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引起大流行,该病毒传染性强、致死率高,部分变异株在病毒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等多方面发生变化。无症状感染和有症状感染的COVID-19患者在免疫特征上存在异质性;不同年龄阶段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目前无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疫情控制需依赖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如核酸疫苗、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蛋白质疫苗等。本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临床表现、治疗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 上海市呼吸传染病应急防控与诊治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上海交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引起大流行,该病毒传染性强、致死率高,部分变异株在病毒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等多方面发生变化。无症状感染和有症状感染的COVID-19患者在免疫特征上存在异质性;不同年龄阶段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目前无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疫情控制需依赖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如核酸疫苗、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蛋白质疫苗等。本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变异、临床表现、治疗和疫苗等方面文献的复习,展现目前相关研究的进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咳嗽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反流外科、耳鼻咽喉科、儿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对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重新进行了修订。对原有的证据等级、推荐强度进行了审核与更新,新增、删除了部分推荐意见。指南的基本结构保持不变,主要内容包括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咳嗽的诊断、评估与检查,急性、亚急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咳嗽的经验性治疗与对症治疗等。
目的提高对中国人群肺型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20—2021年诊断的肺型Birt-Hogg-Dubé综合征家系2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分别以“BHD综合征”“Birt-Hogg-Dubé”和“BHD”为检索词,检索从2015年至2021年的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两个家系先证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7、34岁,以肺大疱合并气胸为首发表现,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气囊,均无皮肤良性肿瘤及肾脏肿瘤。家
目的提高对成人肺表面活性蛋白C(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的2例成人SFTPC基因突变相关家族性间质性肺疾病,结合文献进行复习。以“familialinterstitiallungdisease”“SFTPCgene”“surfactantproteinCgene”“SFTPCgenemutationassociatedwithfamilialinterstitiallungdisease”和“surfactan
目的报道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性肌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病理中心数据库的肌肉活检标本及患者的住院病历,纳入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ICI相关性肌炎,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4岁,年龄范围42~79岁,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7例患者均接受ICI治疗:帕博利珠单抗及信迪利单抗治疗各3例,卡瑞利珠单抗治疗1例。首次用药至发现ICI相关性肌炎的中位时间为45d,发病时间15~176d。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和四肢乏力,
报道1例肺动脉肉瘤合并原发结肠腺癌的老年男性患者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和双下肢浮肿,于外院诊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但抗凝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最终通过EBUS-TBNA和肠镜活检确诊为肺动脉肉瘤及结肠腺癌。通过对本例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以期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认识。
呼吸危重症领域在2021年度(2020年10月1日到2021年9月30日)有了一些临床进展,重症肺炎发病早期、高炎性反应和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效;右美托咪定对年龄>65岁和外科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能够获益;在呼吸支持领域,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联合清醒俯卧位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采用电阻抗交点法指导滴定呼气末正压、早期应用体外膜氧合、结合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指导尽快撤机等相关研究,说明在动态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呼吸支持的重要性,这些研究成果相信也会对呼吸
近10年来,介入呼吸病学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现代呼吸病学中一个成熟的亚专科,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相关科技的发展,各种介入诊疗新技术不断出现,并逐渐应用到以往以传统药物治疗为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极大拓展了介入呼吸病学的应用范围。本文就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介入呼吸病学的新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当代重要的呼吸支持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慢性呼吸衰竭及辅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运动。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并综述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NPPV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有关高流量氧疗及NPPV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现状、疗效及安全防护是本年度的研究热点。研究多属于回顾性分析和小样本研究,支持高流量氧疗和NPPV用于轻中度呼吸衰竭患者初始治疗,降低插管率,但需要特别警惕延误插管的风险。在NPPV治疗新发急性呼吸衰竭方面,验证了利用膈肌增
呼吸道感染是人群的常见和高发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ARDS。各类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均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快速准确的病原检测是实现呼吸道感染疾病有效诊治的关键,但超过50%的患者未能诊断出明确的致病微生物。近年来,以临床宏基因组学、CRISPR(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为代表的新型检测技术在病原诊断领域取得了迅速发展,在提高病原检出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综述了过去1年来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领域的进展和成果,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诊断提供临床视角的思考。
本文系统复习了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国内外权威杂志中关于间质性肺疾病的文献,重点关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中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的现状及对其预后的影响、结节病的欧洲诊疗共识和治疗推荐、过敏性肺炎的CHEST专家共识、进展型纤维化性ILD的中国专家观点、多种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的诊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