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化区别,利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造数学;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7 -01
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把过去的传统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与技能,不管学生喜欢与否,不管学生的身心健康,强“注”给学生,改变为今天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以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在我国目前人数众多的班级中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学生个性化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允许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各不一样,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千篇一律。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优生,教师可以用“你的想法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你的想法真好!”“你的想法跟专家的想法一样!”。对“学困生”则不妨多鼓励几句,如“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替你高兴!”“有进步,再加油,胜利一定属于你!”即使回答错了也说:“你虽然碰壁了,但你的探索精神是可贵的。”“你再试一试,相信你一定成功!你愿意吗?”或者全班掌声鼓励。可见,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教师能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言欲、表现欲,学生就能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师在情感上给予激励,让其相信自己是胜任学习的,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他们的个性。
二、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其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以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并且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开放式教学”的过程。在实施开放性教学时应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及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同时要关注个性化发展,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各种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以获得最佳效果。
三、允许学生“出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轻附众议,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总之,个性化讲究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可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在数学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估,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明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及合作精神,提高了知识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真正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创造数学;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7 -01
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强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改变的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把过去的传统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与技能,不管学生喜欢与否,不管学生的身心健康,强“注”给学生,改变为今天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以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在我国目前人数众多的班级中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认识学生个性化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允许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各不一样,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千篇一律。例如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回答,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优生,教师可以用“你的想法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你的想法真好!”“你的想法跟专家的想法一样!”。对“学困生”则不妨多鼓励几句,如“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替你高兴!”“有进步,再加油,胜利一定属于你!”即使回答错了也说:“你虽然碰壁了,但你的探索精神是可贵的。”“你再试一试,相信你一定成功!你愿意吗?”或者全班掌声鼓励。可见,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教师能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言欲、表现欲,学生就能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师在情感上给予激励,让其相信自己是胜任学习的,更重要的是张扬了他们的个性。
二、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化为“探究知识”,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其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以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并且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开放式教学”的过程。在实施开放性教学时应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及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同时要关注个性化发展,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各种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以获得最佳效果。
三、允许学生“出格”,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他们不随波逐流,不轻附众议,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总之,个性化讲究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可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在数学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估,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看到自己的不足,明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及合作精神,提高了知识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真正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