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双猫图》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a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挂有一幅珍贵的《双猫图》。这幅画,曾长期挂在邓小平的办公室内。图中,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中透亮。两只猫一前一后,缓缓前行。猫眼炯炯有神,可爱中包含着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画的上方,有一句遒劲有力的题辞:“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落款处写道:“小平同志雅正——海石老人陈莲涛敬赠”。
  这位自号“海石老人”的画家,就是被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画这幅画的时候,他已经83岁。
  陈莲涛几乎终生与猫为伴。为了仔细观察猫的形态活动,他养了十几只品种各异的猫,时时捕捉猫的跳跃、嬉戏等动作,各种细节都不放过。创作时,可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刻画出猫的各种神态。时人品评,说陈莲涛笔下的猫形神兼备,有呼之欲出之势。陈毅、荣毅仁、梅兰芳、姜妙香等名家,都欣赏他的猫画,收藏他的作品。
  1984年,小平同志得知耄耋之年的“江南猫王”依然老骥伏枥、笔耕不辍,就托人捎信向他致意。陈莲涛得知邓小平在百忙中还惦记着自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如果将邓小平有名的“猫论”画成一幅丹青,岂不两全其美!于是画了《双猫图》,送给邓小平。邓小平也很喜欢这幅画,一直挂在办公室里。
  邓小平的“猫论”,起源于1962年。7月2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时,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还打了一个比方:“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962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的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俗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该讲话后被收入《邓小平文选》。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就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起来的。
  不料,邓小平的“猫论”却很快遭到批判,被视为“搞单干风”和“唯生产力论”。尤其是1976年前后,邓小平被点名批评。说他这个人历来不抓阶级斗争,还是白猫、黑猫。“黑猫白猫论”,也就此成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上世纪80年代初,薄一波曾问邓小平:你对“黑猫白猫”这个说法现在怎么看?邓小平回答:“第一,我现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1985年,邓小平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还有人考证,“黑猫白猫”的说法出自《聊斋》。蒲松龄有一篇《驱怪》,写一位“巨公”发现家里有妖怪,就把徐秀才请到家里。半夜时妖怪来了,徐秀才将被子蒙到妖怪的头上大叫,妖怪吓跑了,从此没有再出现。为此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狸者,猫也。翻译成白话:“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如今,“猫论”已经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贯穿到各个领域中,成群结队的“好猫”涌现出来,也使人们的思维之门洞开。■
其他文献
开心猴经过十天十夜的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芭蕉王国。她实在是太累了,想坐车去椰子城。可芭蕉王国真奇怪,开心猴找来找去,只发现了一辆马车。开心猴走上前去一看,发现马车的每个货箱上都写着同样的一句话:“你好,我是開心马车!”  开心猴正疑惑着,一位大鼻子老人走来了:“孩子,这是芭蕉王国唯一的一辆马车,要我帮你上车吗?”  开心猴想了想说:“谢谢您,我想我自己能行。”说着她就去拉马车的门。  这时,又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