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在该课教学过程中借鉴心理学朋辈辅导模式的可行性,提出了计算机公共课朋辈式教学模式,并对新模式的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朋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121-02
一、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它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有三个层次的要求: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的使用技能;2.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计算机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知道如何与计算机专业人员沟通,使之成为其专业领域信息化改革的能手;3.通过一定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的习惯。
然而目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多为大班课,教师对教学效果难以把握;加之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非常大,课堂教学内容及难度也不容易确定;同时,由于大学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精英式教育相比,学生的总体素质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下降。这是很多普通高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有不少教师提倡借鉴英语公共课分级的办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实践。然而,分级教育存在心理上的影响。[1]计算机学习所需的硬件条件决定了它不像英语教育那样,其基础水平差距与经济差距有着很明显的相关性,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远大于英语分级教育。而且分级教育也会存在考核标准不一的情况,对于高级别的学生是否应用高级别的考核标准呢?如果是,那么会不会存在着考核不公呢?如果不是,那么其教学与考核的脱节问题必定也会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所以,分级教育不适用于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
二、朋辈模式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结合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公共课程朋辈式教学的新模式。“朋辈”模式来源于心理学,是指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非专业人员经过一定的短期培训,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问题探讨等一系列活动,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龄人或朋友提供个人帮助和有效行为示范,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助人活动。[3]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咨询与辅导服务因专业人员缺乏而导致学生需求难以满足这一现实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学校对特定的学生加以训练,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2]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采用这种方法解决“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与大量学生需求广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师少生多的矛盾十分突出”[2]的问题也正是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在国外也不乏大班上课的现象,而且有的多达上千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些课堂又分成大约二十几人的小班,小班由专业助教指导。思考我们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公共课教学的现状,如果专门配备助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借鉴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这种“朋辈互助”的模式,结合国外的大班讲授小班助教的方法,设计出符合目前学校现实情况的“朋辈式助教”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三、朋辈式教学模式的组织
(一)人员组织与助教配备
教师通过一定的测试选拔出一些有兴趣、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或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朋辈式助教”;再以朋辈助教为组长,学生以自愿或随机方式组合成小组。以笔者的实际经验,一般十个人一组为佳,这样便于组内学生开展学习探讨,同时,在下面谈及的学生主导环节中,这样的人数安排也比较适合课堂时间的统筹。
(二)教学活动组织
整个模式将教学环节划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课堂、课外学习和实验课堂。理论课堂仍以教师为主导,课外学习以朋辈助教为主导,实验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平等参与。首先,教师通过理论课堂系统讲解知识;然后学生以朋辈助教为核心在课外完成练习作业;接着实验课堂上教师布置适量的实验任务,先以小组为单位现场讨论式完成,最后每组由一名同学进行演示或讲解,其他小组提问题并打分。
笔者也做过另外一种尝试,教师预先布置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外预先学习,在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讲课,最后教师才在理论课堂将知识进行系统讲解,这种先学后讲的方式明显比先讲后学的效果好得多。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师还没讲解之前被分割成一个个不同的小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朋辈助教主导小组进行课外“备课”,学生要通过网络、图书馆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自学内容,最后在实验课堂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将准备好的内容向全班讲解,其中应包括制作课件。当然,这种方法在实践之初出现了小组内“累死”积极的,不积极者“坐享其成”的现象,我们将通过下面要谈到的考核机制来减少这方面的消极影响。
(三)监督考核机制
一个模式除了有好的设计、有效的执行者外,还需要一定的监督考核机制,这样才能让朋辈助教小组这种松散的学习关系既有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又有迫切学习的紧迫感,真正做到松而不散。所以,在大班课的教学形式上可引进企业管理中的竞争模式,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机制的设计,小组间互相竞争。
小组在实验课堂上以组为单位进行讲解或演示,是学习成果的体现,应当给予公平评分,评分由全班同学或朋辈助教完成,而非教师,以体现平等参与的氛围。此外,在一组讲解完毕后,其他组提出问题,提问者可给予加分,回答者在组内随机抽取或由提问者点名,由于相互了解,所以平常学习不主动的同学更容易被抽中,其答问结果也将作为分数被记录下来,并作为全组每个人的分数。这样就可以达到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对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产生一定的约束与监督。
同时,大幅度调整平时成绩的比重,结合小组评分机制,增加日常测验次数,这样可以让学生持续学习,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平时松懈,终考前冲刺的短期记忆,消除应试后便荡然无存的“一锤定音”式考试所产生的弊端。
四、结语
计算机公共课朋辈教学模式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朋辈助教在教学中的作用。朋辈助教承担了部分答疑解惑的任务,主导团队进行自我学习探讨,补充了教师对学生关注中出现的部分空白,使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他们是小组学习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朋辈教学模式为解决目前大学公共课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新方式。正如心理辅导中所说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是在美国高校面临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匮乏的情况下产生的,虽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却在无意之中挖掘出了学生资源的巨大潜力,成为高校利用学生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2]计算机公共课朋辈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学习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在指导其他同学的过程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激发了进一步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将学生基础差距大的这种劣势因素转化成了优势,这是分级教学所无法产生的增值效应。
[ 参 考 文 献 ]
[1] 梁莉,曹志蕊.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分级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0(35):36-37.
[2] 李明忠.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4-8.
[3] 孙炳海,孙昕怡. 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3,(6):49-51.
[4]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7-11.
[5] 童汉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思考[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6] 王梓,李忠宝.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策略[J].大学教育,2012,(10):92.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朋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0121-02
一、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它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应有三个层次的要求: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的使用技能;2.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计算机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知道如何与计算机专业人员沟通,使之成为其专业领域信息化改革的能手;3.通过一定的学习,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有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考的习惯。
然而目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多为大班课,教师对教学效果难以把握;加之学生的基础水平差距非常大,课堂教学内容及难度也不容易确定;同时,由于大学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精英式教育相比,学生的总体素质不可避免地会有所下降。这是很多普通高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有不少教师提倡借鉴英语公共课分级的办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实践。然而,分级教育存在心理上的影响。[1]计算机学习所需的硬件条件决定了它不像英语教育那样,其基础水平差距与经济差距有着很明显的相关性,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远大于英语分级教育。而且分级教育也会存在考核标准不一的情况,对于高级别的学生是否应用高级别的考核标准呢?如果是,那么会不会存在着考核不公呢?如果不是,那么其教学与考核的脱节问题必定也会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所以,分级教育不适用于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
二、朋辈模式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结合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公共课程朋辈式教学的新模式。“朋辈”模式来源于心理学,是指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非专业人员经过一定的短期培训,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开展心理问题探讨等一系列活动,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龄人或朋友提供个人帮助和有效行为示范,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助人活动。[3]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咨询与辅导服务因专业人员缺乏而导致学生需求难以满足这一现实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学校对特定的学生加以训练,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2]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采用这种方法解决“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与大量学生需求广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师少生多的矛盾十分突出”[2]的问题也正是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在国外也不乏大班上课的现象,而且有的多达上千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这些课堂又分成大约二十几人的小班,小班由专业助教指导。思考我们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公共课教学的现状,如果专门配备助教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借鉴心理健康辅导中的这种“朋辈互助”的模式,结合国外的大班讲授小班助教的方法,设计出符合目前学校现实情况的“朋辈式助教”教学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三、朋辈式教学模式的组织
(一)人员组织与助教配备
教师通过一定的测试选拔出一些有兴趣、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或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朋辈式助教”;再以朋辈助教为组长,学生以自愿或随机方式组合成小组。以笔者的实际经验,一般十个人一组为佳,这样便于组内学生开展学习探讨,同时,在下面谈及的学生主导环节中,这样的人数安排也比较适合课堂时间的统筹。
(二)教学活动组织
整个模式将教学环节划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课堂、课外学习和实验课堂。理论课堂仍以教师为主导,课外学习以朋辈助教为主导,实验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平等参与。首先,教师通过理论课堂系统讲解知识;然后学生以朋辈助教为核心在课外完成练习作业;接着实验课堂上教师布置适量的实验任务,先以小组为单位现场讨论式完成,最后每组由一名同学进行演示或讲解,其他小组提问题并打分。
笔者也做过另外一种尝试,教师预先布置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外预先学习,在实验课堂上让学生讲课,最后教师才在理论课堂将知识进行系统讲解,这种先学后讲的方式明显比先讲后学的效果好得多。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师还没讲解之前被分割成一个个不同的小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朋辈助教主导小组进行课外“备课”,学生要通过网络、图书馆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自学内容,最后在实验课堂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将准备好的内容向全班讲解,其中应包括制作课件。当然,这种方法在实践之初出现了小组内“累死”积极的,不积极者“坐享其成”的现象,我们将通过下面要谈到的考核机制来减少这方面的消极影响。
(三)监督考核机制
一个模式除了有好的设计、有效的执行者外,还需要一定的监督考核机制,这样才能让朋辈助教小组这种松散的学习关系既有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又有迫切学习的紧迫感,真正做到松而不散。所以,在大班课的教学形式上可引进企业管理中的竞争模式,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机制的设计,小组间互相竞争。
小组在实验课堂上以组为单位进行讲解或演示,是学习成果的体现,应当给予公平评分,评分由全班同学或朋辈助教完成,而非教师,以体现平等参与的氛围。此外,在一组讲解完毕后,其他组提出问题,提问者可给予加分,回答者在组内随机抽取或由提问者点名,由于相互了解,所以平常学习不主动的同学更容易被抽中,其答问结果也将作为分数被记录下来,并作为全组每个人的分数。这样就可以达到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对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产生一定的约束与监督。
同时,大幅度调整平时成绩的比重,结合小组评分机制,增加日常测验次数,这样可以让学生持续学习,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平时松懈,终考前冲刺的短期记忆,消除应试后便荡然无存的“一锤定音”式考试所产生的弊端。
四、结语
计算机公共课朋辈教学模式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朋辈助教在教学中的作用。朋辈助教承担了部分答疑解惑的任务,主导团队进行自我学习探讨,补充了教师对学生关注中出现的部分空白,使教师能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他们是小组学习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朋辈教学模式为解决目前大学公共课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新方式。正如心理辅导中所说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是在美国高校面临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匮乏的情况下产生的,虽是一种无奈的历史选择,却在无意之中挖掘出了学生资源的巨大潜力,成为高校利用学生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2]计算机公共课朋辈教学模式下,计算机学习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在指导其他同学的过程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激发了进一步深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将学生基础差距大的这种劣势因素转化成了优势,这是分级教学所无法产生的增值效应。
[ 参 考 文 献 ]
[1] 梁莉,曹志蕊.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分级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0(35):36-37.
[2] 李明忠. 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4-8.
[3] 孙炳海,孙昕怡. 朋辈心理咨询模式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03,(6):49-51.
[4]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01):7-11.
[5] 童汉清.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思考[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6] 王梓,李忠宝.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策略[J].大学教育,2012,(10):92.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