究、合作,事实上是有其背景的,它是针对以往教学现象中灌输学习和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提出的。另外我觉得这些学习方式的分类,是不同维度的东西。如自主学习对应的是被动学习,合作学习对应的是独立学习等。3.关于“应该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先改变教学方式,再转变学习方式”,我觉得应该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根据需要调整适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范纺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方式的问题,一定也如我们所认识的教学一样,既是教师的问题,也是学生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灌输,学生需要“接受”。方式本身没有好坏,因为我们现实中更多的是灌输,常常忽略了其他,才有了“改革”的必要。清一色的灌输,是对学生学习的控制。集体大班额的教学,也使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的思维习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依赖性和从众心理。教学中大部分探究学习,还只能利用这种心理,以合作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否则就会碰钉子,就像当初刮“启发式”教学风时,学生“启而不发”一样。
樊江波(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学习方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它是在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形成的一种学生自我学习的表现。改变学习方式可以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的具体手段之一。
聂武(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方小学)1. 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2.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为什么需要改变学习方式?
孟凡东(浙江省平湖中学)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疑问:第一,我们看问题中的关键词“学习方式”面向的是谁,是学生,是教师,是学不会的学生,是学不好的学生,还是不会教学的教师?范围很有广度;第二,再看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这一观点说明,我们是迫切的、主观的想得到,因为这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从何而来,是从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上来的,面对学生的学不会、学不好、学不到及教师的组织不好、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因材施教等而提出的“需要的改变”;第三,从群体和个体而言,这种学习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或坏处?还是我们要一步步的实验来进行证明?第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现如今的体育课,是想提高学生体质,还是只要让他们高兴?是想让学生学会一到几项能够进行自我锻炼的技能,还是让他们把自身的体能搞上去?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学习方式;在线观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22-04
【研讨背景】:在研讨此话题的初期,我们围绕关键词“学习方式”罗列了6个问题作为讨论提纲呈现给大家。但在实际的讨论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完全围绕提纲进行,而是以一种“反问”加“自我经验总结”的形式参与了讨论。例如:祝芳老师认为“有必要思考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改革命题,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邵志南提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傅万旭提出“改变学习方式,绝对不是以‘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的现象为原因的”“我们改变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只可能是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这说明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教师在落实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其教学素养有了很明显的提高。此次研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关注点进行。
(整理: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 樊江波)
一、对研讨话题的理解
祝芳(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对本次话题讨论,个人觉得有必要思考这么几个问题:1.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改革命题,其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即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用“改变学习方式”这样的策略去解决? 2.转变学习方式,这一命题是面向“解决学校教育问题,尤其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那么,原有的学习方式阻碍了什么?现在提倡的学习方式将要发展什么?3.落实到体育学科,究竟要改变的是哪些学习方式,要吸纳的又是哪些学习方式?改变与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曾经在不同学科都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上演过,但却被泼了许多冷水。其原因或许就在于没弄清楚上述提的那些问题。
龚朝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学习方法是学生自己的事,还是教师的事?若是教师的事,是否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
贾齐(北京师范大学)我不同意将“学法”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因为独立的学法,只能存在于非教学状态之中。
二、对学习方式的理解
邵志南(浙江省长兴县实验小学)学习方式,是在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的前提下提出的,主要是在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因此,从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来说,应该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先改变教学方式,再转变学习方式。
傅万旭(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学)1.关于主客体问题。主客体是一种关系性名词,也只有“人”的意识性的东西,而且这个关系会因人思考角度和立足点不同而发生改变。学生只可能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或者研究者将学生作为研究学习方式对象的客体。2.关于学习方式,课标中提出的探究、合作,事实上是有其背景的,它是针对以往教学现象中灌输学习和学生缺乏合作意识提出的。另外我觉得这些学习方式的分类,是不同维度的东西。如自主学习对应的是被动学习,合作学习对应的是独立学习等。3.关于“应该先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先改变教学方式,再转变学习方式”,我觉得应该是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根据需要调整适合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范纺纺(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方式的问题,一定也如我们所认识的教学一样,既是教师的问题,也是学生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灌输,学生需要“接受”。方式本身没有好坏,因为我们现实中更多的是灌输,常常忽略了其他,才有了“改革”的必要。清一色的灌输,是对学生学习的控制。集体大班额的教学,也使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的思维习惯。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依赖性和从众心理。教学中大部分探究学习,还只能利用这种心理,以合作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否则就会碰钉子,就像当初刮“启发式”教学风时,学生“启而不发”一样。
樊江波(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学习方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它是在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形成的一种学生自我学习的表现。改变学习方式可以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理念的具体手段之一。
聂武(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方小学)1. 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2.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为什么需要改变学习方式?
孟凡东(浙江省平湖中学)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疑问:第一,我们看问题中的关键词“学习方式”面向的是谁,是学生,是教师,是学不会的学生,是学不好的学生,还是不会教学的教师?范围很有广度;第二,再看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改变”,这一观点说明,我们是迫切的、主观的想得到,因为这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从何而来,是从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上来的,面对学生的学不会、学不好、学不到及教师的组织不好、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因材施教等而提出的“需要的改变”;第三,从群体和个体而言,这种学习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或坏处?还是我们要一步步的实验来进行证明?第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现如今的体育课,是想提高学生体质,还是只要让他们高兴?是想让学生学会一到几项能够进行自我锻炼的技能,还是让他们把自身的体能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