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三岁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儿童因生理、心理、教学方式的不同,要求教师要用不同方法,对幼儿进行合理教学。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摆弄真实物品,可以有效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从四方面探讨了幼儿在操作摆弄真实物品中观察能力的培养锻炼,供业内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幼儿操作 摆弄物品 观察能力 研究探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所以,幼儿园教师要从兴趣出发,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幼儿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看大而清晰的物体图像;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差别大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出来等。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摆弄真实物品,可以有效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从四方面探讨了幼儿在操作摆弄真实物品中观察能力的培养锻炼,以期对提升幼儿观察能力有所帮助。
一、要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激发幼儿观察欲望
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幼儿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学、善学。要优化教学过程,加深幼儿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中让幼儿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扩展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官、多种心理因素的优势形成合力,化静为动,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法,使幼儿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比较时,能够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在中班组织泡豆芽活动,教师事前准备两类种子:黄豆和绿豆。在同一时间内用同样的方法炮制,每天组织孩子们观察后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比较观察,幼儿对豆芽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在比较观察中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细节的观察能力。
二、要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有效提升幼儿观察能力
幼儿在观察如果有一定的顺序,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不零散,从而能够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思维,使之更有条理性地指导幼儿学习。顺序观察法的过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特征到其他特征等。教师让幼儿观察牵牛花时,应按照上述顺序观察,这样,幼儿在描述所观察的结果时,不会出现零乱、重复、遗漏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幼儿对感兴趣事物的有利契机,积极、正确引导幼儿的观察方向,并对幼儿的反应及时回应,使幼儿的好奇欲望得到满足、激发,提高的观察能力。同时,教师可将自然现象带到课堂中,让幼儿近距离观察。为能进一步地开展观察活动,教师可在教室的四周创设自然角等教育环境,使幼儿能够时时处在观察、探索的环境中。
三、要引导幼儿多感官观察,提升幼儿的观察效率
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等多个方面。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器官都充分应用到对事物的感知中去,通过多感官的共同作用,让幼儿去看、挺、嗅、触,从而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比如:在“认识水”这个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深刻的认识到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认识大自然”的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亲眼看看地里长出的小草、天上飞着的小鸟、饱满飘香的麦粒、漫天飘舞的雪花等,让幼儿感知一下大自然四季的美好风光。总之,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让幼儿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效率。
四、要科学设计记录方法,让幼儿主动记录观察的现象
教师在幼儿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科学地进行设计记录方法,引导幼儿在观察中记录、在记录中总结。幼儿正确规范的记录方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培养起初期科学意识。诚然,科学现象是比较抽象的,幼儿在记录的过程中,可以把抽象的现象变成具体的表格或者图画。其中,表格记录适合各种科学实验,绘画记录适合记录各种自然景观。通过幼儿自主记录观察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幼儿的观察意识,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在观察、发现、记录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科学、完整的知识。
总而言之,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发掘教材中用到的学具、教具操作的功能和环境优势,切实加强对幼儿操作的指导,通过有效的观察方法,使幼儿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服务。笔者认为,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激发幼儿观察欲望,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同时,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并记录幼儿记录观察情况,使幼儿对所观察的事物及时反馈,合理评价,培养幼儿用规范掌握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孙冬梅. 自然观察智力及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培养[J]. 教育科学,2006(03).
[2]桑標,徐轶丽.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2).
[3]阎平,曹爽英. 幼儿教师组织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应具备的能力素质[J]. 学前教育研究,2007(09).
[4]王宝珠,潘建平,郑萍. 早期教育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07(21).
【关键词】幼儿操作 摆弄物品 观察能力 研究探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最好形式。”所以,幼儿园教师要从兴趣出发,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幼儿喜欢观察活的、动的物体;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看大而清晰的物体图像;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差别大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出来等。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摆弄真实物品,可以有效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从四方面探讨了幼儿在操作摆弄真实物品中观察能力的培养锻炼,以期对提升幼儿观察能力有所帮助。
一、要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激发幼儿观察欲望
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幼儿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学、善学。要优化教学过程,加深幼儿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中让幼儿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扩展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官、多种心理因素的优势形成合力,化静为动,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善于运用比较法,使幼儿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比较时,能够发现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在中班组织泡豆芽活动,教师事前准备两类种子:黄豆和绿豆。在同一时间内用同样的方法炮制,每天组织孩子们观察后进行记录,通过这样的比较观察,幼儿对豆芽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在比较观察中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细节的观察能力。
二、要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有效提升幼儿观察能力
幼儿在观察如果有一定的顺序,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不零散,从而能够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思维,使之更有条理性地指导幼儿学习。顺序观察法的过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特征到其他特征等。教师让幼儿观察牵牛花时,应按照上述顺序观察,这样,幼儿在描述所观察的结果时,不会出现零乱、重复、遗漏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幼儿对感兴趣事物的有利契机,积极、正确引导幼儿的观察方向,并对幼儿的反应及时回应,使幼儿的好奇欲望得到满足、激发,提高的观察能力。同时,教师可将自然现象带到课堂中,让幼儿近距离观察。为能进一步地开展观察活动,教师可在教室的四周创设自然角等教育环境,使幼儿能够时时处在观察、探索的环境中。
三、要引导幼儿多感官观察,提升幼儿的观察效率
客观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软硬、光滑等多个方面。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器官都充分应用到对事物的感知中去,通过多感官的共同作用,让幼儿去看、挺、嗅、触,从而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比如:在“认识水”这个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深刻的认识到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认识大自然”的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亲眼看看地里长出的小草、天上飞着的小鸟、饱满飘香的麦粒、漫天飘舞的雪花等,让幼儿感知一下大自然四季的美好风光。总之,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让幼儿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效率。
四、要科学设计记录方法,让幼儿主动记录观察的现象
教师在幼儿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科学地进行设计记录方法,引导幼儿在观察中记录、在记录中总结。幼儿正确规范的记录方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培养起初期科学意识。诚然,科学现象是比较抽象的,幼儿在记录的过程中,可以把抽象的现象变成具体的表格或者图画。其中,表格记录适合各种科学实验,绘画记录适合记录各种自然景观。通过幼儿自主记录观察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幼儿的观察意识,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在观察、发现、记录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科学、完整的知识。
总而言之,教师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发掘教材中用到的学具、教具操作的功能和环境优势,切实加强对幼儿操作的指导,通过有效的观察方法,使幼儿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服务。笔者认为,教师只要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激发幼儿观察欲望,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同时,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并记录幼儿记录观察情况,使幼儿对所观察的事物及时反馈,合理评价,培养幼儿用规范掌握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孙冬梅. 自然观察智力及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培养[J]. 教育科学,2006(03).
[2]桑標,徐轶丽.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2).
[3]阎平,曹爽英. 幼儿教师组织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应具备的能力素质[J]. 学前教育研究,2007(09).
[4]王宝珠,潘建平,郑萍. 早期教育对不同气质类型幼儿社会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