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絮青老人曾经说过:“民俗是文化。”翻开中国的绘画史,早在宋代就有许多优秀的记述风俗、民俗的不朽画作,诸如:《运粮图》、《采薇图》等。
多年前我受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委托,组织撰写一套上至清末、下至“文革”的《老北京丛书》,丛书包括旧京的吃喝、穿戴、居住、出行、玩乐、商市、礼俗等许多方面。为了能使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有更直观的了解,编委会决定为这套书每册配20幅插图,并提出要忠实生活、京味浓郁、绘画准确等具体要求。这一百多幅插图无疑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不仅要画得好,还要有几十年的细致观察和生活积累才能胜任。
我为此事忙着在京城找能胜此任的画家,三个月过去了,由于内容太宽泛,时间太久远,加之又要得急,终未能如愿。我将此事向为这套书写序的先师叶祖孚先生反映,叶老说:“你不妨去找找侯长春先生。我曾经见过侯老的不少反映老北京风情的画作,我以为他是能够胜任的,只是时间紧了些,要画的太多。不过侯老有他自己的优势,因为他的哥哥、夫人、孩子、侄儿都是画家……”很快我登门拜访并请侯老出山作画,也从而对侯老有了些了解,并先睹了他的部分作品。在一部书画家传略上这样记述着他:“侯长春,字季彦,满族,世居北京,1929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毕业于北师大美术工艺系,先后师从梦朱、卫天霖诸先生……”
侯老说,他走上书画道路是受其舅父、曾为毛泽东主席治印的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刘博琴先生的影响,至今已有60年。侯老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闲暇之际勤于创作,为研习传统的绘画技法,临摹了不少故宫藏画,潜心研究古代服饰器物,创作了不少以历史故事和古典名著为题材的作品,如连环画《谢瑶环》等。上世纪70年代,他绘制的《水浒人物》组画相继在北京、东京和香港展出,并两次获优秀创作奖,作品后被美协收藏。在电视连续剧《张伯驹》中,曾有不少历代名画在剧中人手中传看的镜头,这些名画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自然是不会用来作道具使用的。而作为道具用的临摹作品正是侯老精心仿作的,即使镜头将这些画作推到你眼前的是一个局部的展现,也很难叫人看出破绽。外人看热闹,行家看门道,这些仿制品就连专家也称赞:“笔墨精到、临摹逼真。”
交谈中,侯老小心地搬未了一个大画夹子,那里面是100多幅装裱完毕的旧京风情画。先生说,“这些是近五年的作品,还在继续画。”他一一翻阅着向我介绍:“这都是三四十年代的情景,选材上主要以有文无‘像’和无文无‘像’的内容为主。这是‘敬惜字纸’,这是‘窗帘画儿’,这是‘打灯虎儿’,这是‘月饼会’……这些不是具有特色的手艺和买卖,而是平民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但它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教化、文化和物质生活。有些在文章中有描述,但没有详实的图像,使后来人无法领略和得知。所以我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文图结合的方法,凡是与这个内容有关的历史掌故、民谣俗语都尽我所知的写进去,使这些北京民俗文化的内容连成一个整体。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广博且深邃。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热爱北京。作为一个画家,我愿意为北京民俗文化做点拾遗补缺的事儿,如能给观者留下一个较为完整和有一些参考价值的形象资料的话,那正是我最终的追求。”
拜读这一幅幅讲述着过去的绘画,我深深地为画家那神奇的画笔所折服,更为那表现常人疏忽而没有记述的细部而感叹:诸如当铺票的文字是怎样写的7月亮码上太阴星君是怎样的面部表情7粘扇面的以什么作自己的市声吆喝……看着看着,我似乎嗅到了《卖茉莉花》图外荡漾出的花香;我似乎听到了那《卖估衣》人的抑扬顿挫的叫卖;我似乎看到了手持酒具的老者向那《卖羊头肉》的摊位蹒跚走来……
本着忠实时代的精神,侯老还对《卖皇历的》、《江湖拔牙》等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抨击,显现出这位老知识分子的古道热肠和满腔正义的襟怀。
侯老说:“历史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它诱发人们去追索过去,从而更加热爱今天,更加努力地建设未来。”
(作者系北京市民俗学会副主任)
多年前我受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委托,组织撰写一套上至清末、下至“文革”的《老北京丛书》,丛书包括旧京的吃喝、穿戴、居住、出行、玩乐、商市、礼俗等许多方面。为了能使读者,尤其是中、青年读者有更直观的了解,编委会决定为这套书每册配20幅插图,并提出要忠实生活、京味浓郁、绘画准确等具体要求。这一百多幅插图无疑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不仅要画得好,还要有几十年的细致观察和生活积累才能胜任。
我为此事忙着在京城找能胜此任的画家,三个月过去了,由于内容太宽泛,时间太久远,加之又要得急,终未能如愿。我将此事向为这套书写序的先师叶祖孚先生反映,叶老说:“你不妨去找找侯长春先生。我曾经见过侯老的不少反映老北京风情的画作,我以为他是能够胜任的,只是时间紧了些,要画的太多。不过侯老有他自己的优势,因为他的哥哥、夫人、孩子、侄儿都是画家……”很快我登门拜访并请侯老出山作画,也从而对侯老有了些了解,并先睹了他的部分作品。在一部书画家传略上这样记述着他:“侯长春,字季彦,满族,世居北京,1929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学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毕业于北师大美术工艺系,先后师从梦朱、卫天霖诸先生……”
侯老说,他走上书画道路是受其舅父、曾为毛泽东主席治印的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刘博琴先生的影响,至今已有60年。侯老在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闲暇之际勤于创作,为研习传统的绘画技法,临摹了不少故宫藏画,潜心研究古代服饰器物,创作了不少以历史故事和古典名著为题材的作品,如连环画《谢瑶环》等。上世纪70年代,他绘制的《水浒人物》组画相继在北京、东京和香港展出,并两次获优秀创作奖,作品后被美协收藏。在电视连续剧《张伯驹》中,曾有不少历代名画在剧中人手中传看的镜头,这些名画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自然是不会用来作道具使用的。而作为道具用的临摹作品正是侯老精心仿作的,即使镜头将这些画作推到你眼前的是一个局部的展现,也很难叫人看出破绽。外人看热闹,行家看门道,这些仿制品就连专家也称赞:“笔墨精到、临摹逼真。”
交谈中,侯老小心地搬未了一个大画夹子,那里面是100多幅装裱完毕的旧京风情画。先生说,“这些是近五年的作品,还在继续画。”他一一翻阅着向我介绍:“这都是三四十年代的情景,选材上主要以有文无‘像’和无文无‘像’的内容为主。这是‘敬惜字纸’,这是‘窗帘画儿’,这是‘打灯虎儿’,这是‘月饼会’……这些不是具有特色的手艺和买卖,而是平民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但它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教化、文化和物质生活。有些在文章中有描述,但没有详实的图像,使后来人无法领略和得知。所以我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文图结合的方法,凡是与这个内容有关的历史掌故、民谣俗语都尽我所知的写进去,使这些北京民俗文化的内容连成一个整体。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广博且深邃。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热爱北京。作为一个画家,我愿意为北京民俗文化做点拾遗补缺的事儿,如能给观者留下一个较为完整和有一些参考价值的形象资料的话,那正是我最终的追求。”
拜读这一幅幅讲述着过去的绘画,我深深地为画家那神奇的画笔所折服,更为那表现常人疏忽而没有记述的细部而感叹:诸如当铺票的文字是怎样写的7月亮码上太阴星君是怎样的面部表情7粘扇面的以什么作自己的市声吆喝……看着看着,我似乎嗅到了《卖茉莉花》图外荡漾出的花香;我似乎听到了那《卖估衣》人的抑扬顿挫的叫卖;我似乎看到了手持酒具的老者向那《卖羊头肉》的摊位蹒跚走来……
本着忠实时代的精神,侯老还对《卖皇历的》、《江湖拔牙》等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抨击,显现出这位老知识分子的古道热肠和满腔正义的襟怀。
侯老说:“历史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它诱发人们去追索过去,从而更加热爱今天,更加努力地建设未来。”
(作者系北京市民俗学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