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课件使用中的“四大代替”现象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n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课件集声、光、影、图、文等大量的信息资源,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眼球;能提供大容量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能演示生命成长等复杂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调动学生的兴趣。于是,不少教师将多媒体课件当成了公开课的“必杀技”,“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万金油”,用得好能促进教学,用得不好则误人子弟。教师在使用时要谨防“四大代替”现象,以免多媒体课件成了新的“隐形杀手”。
  
  现象一:课件代替板书,缺乏条理性
  
  诚然,恰当合理地使用好多媒体课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肯定大有裨益。然而,有的教师“喜新厌旧”,盲目跟从,“鼠标点点,小棒动动”,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错误地把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完全给抛弃了。在一次市“政治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笔者惊奇地发现:在十位参赛教师中,其中有三位教师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无所有,两位教师只写上标题,两位教师象征性地列了点提纲,一位教师只是随手在黑板上涂上几个词,只有两位教师能做到课件与板书的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手段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它无法取代的价值。板书作为传统教学手段并不代表着落后,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板书时教师优美的字体,写字的态度和风格都能折射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师的师德风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优秀的板书,那清晰的条理、新颖的结构、提纲挈领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导向功能。简洁明了的板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板书顺藤摸瓜,对整堂课的教学能有一个完整、清晰、明了的轮廓和印象。否则,离开了板书而完全依赖于课件,难免会让学生有一种模糊混乱、一堆乱麻的感觉,由于缺乏条理性,学生如坠云里雾里,懵懵懂懂。
  其实,板书与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本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我们决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误认为用课件就可以没有板书,或者把板书全部参插在课件中,以课件代替板书。其实,它们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存在,优化组合,一起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我们要树立整合的观念,把课件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替代。
  
  现象二:预设代替生成,缺乏灵活性
  
  尽管多媒体课件在创设问题情境、使抽象内容形象化、枯燥内容生动化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课件也有其固有的劣势。由于它完全依赖于课前的教学准备,因而灵活机动性比较差。而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不管何等优秀的教师都无法完全预测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出现与我们备课时不一致或意想不到的问题纯属正常。然而由于受课件的牵制和束缚,教师往往只能围绕着课件按部就班,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
  为了避免操作失误,确保万无一失,大多数教师将课件设计成了“程式化”,只要一按鼠标,就能如流水般地按序一播到底。为了将学生的回答牵到既定的程序上,教师不敢放开手脚,更不允许学生“旁逸斜出”,唯恐学生的回答打乱了课件的设计程序而无所适从。有时,为了避免学生的回答与课件不一致而无法作针对性地演示的困境,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只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者干脆硬性将学生拉回到自己预设的思路上来,压根儿就不管学生的想法是否有创意、是否有价值。由于教学的程序都在课件上,一旦碰上停电或者电脑故障等问题时,教师就只能“原地待命”,束手无策。
  这样的课堂教学究其实质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异化为“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事实上,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可能会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机智、创造性地调整教学方案,生成课堂精彩。优秀教师往往能把握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而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往往因为师生双边交流的密切配合,有效生成而让人拍手叫绝。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中,由于教师将整个教学流程中的问题、板书、思路等都已预先设定好,连答案也成了唯一,于是教师只能死抱课件,亦步亦趋,随机应变和灵活机智丧失殆尽。凡此种种既不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有碍于师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还酿成了不少笑话。
  
  现象三:人机交流代替师生对话,缺乏情感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等等,有时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看到希望,信心百倍,它远比教师传授给他们死知识意义要深远得多。
  而在崇尚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人机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殊不知人机交流却是单向的,缺乏了能动的情感交流。我们可以预见,如果情意浓浓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课堂教学定将黯然失色。实践告诉我们,体现教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现代武器”,而更有赖于教师的调控和“煽情”,由此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离开了师生情感交流而以人机对话代替,则会大大限制学生思维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妨碍师生情感的生成、互动和交流。
  无论课件设计得如何精彩绝伦,美轮美奂,无论内容如何充实,富有情感,都无法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那样能感染和鼓舞学生。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切忌本末倒置,“全盘机化”,把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关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还得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真心、诚心感染和鼓舞学生,温暖学生,使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手段,而不让学生觉得“心灰意冷”。
  
  现象四:教师意志代替学生思维,缺乏主动性
  
  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事先根据主观意志,一厢情愿地设计确定的。不少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以我为中心”,片面追求直观生动,以造成轰动效应,而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却视而不见。在课堂设计时往往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全部教学内容和设计理论“清一色”地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微乎其微,大部分时间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很难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课堂上教师把持着键盘和鼠标忙上忙下,成了地地道道的“鼠标员”。学生却按兵不动,成了老老实实的“观众”,思维处于休眠静止状态。尽管电脑屏幕上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这种繁华只不过是“花架子”而已,教师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的观察和了解。“乱花渐欲迷人眼”,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但由于没有经过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教学内容犹如蜻蜓点水,一闪而过,学生记忆不深、理解不透、收效不大。多媒体课件由“人灌”成了“机灌”,异化成了新的教学“杀手”,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注入式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情感的冷漠,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其他文献
利用Agent模型对昆虫及其寄主、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机模拟,比传统种群模型更为直观的体现三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本文建立了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小麦(Triticum aes
生命需要亮点,没有亮点的生命就毫无生气。课堂教学也需要亮点,没有亮点的课堂,没有灵性,让人昏昏欲睡。所谓课堂教学的亮点,是指一堂课中最出彩、最引人深思或最吸引学生目光之处。在亮点之处,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沉浸于课堂之中,神游于师生的互动之间,体会着科学探究的奥秘,这样的课堂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如果说“沉闷、枯燥、平铺直叙”是“差课”的共性,那么好课则往往各有各的“亮点”。“亮点”可能是教师
阐述了ADC发炮剂干燥工艺过程及生产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对该工艺的改进.
在温度为25℃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了四季豆(红花架豆和红花地豆)、长豇豆和黄瓜等寄主对美洲斑潜蝇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卵历期外,美洲斑潜蝇幼虫、蛹、卵-蛹历期、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