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送实留 故纵欲擒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rjor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之作,据清人方世举推说,当在中唐“宪宗(805—821)之世”(转引自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其时,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势。而河北三镇(卢龙、魏博、成德)不受李唐政权节制,为害尤烈。为与朝廷分庭抗礼,三镇军阀延揽人才招募豪杰,扩张其独立王国的势力。怀才不遇之士,为谋求出路,应召投身军阀幕府者往往而是。董邵南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行河北的。
  董邵南是寿州安丰人。从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7)所作《嗟哉董生行》(据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一诗中,可概见其出身际遇。董生是一位“行义”、“孝慈”的读书人。隐居乡野,躬耕自资,“人不识,惟有天翁知”。“刺吏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政治如此黑暗、生活如此清贫,令董生不得不走出仕之路。不幸的是,董生“连不得志于有司”,在礼部考试中一再落榜,乃执意投奔军阀幕府。
  韩愈坚决维护中央政权、反对封建割据。但对董生被投闲置散、埋没于当世的境遇又深表同情,将别之际,自不便对董生的人生选择说三道四求全责备。尽管如此,韩愈又必须维护自己忠君卫道的思想,对董生的河北之行表露自己的不同看法。而这层意思又难以直截了当地说出。因此,作为一篇临别赠言,韩愈只能以含蓄之笔墨抒写复杂之心境。这是令后世读者感到此文“深微屈曲”(刘大櫆评语)、“妙远不测”(张裕钊评语)的原因。
  “送之所以留也。其辞绞而婉矣。”陈景云在《韩集点勘》中对这篇赠序内蕴、技法的点评可谓切中肯綮。这篇仅151字的短文的确写得纸短情长、婉曲动人。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文章从董生欲往之地“燕赵”落笔,“兀然而起,以士风立论,奇”(《古文观止》评语)。接着代董生作不平之鸣:“怀抱得器”难酬其志,而“郁郁适兹土”。肯定董生才智,表达挚友之情,挑明董生之行出于无奈。然后以“吾知其必有合也”一语对董生之行表示良好祝愿,期望其与河北侠义之士萍水相逢情投意合。“送”,为题中应有之义,一句“董生勉乎哉”,且将“送别”之意暂作收束。然读至下文,方知此段不过是衬笔而已,“古称”二字为下文预设伏笔,古代燕赵之地,董生这样的士“必有合”,然今日之事如何,尚在未定之天。此段,乃为全文第一处“纵”笔。
  “送”意未尽,作者紧承“必有合”之意展开第二处纵笔:董生这样的士,只要是“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何况是作为性情中人的燕赵之士。行文至此,已将“送行”文章完全做足。然观照下文始知,这依然是一处衬笔。“慕义强仁”四字,乃为下文文意逆转预设之又一伏笔。
  正因为前文预设关目,故作者笔意陡转,读者不觉突兀:“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予古所云耶?”世风时俗随同政治教化之不同而移易,古今恐有不同。此句以疑问语气出之,表达的却是确凿无疑的观点:明言风俗,暗涉政治,巧妙点出古今政治形势迥然不同。燕赵之遗风而今安在哉?河北之藩镇果为“慕义强仁者”乎?今日之“感慨悲歌之士”安得为之用耶?——这些问题,从关切董生的角度提出,意在言外,不能不令董生深思。前言“必有合”,此则言“未必合”,盖以古今风俗教化异也。因之,韩文明确表露对董生河北之行的一种隐忧:“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用董生河北之行来检验一番吧。此数语,为下文曲写“留”意作铺垫,乃点明主旨收擒文意之第一步。
  此段,一“纵”一“擒”,曲尽其妙,“送”意说尽,“留”意初生。“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并不执掌政权,河北的政治环境十分恶劣,即使军阀重用人才,也是出于割据分裂的目的。一句“董生勉乎哉”,字面复沓,含义不同,不再是对董生勖勉之词,却是为董生忧虑之语了。
  于是作者婉曲道出文章主旨:董生河北之行,绝非正确抉择。然此意又非明明白白道出,而是暗用事典微言规劝。作者托董生抵河北后办两件事。其一,“吊望诸君之墓”。望诸君,战国名将乐毅。据《史记·乐毅列传》,乐毅佐燕昭王率军攻齐,下齐七十余城。后燕惠王中齐人反间计,乐毅被迫归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韩愈托董生吊墓,言外之意是:乐毅之运命尚且如此,董生即令为河北藩镇所用,其境遇会比乐毅更好么?其二,“观于其市”,交“屠狗者”。“屠狗者”,指河北侠义之士。《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荆轲、高渐离叱咤风云,“狗屠”却名不见经传。韩愈劝董生交“屠狗者”,言外之意是:今日之河北“屠狗者”隐于其市而观其变,不为藩镇所用,难道董生连“屠狗者”也不如么?这两项请托,遥应起笔“燕赵”二字,既切合董生出游河北的实际,又强烈暗示董生对自己的抉择当反躬自省。然这一良苦用心,亦非直言坦陈,而是以“深微屈曲”之笔委婉言之,的确令人感到文意“妙远不测”。对河北藩镇,前婉言董生“未必合”,此婉言董生“不宜合”,这是点明主旨收擒文意之第二步。
  行文至此,“留”意尚未十分明朗,韩愈乃以出人意料之逆笔绾合全篇。韩愈请董生代为劝勉河北之“屠狗者”:“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明天子”,应指唐宪宗,这是中唐以后尚有作为的一位皇帝。韩愈吁请河北被军阀埋没的人才出而为朝廷效力,则力挽董生居留长安等待机会报效国家之意彰彰明矣。至此,暗中一“擒”,规劝董生不应远赴河北委身幕府之“留”意全出,而送别董生前往河北施展才华之“送”意全消了。
  这篇赠序写得含蓄蕴藉一波三折,系由主客观种种因素所致。一者,董生去意既决,作为送别之客,晓以大义强行阻止,伤朋友情感,无实际效果,一个“留”字,不便直接说出。二者,河北军阀跋扈,作为天子之臣,朝廷既未明诏征讨,韩愈也不便于文中直言挑明,一个“留”字,不能直接说出。三者,作为莫逆之交,思想上的分歧不应回避,故规劝挽留之意,又不能不说出。所以,名为相“送”,却非真送,诚心相“留”,亦非强留。而文中慰藉、勉励、惋惜、遗憾种种情感,以长短交错的句式,“寄兴无端”(张裕钊评语)的笔调,表达得婉曲纡回而又缜密工巧,开合有度而又纵擒自如,显示出韩愈驾驭文字抒写情感那种炉火纯青的功力。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三中]
其他文献
人教版全日制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了富兰克林的散文《美腿与丑腿》。这是篇说理性散文,运用打比方和举日常生活例子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因人生观截然不同而导致的两种人的命运。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认为本文阐述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两种人生观,肯定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否定了悲观的人生态度。并且认为作者这样的人生观实际上也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人生观,从而看出像富兰克林这样的美国开国功臣,对于确立绵延不
新课改之后,语文界开始重视跨学科的学习,教材中也相应选入科普文章。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介绍科学术语和相关知识,却脱离对文本语言的研究,忘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其结果,教师教得艰难、呆板,学生学得空洞、乏味。  基于此,我在执教高三第六册第2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时,紧扣文本,在科普园地架起一道人文彩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终使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大致过程是:  析片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教材和许多唐诗选本也许认为“点行”比较简单,不必注音,故不少朗诵磁带和教师读“点行(xíng)”,笔者却认为应该读“点行(háng)”。  教材注释:“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可见“点行”一词与古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关,我国在西周时就有了户籍管理制度,到汉代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后世多沿用之。汉时的户籍编造,必须把各户的家
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  苏轼有一首《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请以“琴弦与手指”为话题,自选立意,自定体裁,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要在话题范围之内。  材料是苏轼的《琴诗》,话题为“琴弦与手指”的关系型话题。在老师看来,把握材料重点及话题涵义并不困难,但学生写作结果却出人意料。不少学生,尤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广泛的应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领域也在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以及高新设备,以求能够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我以《沁园春·长沙》为例,针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电子白板的实施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究。  
长句变短句是高考试题语言表达板块中的常见题型,不少学生觉得难以掌握。实际上,尽管长句结构复杂,附加成分多,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长句里面的多层定语、多层状语是并列的,彼此之间不涉及到时间的先后关系,笔者称之为“并列式”,如“板凳上捆着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碎成一片一片的人”。在这个长句中,“一个”“头发又长又脏”“胡子像野草”“衣服碎成一片一片”都分别修饰中心语“人”,4个定语之间并无
纵观2002年——2006年语文课程知识研究,开放、活跃,百家争鸣、百舸争流,构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中一方独特而瑰丽的学术景观。本文拟从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关注层面的多维度做一个总体概述,以期对今后的语文课程知识研究有所裨益。    一、反思与清理:语文知识到底是什么?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欧阳修旨在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释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而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作为一篇传统经典文言文,教学中绝不可忽略,更不能草率教之。议论性文言文教学,很容易进入梳理文言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重要基石。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活教育既宽广博大又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使孩子受益终身。然而知易行难,现实中的生活教育多被人挂在嘴边,却很少认真地践行。学校和教师忙着“拼分数、比排名”,家长们忙着“拼证书、比投入”,匆匆忙忙的教育者只能将生活教育搁置一旁,越走越远。孩子的成长,在利益的风潮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公元1172年冬,亦即南宋乾道八年,大诗人陆游从汉中前线被贬回四川成都。  这时北方战事吃紧,金人与西夏均虎视眈眈。反观南宋统治者,自迁都临安之后歌舞不休偏安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游人已醉,皇室已醉,哪还有人记得生活在侵略者铁蹄统治之下的宋朝百姓呢。  陆游还记得。他从危机四伏的前线回到歌舞繁华的都市中,这一路走一路看,山河满目疮痍,狼烟四起,将士们的鲜血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