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场址选择、场区规划及建筑设施
场址选择。规划合理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化。新建标准化肉鸡养殖场多远离闹市、交通干线、居民区,外界环境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所考虑因素更加具体、全面,例如地形地势、土壤、交通、电力、物质供应、防疫及周围环境的配置关系等都已是建造鸡舍必考虑因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更是要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讲,环境良好的场址更能为肉鸡养殖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减少了疾病传播,提供舒适的生活大环境。
场区规划。场区规划合理。随着肉鸡产业标准化的推进,场区规划更加合理,生活区、办公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等分区更加科学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动物生产,提高效率,更有利于人及动物环境的控制、有利于动物的免疫,减少疾病的流行、发生。绿化带的种植随着标准化的推进,逐渐在鸡场开始普及。
场房建筑、配套设施。标准化、自动化。鸡舍的类型主要以封闭式和开放式为主。封闭市鸡舍四周无窗,小气候环境基本为人工控制,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能源消耗大,易管理。开放式鸡舍四周有窗,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能源消耗低,不易管理。但总体来讲,鸡舍的结构是由鸡只所需最佳生活环境和建造成本二者所决定的。随着全世界动物福利、食品安全提高呼声的高涨,鸡舍自动化环境控制逐渐被重视。随着肉鸡行业的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的规模标准化鸡舍逐年增多,舍内温湿度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化、自动化水平开始加强等。
2 饲养管理
饲养密度。肉鸡的饲养密度和供水供料系统以及环境控制能力密不可分,原则上第一周龄每平米不大于35只,第二周每平米不大于25只,第三周不大于20只,第四周不大于15只,第五周及以后不大于13只。肉鸡饲养密度取决于硬件条件、环控能力、外界气候和鸡的饲养日龄等综合因素,前四周的饲养密度越小,鸡就越健康,环境压力就越小,用药量就越少。提高鸡只生活的空间,提高鸡只生活的舒适、健康度。
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管理。一是温度。肉鸡随着日龄的增大,抵抗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能力增大,鸡舍的温度逐渐降低,使鸡只达到最适宜的生活温度。肉鸡适宜温度的范围参考如下:1~2日龄34~35℃,3~7日龄32~34℃,8~14日龄30~32℃,15~21日龄27~30℃,22~28日龄24~27℃,29~35日龄21~24℃,35日龄至出栏维持在21℃左右。根据鸡舍类型、季节、鸡只健康状况等,看鸡施温,使环境温度达到最大福利化温度,提高鸡只舒适程度。二是湿度。湿度高低对肉鸡生长、福利有一定的影响,但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影响较小。鸡舍应避免产生高温高湿(夏季)或低温高湿(春季易发生)。肉鸡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育雏前两周湿度应控制在65%~70%之间,3星期以后到出栏期间湿度可控制在65%左右,因此应采取措施来调节鸡舍的湿度。三是光照。光强与光源布置灯泡距地面高度在2米左右,光强应在进雏后3天6瓦/平方米,以后逐步降到1.5瓦/平方米,灯泡的可由最初3天的60瓦,改为40瓦、25瓦15瓦,灯泡数量不易减少,以免造成光照分布不匀,通常每3米间距安装一个灯泡。四是通风。通风的作用一是改善舍内环境空气质量;二是能够降温除湿,为鸡只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风时应与舍内温度、湿度相结合,开放式鸡舍要注意打开门、窗通风,防止冷风直接吹到鸡体。封闭式鸡舍要加强机械通风。
其它。一是舍内特殊位置的管理。在雞舍内有些位置鸡只生长情况必须注意,例如门口、窗户、风机、湿帘附近等。尤其是冬、夏,该位置较室内其他位置温度相差较大,会造成鸡的应激反应。二是减少噪音。养鸡场要远离闹市,减少噪声源。鸡舍内部要防止机械故障、人员操作等情况下产生噪音。为鸡只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空间。三是人员素质的管理。饲养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肉鸡的生产水平及福利程度的高低,通过不断的培训,提高饲养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是提高养鸡水平保障鸡只福利的关键性措施。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养定要注意副产品及粪便、死鸡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先进的的技术改善鸡只生活空间,提高其福利化水平。
场址选择。规划合理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化。新建标准化肉鸡养殖场多远离闹市、交通干线、居民区,外界环境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所考虑因素更加具体、全面,例如地形地势、土壤、交通、电力、物质供应、防疫及周围环境的配置关系等都已是建造鸡舍必考虑因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生产更是要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讲,环境良好的场址更能为肉鸡养殖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减少了疾病传播,提供舒适的生活大环境。
场区规划。场区规划合理。随着肉鸡产业标准化的推进,场区规划更加合理,生活区、办公区、辅助生产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等分区更加科学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动物生产,提高效率,更有利于人及动物环境的控制、有利于动物的免疫,减少疾病的流行、发生。绿化带的种植随着标准化的推进,逐渐在鸡场开始普及。
场房建筑、配套设施。标准化、自动化。鸡舍的类型主要以封闭式和开放式为主。封闭市鸡舍四周无窗,小气候环境基本为人工控制,受外界环境影响小,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能源消耗大,易管理。开放式鸡舍四周有窗,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能源消耗低,不易管理。但总体来讲,鸡舍的结构是由鸡只所需最佳生活环境和建造成本二者所决定的。随着全世界动物福利、食品安全提高呼声的高涨,鸡舍自动化环境控制逐渐被重视。随着肉鸡行业的发展,高标准、高质量的规模标准化鸡舍逐年增多,舍内温湿度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化、自动化水平开始加强等。
2 饲养管理
饲养密度。肉鸡的饲养密度和供水供料系统以及环境控制能力密不可分,原则上第一周龄每平米不大于35只,第二周每平米不大于25只,第三周不大于20只,第四周不大于15只,第五周及以后不大于13只。肉鸡饲养密度取决于硬件条件、环控能力、外界气候和鸡的饲养日龄等综合因素,前四周的饲养密度越小,鸡就越健康,环境压力就越小,用药量就越少。提高鸡只生活的空间,提高鸡只生活的舒适、健康度。
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管理。一是温度。肉鸡随着日龄的增大,抵抗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能力增大,鸡舍的温度逐渐降低,使鸡只达到最适宜的生活温度。肉鸡适宜温度的范围参考如下:1~2日龄34~35℃,3~7日龄32~34℃,8~14日龄30~32℃,15~21日龄27~30℃,22~28日龄24~27℃,29~35日龄21~24℃,35日龄至出栏维持在21℃左右。根据鸡舍类型、季节、鸡只健康状况等,看鸡施温,使环境温度达到最大福利化温度,提高鸡只舒适程度。二是湿度。湿度高低对肉鸡生长、福利有一定的影响,但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影响较小。鸡舍应避免产生高温高湿(夏季)或低温高湿(春季易发生)。肉鸡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育雏前两周湿度应控制在65%~70%之间,3星期以后到出栏期间湿度可控制在65%左右,因此应采取措施来调节鸡舍的湿度。三是光照。光强与光源布置灯泡距地面高度在2米左右,光强应在进雏后3天6瓦/平方米,以后逐步降到1.5瓦/平方米,灯泡的可由最初3天的60瓦,改为40瓦、25瓦15瓦,灯泡数量不易减少,以免造成光照分布不匀,通常每3米间距安装一个灯泡。四是通风。通风的作用一是改善舍内环境空气质量;二是能够降温除湿,为鸡只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风时应与舍内温度、湿度相结合,开放式鸡舍要注意打开门、窗通风,防止冷风直接吹到鸡体。封闭式鸡舍要加强机械通风。
其它。一是舍内特殊位置的管理。在雞舍内有些位置鸡只生长情况必须注意,例如门口、窗户、风机、湿帘附近等。尤其是冬、夏,该位置较室内其他位置温度相差较大,会造成鸡的应激反应。二是减少噪音。养鸡场要远离闹市,减少噪声源。鸡舍内部要防止机械故障、人员操作等情况下产生噪音。为鸡只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空间。三是人员素质的管理。饲养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肉鸡的生产水平及福利程度的高低,通过不断的培训,提高饲养员专业技术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是提高养鸡水平保障鸡只福利的关键性措施。四是加强环境保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养定要注意副产品及粪便、死鸡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先进的的技术改善鸡只生活空间,提高其福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