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作为一经典的细胞诱导分化剂,一方面可诱导某些肿瘤细胞向高分化甚至良性化方向转化,使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它几乎没有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因而设想在临床应用中可能既有减缓肿瘤进展,又有降低骨髓抑制的优点。
【机 构】
:
210002,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210002,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210002,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210002,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210002,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作为一经典的细胞诱导分化剂,一方面可诱导某些肿瘤细胞向高分化甚至良性化方向转化,使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降低;另一方面它几乎没有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因而设想在临床应用中可能既有减缓肿瘤进展,又有降低骨髓抑制的优点。
其他文献
以往,孕期不推荐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因为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胎盘导致胎儿畸形或新生儿期并发症的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妊娠期糖尿病(GDM)均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因此,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治疗有潜在的益处.本文将最新的关于二甲双胍治疗妊娠合并PCOS和G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述如下。
患者30岁,因孕1产0,孕37周+3,发现双侧附件肿物1个月,于2007年5月22日入院.2000年因月经稀发,B超检查发现双侧卵巢多囊性改变,血清睾酮水平波动在3.1~3.3 nmol/L(正常值为0.2~1.8 nmol/L),血清黄体生成素(LH)与卵泡刺激素(FSH)比值>3,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人类发展前景 美好世界 2021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致辞中强调,“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各国一道,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我们应积极开拓新发展理念的国际视野,在世界舞台上打造新发展理念的中国话语,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共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课题,为后疫
目的 通过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与健康妇女的比较,对VVC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VVC患者的阴道局部免疫状态.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VVC患者(VVC组,60例)及无VVC妇女(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研究对象均填写调查表,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pH值检测及细菌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阴道冲洗液进行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人类防
盆腔淤血综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又称卵巢静脉功能不伞或卵巢静脉综合征,是由于盆腔静脉慢性淤血导致以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殊症候群,大多数PCS患者均有卵巢静脉曲张的表现.卵巢静脉曲张由Richet于1857年首次报道,直到1928年才由Cotte把它和CPP联系起来.超过30%的CPP是由PCS
目的 探讨槲皮素以及槲皮素联合顺铂对宫颈癌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20、40、80 μmol/L)槲皮素以及槲皮素联合顺铂(10 μmol/L)处理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采用细胞黏附实验、划痕实验和穿膜小室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处理前后HeLa细胞黏附率、迁移速度以及侵袭力(以穿膜细胞数表示)的变化.结果 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后,随着槲皮素浓度从20 μmol/L增加至80 μ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大国经济 双循环 中国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写进了指导思想、遵循原则、战略导向和工作重点。构建新发展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abortion,RA)患者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但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确认,因为对RA胎儿的染色体检测尚未得到一致结论.张月莲等[1]报道,RA中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率为53%,而国外资料中RA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率从29%至60%不等[2-4].Rubi0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RA患者妊娠异常核型胎儿的几率明显高于非RA人群.Ogasawar
在不孕症的病因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不孕症检查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不孕症患者伴有内异症的比例可能高达50%以上[1].对于大多数伴有内异症的不孕患者,体外受精。
【关键词】脱贫攻坚成果 乡村振兴 温饱问题 反贫困 人类对贫困开展科学、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逐渐形成了资源要素论、能力权利论和文化心理论等理论视角。尽管学术界对贫困本质所持的立场和认知多种多样,但是,下沉于贫困概念内核底层的还是生存贫困或者说“绝对贫困”,即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缺乏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对于个人(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来说属于必需的物质和服务——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