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要读出慈悲

来源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xiy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一直想起欧洲思想史上那个著名的譬喻,“杀一个中国人”(Killing a Mandarin)。
  最早是狄德罗,他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一个杀人犯跑到了中国,欧洲人会不会担心他在那里大开杀戒呢?应该不会,因为长江不如塞纳河,太远的地方我们顾不着。
  到了夏多布里昂,故事开始有趣地变形。他的问题是:假如你能够透过某种神秘的力量,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一个远在中国的富翁,然后在你法国的户口上多了一笔惊人财富,你干不干?
  后来的作家如巴尔扎克,也再三拿这个故事来做文章,因为它涉及了道德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人类有关怀陌生人的能力吗?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有共享的价值通行的原则,但是感情上,我们会不会因为时空的辽阔而阻断了对远方同类的切身感受呢?
  更为人所知的版本来自亚当.史密斯的《道德情感论》,他先把“杀一个中国人”变成中国出了场大地震,然后他一如既往地指陈了人性的现实:一个欧洲人听到这消息之后或许会难过会沉思,但第二天就立刻回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了。
  亚当.史密斯不是要大家继续自私的本性(其实他从来都不欣赏人的自私),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培育自己同情共感的能力,消减偏见与距离的障碍,不只能想象自己身边贫苦大众的困厄,还要能设身处地地领会远方陌生人的痛苦。简单地讲,人应该有配得上理性道德律的同情心。
  这种同情心该怎么发展呢?读书。我们总是活在自己有限的生活之中,不可能了解每一种人生的可能。但是透过阅读(尤其文学),我们就能从可怜的囚笼里解放出来,切身体会其他人的遭遇,其他人的悲喜。所以,有富豪因为阅读而立志投余生于第三世界贫民生计的改善,有异性恋者因阅读而彻底扭转自己固有的定见。书读多了,应该有一份宽容博大的同情与慈悲;愿与诸生进共勉。
其他文献
谎言似乎是万恶的根源,有谎言的地方,便有指责。尽管谎言竭力为自己辩护,但还是难逃公愤,人们对谎言就像对待过街老鼠一般。无奈之下,谎言说:好吧!既然大家都不喜欢我,那我就消失吧。  谎言愤恨地离去了,人们都很高兴。但没过几天,问题便来了。  请看——  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刚满月的孩子下楼。虽然脸上还挂着倦容。但她显得无比高兴,左邻右舍陆续走了过来。  “哟,这孩子眼睛小,耳朵大,真像他爸爸!”直率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