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的校本研修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34271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往往简单地等同于培训和读几本书,把学习孤立于工作、生活之外。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学习被赋予了浓浓的时代与专业特征。基于以上思考,学校通过搭建教师学习平台,主要开展了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基于教师间的合作学习和基于案例的反思学习,引领校本研修。
  关键词:教师 学习 校本研修
  
  一、对教师学习的认识
  当前,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往往简单地等同于培训和读几本书,把学习孤立于工作、生活之外。还有,不少教师缺乏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哪来学习激情,哪能“乐此不疲”?审视众多名师的成长历程,道路也许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从未放弃过对学习的执著。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学习因此被赋予了浓浓的时代与专业特征。
  二、对教师学习方式的探索
  (一)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
  目前,忙碌的日常工作和为了专业发展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矛盾重重。基于问题的行动学习可以解决这对矛盾。行动学习基于的问题往往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和亟待解决的实践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以及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其现实意义重大。对于问题的生成,我们可以以学校的发展规划为主题;以年级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为主题;也可以以正在研究的课题作为研究点等,这样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如探讨“如何小组合作”时,有的以“课堂生成” 课题作为研究方向;也有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进了课堂,低年级对优化识字教学进行了研究。
  案例呈现:
  学校有一项课题《小学生动态+静态学习评价》在市级立项后,我们尝试着把新的教学评价观贯穿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主要流程:观课→反思与学习→再观课→再反思→展示课。
  观课:先选择一教师上课,事先确定主题,课题组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反思与学习:教师们进行分析,认为在评价中主要存在着一些问题:评价语的缺乏、对评价功能认识的模糊等。教师们再集体学习了评价方面的理论和案例。
  再观课:由两位教师引导两节评价活动课,这次观课重点:观察反思与学习后的效果,总结一些评价策略。
  再反思 :针对性有所加强,评价语言丰富了。评价即时性较差,还提出了分层次评价、多角度评价的策略,总结了一些常用的评价语。
  展示课:经过一阶段的尝试后,由两教师上展示课。与会教师一致对他们在课堂评价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次对课堂评价方面的研究,全组教师积极参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们学校的语文课上,即时评价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两教师有关评价的论文获市一、三等奖。
  (二)基于教师间的合作学习
  学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社会活动。首先是作为社会合作的活动出现,然后才是个体内部进行的思维活动。学习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他人思想和自我见解之间的对话。正如弗莱尔所言,“藐视团队合作而独自行动无疑是自杀的最好方式。”
  1.“同课异构”。作为一个共同体,不同的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是任教同一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许多方面也可以说尽显个人风采。这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理解到的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一个人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于是,每一位教师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基于这样的思考,这学期我们开始尝试“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要求年级组选择同样的文本与课时,通过个性解读,根据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展示,最后集中说课与评课,教师之间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对于开课和观课的教师,他们在比较研究中学习与完善自我。
  2.“异课同构”。 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我们又在反思一个新的问题:面对不同的文本,如何探求相同的课堂框架和相同的主题呢?学校开展了“异课同构”活动。各组根据在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重点、难点等确定教学主题。开展的教学主题有:数学组有学用结合;语文组有快乐识字,读写结合,课堂提问设计;英语组为快乐学词汇等。我们在“研”字上做文章。各组的操作流程:组内确定主题→独立备课→异课同构→教研组研讨→个人反思。这样把主题教学研讨与集体备课、问题研究等有效整合,提高集体备课和研讨课的研究性、有效性。
  3.学习型小组。在以往的学校管理中,往往是学校管理层布置任务,教师很少思考自身愿景。我们共同的愿望就是:教师群体即学习共同体,学校即学习型组织。我们成立“学习型小组”,提倡教师自愿参加,它属于学校非正式团体组织,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根据需要进行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等。我们尝试了读书沙龙、视频评课、文本解读、网上论坛等。教师在“学习型小组”活动中,积极性高,评价交流和策划时,畅所欲言,深中肯綮。在“学习型小组”中,唤起了团队愿望,实现了团队发展,形成了团队文化。学校还购买了大量书籍,或存于教师图书室,或教师人手一本,营造出了浓浓的读书氛围。
  4.创建“教师博客圈”。学校为改进以往教师只上交材料,缺少交流,无法体现价值这一弊端,建起了“北小教师博客圈”,旨在借博客圈这一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鼓励教师及时反思,写博文,创设一种学习交流的氛围。要求教师每周一次回帖,一次转载,每月至少一次原创作品。校本培训的有关资料都上传到博客,如上研讨课,提前几天将教研主题、教学设计发到博客上。这样使听课教师有所准备,研讨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大增加。课后,又将反思发到博客上,可以进一步研讨。又譬如,这次观视频,写反思活动,让教师学习体会文章发到博客上,促进相互交流。还有读书体会都可以上传。“北小教师博客圈”现有成员60多人,访问量150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基于案例的反思学习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叶澜教授更是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中小学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却有鲜活的案例。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即时反思。在备课本中要留有反思处。在平时,做到“四个一”,即每天学一点,每次摘一点(规定老师的摘记一学年不得少于16张),每周写一点,每学期写一篇。从中选出优秀的摘录或心得发表在校园网及论坛上交流互动,还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心得和反思评比活动。
  我们还注重方法指导,提升反思质量。我们经常组织学习,以成功案例教会教师该反思什么,可反思以往的教学经历、教学实践、意外事件等等。如2009年春季,语文老师去温州参加了“温州之春” 全国诗意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回来后,每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收获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书写了反思,进行了交流。把特级教师组织教学的巧妙,教学语言的灵动,人文意识的渗透带进自己的课堂。近几年,还组织教师到杭州、椒江等地听课学习。对每次听课学习,我们都要求有反思,有汇报。学校购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名师光盘,经常性开展“观视频,写反思”活动。近几年,学校多次举行了青年教师现场“观视频,写反思”比赛。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提升了素养,一篇篇论文在教师笔下流淌。近3年,有2篇论文或案例在国家级发表,有20余篇论文或案例在省、市、区级发表或获奖。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第二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台州市示范班组,语文教研组区二星级教研组,4名教师被评为区教坛新秀。
  作为教师,要打好学习这场“持久战”,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自身愿景;作为学校,应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提供制度保障,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引领校本研修。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肇丰、李丽桦,《智慧教师的50个创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多媒体走入了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运用赋予了语文课堂教学以新的活力,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创设、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此外它亦可以显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烷基化纳米SO2/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MAA)核壳型乳液,用破乳法获得了到粉末状的核壳聚合物粒子,用TEM、FT—IR分析研究了乳液聚合产物的结构。
不规则游动网格的蒙特卡罗方法求解船闸地基渗流,与以往各种数值计算方法相比,在计算渗流问题时要更灵活、更方便,它可根据需要独立地计算渗流区内任意一点的渗透压力、渗流流速
通过对日照港煤码头工程码头结构、装卸工艺、附属设施、地质资料、波浪要素等的研究,论证外侧泊位由 10 万吨级改造为 15 万吨级的可行性。并提出改造方案。
本文根据航道项目决策的特点,应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理论相结合,建立模糊灰关联决策模型,成功地应用在航道投资项目决策中.
自高中语文教材做较大调整以来,文言文于语文教材中占较大比重,且《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选修课程更有其担当之责任,笔者认为在必修课基础上必须重文化解读和自主领悟,这是
小学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习惯和自信心。在英语常态课的教学中.教师更要诱发、培养、保持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和
以导电炭黑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抗静电剂通过特殊的工艺制备了抗静电半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SRPUF)。当导电炭黑用量大于3份,或采用1.5份以上导电炭黑与2.5份CTAB相结合,可
职业中学的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笔者感触颇深。相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职业高中的学生生源较差,又没有升学任务,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就是因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