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传承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0703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传统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庞朴认为,传统文化是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总之,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翻开史册,我们会发现,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如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提倡的做人教养,道家哲学观和其他诸子百家所推崇的治国方略;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陆游、李清照、文天祥等人身上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辉煌,古谚语、熟语、成语的丰富,古代科技的灿烂……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及现状探析
  
  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文中绝大部分是经典教学范文,从不同方面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管是在语言、结构、思想和艺术特色上都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字经》里有一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里的“义”就是指传统文化,这说明古代的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并把它当作语文教学的目的。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因此,只有语文才能全面准确地传承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本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文化传承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育大环境下,笔者越来越感觉到当代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缺失之严重。(1)不少中学生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他们不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和相关的传说,但对西方的节日却是如数家珍。(2)不少学生在逐渐淡忘传统文化现象。他们不会写信、写毛笔字,不熟悉孔孟,不认同屈原、范仲淹、文天祥的做法,历史知识更是极其贫乏。但对于QQ、博客、EMAIL、网上冲浪,他们却是用得得心应手,对于超女、快男更是当成偶像崇拜。(3)有的学生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传统美德嗤之以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他们崇尚拜金享乐主义,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策略
  
  综上所述,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然与疏远令人担忧。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该正视现状,树立忧患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教师应首先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去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是闪烁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文化传承者,他应该以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完善的人格素养,即有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求真向善,坚强乐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语文教师应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读蕴含着民族智慧的经典作品,并不断思考,在积淀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解读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素养,创设更为宽广的人文精神的天空。
  (二)在大语文的环境中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
  1.挖掘新教材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积极创设文化课堂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蕴含传统文化的篇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新课程下的新教材更是处处彰显人文与文化的意蕴。语文教师应该立足课堂教学,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用前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并接受人文陶冶。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学习《劝学》、《师说》这样的经典作品,要使学生了解荀子与韩愈不同的学习观,了解古人坚持、专一的学习态度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从师态度;学习爱国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要让学生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及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谛,感受词人胸怀报国之志而矢志不渝的品格……而选修教材《论语》更是集中了统治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的精华,通过学习,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它的思想精髓——“礼”和“仁”。
  为了更好地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环境里接受人文熏陶。一年来,笔者一直在作这样的尝试,效果不错,主要措施有:(1)在教室的墙壁上适当地悬挂古代名人的精辟言论,每周张贴一次的硬笔书法佳作也以课文中的古代文章为主要内容,在外部环境上增添文化气息;(2)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带领学生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或背诵古典诗词或由学生讲解事先准备的古文段、古诗篇。课伊始,文化的空气即已形成;(3)有意识地将教学技巧与传统文化结合,如尽量以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典故或名人轶事导入课文,为文章选配音乐时尽量选择经典古乐,多媒体画面制作倾向古典;(4)课文主题延伸拓展尽量与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契合。
  2.走出课堂,在系列课外活动中走近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效的过程,仅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鼓励并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在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走进传统文化。(1)利用课外时间多读经典。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传承传统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阅读闪烁着先人智慧的经典古籍,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更好地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民族精神有所依托。例如诸子百家著述、楚辞、汉赋、《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古典名著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阅读赏析,学生可以更近地走进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精神,激发民族热情,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2)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触摸活动。如举行课外积累展示、以东西方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文化为目的的讲座、文学沙龙、古典诗词朗诵会,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3)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浙江是个富有文化底蕴的省份,古代文化名人很多,如谢灵运、王羲之、周邦彦、陆游等,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探究讨论,接受文化的熏陶。当然,本地的习俗和民间故事、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可以作为探究的内容。
  3.课内外结合,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即语言文字,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它们承载了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体现了最基本的民族传统,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离开了语言汉字,就等于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抓住了语言汉字,也就是抓住了中华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学要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汉语字词,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汉语字词的文化内涵去窥视传统文化现象,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因而教师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包括古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古代特有的敬谦词、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了解一些文学常识,如“除”在古代很多时候解释为“授予官职”;“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十五;秦始皇称帝前,无论贵贱都可称“朕”。语言文字的积累需要更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将逐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激荡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精神上亲近热爱传统文化。
  总之,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语文学科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历史和民族责任感,不断夯实自己的文化积淀,课内外结合,竭尽全力让文化传承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逐渐重视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绩效评价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而在企业进行绩效评价过程,总会遇到一
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初步巩固——布置作业,使“学海无涯苦作舟”之“苦”真正成了“枯燥乏味、单调”的代名词。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运用情境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一、生活情境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含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
在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方面能进行得较为完善的,大都是上市公司或者大中型企业,更多的是收效甚微,中小型企业方面更是良莠不齐。本文在简述了BSC和业绩三棱镜后,以HL公司为例,构
大部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所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约为6~ 16/10万.大部分动脉瘤,尤其是小的动脉瘤并不破裂.现有的证据强调,需要对每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高中生语文“阅读与鉴赏”的能力要求与目标界定,主要是针对于语文必修课程教学而言,因为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是考核的重中之重。阅读不仅关乎学生对考卷上几道大阅读题的分析与鉴赏,同时也是学生写作能力能否提高的不可忽视的成分。因此,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教师们往往费心费力,不断探索。  一般情况下,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稍加引导和训练,在考
作为农村小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觉得作文教学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村作文教学为农村语文教师提供了艰巨又多彩的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窄,见识少,读的少,一觉无内容可写,二觉有货倒不出。但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为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那么如何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从而达到作文育人的目的
威廉·詹姆斯(1842年-1902年)是美国著名的宗教心理学家,其宗教思想独树一帜,他以心理学和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为宗教信仰的价值寻找依据,建立了经验主义宗教观和实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