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呆的权利还给孩子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ve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事吴姐总跟我抱怨她13岁的女儿爱发呆:“我快被这孩子气死了!昨天晚上我去她房间,都9点多了,她还托着下巴犯傻呢!我一瞅,英语作业做了一半,数学模拟题一个字没动。你说这孩子有啥毛病?那么多作业没做,她怎么就不知道着急呢?”
  因为怕孩子闲着,坐在那儿犯傻发呆,吴姐给女儿报了4个特长班。周一到周四是语数外学习班,周六周日还要学舞蹈和钢琴。一周下来,除了吃饭睡觉,小姑娘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除了怕孩子闲着发呆犯傻,家长们还怕孩子犯错误,于是,把错误挡在可能发生之前,成了家长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上学前帮孩子检查书包,以及那些对孩子来说并不算难的功课。那些孩子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东西,家长却还是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发呆其实是孩子进行自我放松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呆”是外人对他的感觉,以为他停止了思维,像木头一样。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孩子大脑最活跃的时候,只不过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和外部隔绝开了。但那才是他自己的世界!
  无论孩子是在幻想还是思考,发呆正是全神贯注的表现。外部的世界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孩子完全沉溺于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维完全按自己的逻辑运动。
  所以,人是需要独处,需要自省,需要有完全自由、完全自主的内心生活的。发呆正是这样的内心生活的一种。这样的内心生活,需要有宽裕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其实,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孩子特别需要闲暇,需要时间去犯傻发呆。胡思乱想、独立思考,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曾被6个的教育机构评选为美国最优秀教师之一的阿兰·哈斯克维茨非常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说,花在想象力培养上的时间,至少应该与用于阅读、写作和算术的时间一样多,尽管它不容易被评估,但仍应成为每个孩子受教育的一部分。
  想象力无论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是对于社会,都至关重要。在历史的进程中,它一次次推动了新的问题解决方式的发现。爱因斯坦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创造力天赋,而非认知能力。然而,我们的家长却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权利,仍然行走在“认知能力”这个范围之中。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中那位父亲的女儿有机会到美国的中学就读一年,回国后最津滓乐道的是“犯傻的一周”。这周的每一天都有一个新花样,譬如周一,全校师生穿睡衣上学,当女孩害羞地穿着睡衣走进教室时,看到不仅同学,连老师都穿着睡衣,有的老师甚至还戴着睡帽,抱着枕头准备给他们讲课。女孩从最初的不好意思,到后来踊跃地想“犯傻”的新点子。我想,思维的活跃和创造性大概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被培养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成天生活在别人的催促声中,永远有做不完的事,随时随地都在为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拼搏,怎么可能有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他的内在方向和动力又从何而来?他怎么能够认识自己,又怎么能够获得真正的自信?
  对孩子宽容一些,给他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成长。要相信,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力,就像每粒种子都会发芽一样。而且,是什么种子发什么芽,这是外力改变不了的。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改造,而是发现,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让我们把发呆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犯犯傻、犯犯错,再给他们一点点时间,让他们回味一下自己的傻,思考一下自己的错。毕竟,作为成人,谁在童年没有驻足窗前对着白云发呆的时刻,也许那种记忆至今难忘,又有谁在回首自己时,不把犯过的错误当成人生宝贵的财富呢?
  【编辑:闫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