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着知识和能力的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傳统的班级授课往往是为了追求标准化的统一和平均,实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从而导致优等生“营养不良”,学困生“消化不了”,妨碍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为了克制上述弊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经过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科学测查,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获得最大的发展。
一、设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目标,是保证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不通需求,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对应的低、中、高三种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优等生”要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目标。“中等生”要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简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的目标。“学困生”要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基本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目标。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区分和侧重,确保与各个层次学生相适应,提优补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获得积极地发展。
二、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分层教学的主阵地。在传统模式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统一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只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从而造成了“优等生”学有余力、潜力发挥不出来,“学困生”吸收不了,产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层次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如优等生拥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学,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给予其充分的发挥空间,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中等生在整个班级中占大多数,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平平,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互相讨论交流中拓宽思路,增大信息量,互补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较差,接受知识缓慢,他们则通过“教师讲授学习”,在老师的直接讲解下,将困难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从而排除了对学习的畏难情绪。不同的学习方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三、实行自助教学联系
联系是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往更高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传统教学模式下,整齐划一的题目和数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联系的设计要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依据,设置易、中、难三中不同梯度的题目。低段的联系是一些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似的题目,中等难度的联系是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稍有变化、发展的题目,高难度的题目则以开发性、综合性题目为主。教师将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题目运用“自助餐”的形式供给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完成自己选择的题目后,也可以选择做其他难度,甚至优等生还可以自己创编习题,加入到“自助餐”当中供同学们选择。这样做充分激发了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种不同难度的题目,使联系有了层次,使学生有了选择,因材施教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四、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分层教学,就不能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比较标准和评价方式,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面的去评价学生。在评价标准上优等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学困生则应降低标准,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在评价方法上,因为优等生有比较强的能力,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而在“学困生”的评价过程中,则必须要抓住切入点,多采用激励的方法进行评价。如成绩出现待达标时,可以将等级换成加油等,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持续学习的信心。
每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唤醒。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它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机会和舞台(单位:温宿县第五中学)
一、设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目标,是保证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不通需求,教师要在深入理解教材、正确把握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制定与之相对应的低、中、高三种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优等生”要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评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目标。“中等生”要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简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的目标。“学困生”要在具体情境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基本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目标。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区分和侧重,确保与各个层次学生相适应,提优补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获得积极地发展。
二、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分层教学的主阵地。在传统模式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统一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只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从而造成了“优等生”学有余力、潜力发挥不出来,“学困生”吸收不了,产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层次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如优等生拥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学,教师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给予其充分的发挥空间,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中等生在整个班级中占大多数,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平平,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互相讨论交流中拓宽思路,增大信息量,互补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较差,接受知识缓慢,他们则通过“教师讲授学习”,在老师的直接讲解下,将困难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从而排除了对学习的畏难情绪。不同的学习方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三、实行自助教学联系
联系是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往更高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传统教学模式下,整齐划一的题目和数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联系的设计要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依据,设置易、中、难三中不同梯度的题目。低段的联系是一些简单的、与课堂例题相似的题目,中等难度的联系是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稍有变化、发展的题目,高难度的题目则以开发性、综合性题目为主。教师将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题目运用“自助餐”的形式供给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完成自己选择的题目后,也可以选择做其他难度,甚至优等生还可以自己创编习题,加入到“自助餐”当中供同学们选择。这样做充分激发了所有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种不同难度的题目,使联系有了层次,使学生有了选择,因材施教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四、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分层教学,就不能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比较标准和评价方式,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面的去评价学生。在评价标准上优等生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学困生则应降低标准,不要给他们过多的压力,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在评价方法上,因为优等生有比较强的能力,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而在“学困生”的评价过程中,则必须要抓住切入点,多采用激励的方法进行评价。如成绩出现待达标时,可以将等级换成加油等,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持续学习的信心。
每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唤醒。分层教学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它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机会和舞台(单位:温宿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