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后的故事

来源 :科幻世界·译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cr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约瑟难题
  所谓历史科幻,可以粗略理解为对既有历史的一种架空再构造,就仿佛历史在那一刹那分出了别的支流,而历史科幻描述的便是关于这条支流的故事。《米与盐的时代》正是如此,让我们品味一番似曾相识却又截然不同的历史,又在末了处留下一点余音,像是吃了个美味的雪糕,棒棒都舔干净了,心里还在回味那之前的快乐。当然,这大概也就是幻想小说的魅力所在。不过,无论如何架空、幻想一段历史,都脱离不了一定的现实基础。我们今天想聊的,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幻想与现实相互关联的话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成就,怎么就没让现实的中国成为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源地呢?
  欧洲中心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十九世纪有观点认为,欧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因此欧洲是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先锋,也是其他地区迈向现代文明的灯塔。这种观点正是所谓的“欧洲中心论”,其支持者不乏许多知名人物,比如黑格尔、孔德、爱默生等。而五零年代爱因斯坦写的一封信,更是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这一观点在如今自然招到诸多反对,可在当时却属于主流看法;不过,就在在这样的时代中,却有一位国际友人逆流而上,出版了一套全面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的丛书,想要证明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这位友人正是我国首批社科院外籍院士、中国科技技术史权威,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约瑟先生。
  李约瑟和“李约瑟难题”
  1900年12月9日,一个男婴在伦敦南区敦南区克拉彭公园洛茨路34号呱呱坠地,其父是位小有名气的专家医师,其母是名门蒙哥马利家族之后。刚出生时,夫妇为他的名字争吵不休,最后给他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叫作诺埃尔·约瑟夫·特伦斯·蒙哥马利·尼达姆。后来因嫌自己名字太长,他便省略为约瑟夫·尼达姆,又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叫作李约瑟。家庭环境让李约瑟走上生物化学的道路,念了剑桥大学,又在英国生物化学的创始人霍普金斯影响之下,最终用了十年时间撰写出三卷巨著《化学胚胎学》,成为公认的化学胚胎学之父。
  1937年,剑桥来了三位中国留学生,李约瑟不久便与他们建立起了友谊。某一次与名叫鲁桂珍的其中一名留学生闲聊時,李约瑟问起鲁桂珍为什么中国在科技方面无所成就,这话深深刺痛了鲁桂珍。她(鲁桂珍)的父亲鲁茂庭(字化国)是南京一位著名的药剂师,对中国医药都很有研究。他除了教导女儿欣赏和了解现代科学以外,还使她相信:中国古代和中古代的医师和匠人们的本领要比大多数汉学家愿意承认的强得多。人类历史上一些很基本的技术正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只要深入发掘,还可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至少必须说,中国的全部科学技术史,应该是任何一部世界成就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鲁桂珍成功地传播了这个信念。
  而这番话,彻底地改变了李约瑟的后半生。
  与鲁桂珍的交往,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国家和她的文化。1942年,英国政府派他前往中国执行科学援华任务,一去就是四年。中国文化在这期间真正进入了李约瑟的生活,让他用自己的后半辈子编撰了一部宏伟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的前六卷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医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编撰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不断出现在李约瑟的脑海中: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远超欧洲,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为什么近代科技和工业革命没有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十九世纪,这一比例却骤降为0.4%。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试图用第七卷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李约瑟于1996年寿终正寝,驾鹤西去,第七卷终究未能完成,对这个难题的解答,成了后人继续探讨不休的话题。
  李约瑟的答案
  尽管李约瑟先生未能给出具体的答案,但从他前几卷的内容中,我们大概能够窥见他的若干看法。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 仅仅用内在论研究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把科学家的活动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集团,从社会经济影响、人文思想等方面来考察。
  2. 中国之所以未能孕育出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的土壤,除了数学、物理等近代科学的基石学科未能深入发展外,还因为受到了宗教、政体、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他认为佛家思想主张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极大地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中国人偏爱用哲学性的思想去解释万物,比如用“道”而非几何、天文来解释宇宙有机体的运动。
  3. 无论是谁要解释中国未能发展出近代科学的原因,那他最好从解释中国社会为何未能发展出商业及后来的工业资本主义入手。相较而言,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形成以及现代科技发展是一种成套的关系,一有皆有,相互关联。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欧洲后来超越了中国,形成了现在各国的局面。
  除了李约瑟之外,其实已有许多人提出过类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能演变为“中国近代科学为何落后”“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之类的问题。与之齐名的还有科学泰斗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与李约瑟难题一样,是对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关注。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讨论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比如金·斯坦利·罗宾逊,他在《米与盐的时代》中直接拿掉了欧洲发展的可能性,让原本发生在欧洲的那些成套关系出现在了亚洲——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一跃而起,成为引领世界的国家;没有了社会经济、人文思想的西方,在故事里也陷入了艰难挣扎,甚至变成需要多个国家联合起来才能勉强抵挡中国及阿拉伯世界的弱小存在。这又何尝不是对“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回答呢?
  “李约瑟难题”或许永远都没有准确的回答,但它的意义却不仅仅是一个需求解答的提问:李约瑟难题并不在于它真有多少可以推究的学理性,而在于它所触发的思考和启示。而思考和启示,也正是一篇好的科幻作品能够带给读者的礼物。
其他文献
物种的存亡系在我身上,我不由自主地感到腿软。我眼前的房间宽大敞亮,更显得我渺小无依。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嗅觉麻木的气味,大约是某种消毒剂。水管工们对这类味道更熟悉,他们总是得钻进最污浊的地方,回来时都得全身消毒,大家管他们叫“干脏活的”。我造访的倒多是干净整洁的建筑,图书馆、办公楼、实验室。每栋建筑都自有独特的气味,由各种各样的气味交杂混合而成。通常很难防住浓烈气味的突然袭击。也有一些气味太甜美
期刊
在电影的划分中,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奇幻片与科幻片划为同一范畴。  如果你认可这种界定,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段有关中国科幻电影的奇幻历险。  假如世界上真的有时间机器,而影片的编剧、监制、制片人杨真鉴借此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回2016年7月8日,他会对一部当天在河北香河国华影视基地开机的电影做出什么改变呢?  这部电影就是2018年暑期档最大的谜题——《阿修罗》。电影《阿修罗》海报 
期刊
会议室洁白、敞亮,又丑陋。  它不是那种通常意义上的丑陋:并没有花哨的家具、格格不入的装饰、恶心的墙漆之类的东西。实际上房间很朴素。只是里面所有的东西像是铺满了鳞片,看起来就跟某种患白化病动物的皮肤一样,又像糊着一片片漂白过的麦麸片。我知道这就是现在大多数地方都采用的摩登装潢——所谓的斯莱特特克斯风格——尤其是在这些高科技办公室里,连墙啊、门啊、窗户啊,甚至是一些家具都被设计成与之相配的样式,不过
期刊
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加里·斯奈德《禅定荒野》上篇 捕鲸季  “当一头鲸鱼死去,遗体将沉入深海,然后在海底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它被称为……”顾海平教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鲸落”两个大字。  前排的学生都低着头,翻阅着手中的高数习题或英语资料。  “它被称为鲸落。海底没有阳光,生态系统也就没有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途径。深海热泉口和冷泉口可以为化能合成细菌等深海中
期刊
一、王学平  他口里叼着一支手电筒,小心翼翼地用镰刀在地上刮开一层浮土,慢慢地,一块墨绿色的金属块裸露出来。他再拨弄开四周的土,探出手,用最轻巧的动作将其取出,熟练地拧下螺栓,起盖,拆下雷管,放到一边。此时,他的身边已经有排着三个雷管了。  “58式反步兵雷,苏制,压发式,金属壳,估摸着也有一甲子的历史了。”排雷者吐出手电,由跪转坐,心想,“这是今天的第四颗了,天色也快暗了,看来又得睡在山上了。”
期刊
2  我第一次知道有烤鸭这种食物,是在一个大雨瓢泼的傍晚。  当时我冒雨跋涉良久,来到一家名声不显的酒吧,落座没多久,就受到了老板的热情招待。  这次来访在八个圣斯陆日前已经敲定,店主很清楚一名机器人美食家的点评对于这越发冷清的小本生意有多重要。  “来一桶招牌无铅汽油。”按照惯例,我决定先品尝最基础的饮品,因为这是决定一家酒口卧艮基的东西。  在老板精心准备调味汽油时,我意外发现了角落里有个家伙
期刊
她正要冲马桶。  “妈妈?”  她回头看去,马桶里冒出一颗头,正在叫她。  “妈妈?”  她盯着它看了片刻,按下冲水按钮。那颗头在湍急的水流中消失了。  她走出厕所。  几天后,她又在厕所看到了那颗头。  “妈妈!”  她再次把手伸向冲水按钮。那颗头急忙打断:“不——不,等一下——”  她停住手,低头看着马桶里的那颗头。  与其说这是颗头,不如说它是颗“大概看起来像脑袋的玩意儿”更准确。它的大小约
期刊
好了,我才是《城防十六计》的译者,前面那段是K. J. 帕克又当作者又当译者,自己写出来的。老爷子简直太调皮了, “译后记”写得有板有眼,十分唬人。我这个真正的译者只能弱弱地声明一下:我没有这种能力哈,我只是帕克文字的搬运工。什么佩里美狄亚啊,梅尊廷啊的,都是帕克才能进入的次元。译者说白了,也不过是站在次元壁外面听他讲故事的一员。  既然是真正的译后记,我一定要说说老爷子从来没有说穿的事:扒典故!
期刊
人们常说造物主凡创造的一切,必有其用。  但小行星I121522525121似乎被排除在了这条规则之外。这颗小行星位于两个繁荣星系间的交通要道,却没有像它的邻伴一样成为星港。它只有岩石,没有矿藏;只有极寒,没有大气;只有狂风,没有鸟啼。  一旦飞船的主控电脑明确了这颗小星球的编号,无利不往的星际商船队甚至都吝于往这儿投射第二束探测波。  这颗一无是处的星球上,充斥着终日狂舞的沙尘,飞沙之中裹挟着无
期刊
墓前痛彻心扉的泪水,是因未行之事、未语之言而流  ——哈丽特·比彻·斯托  这个生物出现于她父亲去世、她再度成为孤儿之后。事实上,在此之前每一次父亲消失不见,他都死过一次。她甚至记不清次数。记忆是有缺陷的:它总是随心所欲地计数,而且在记漏的时候倾向于往多了算。  他去世前一天,在不知道要怎么找到他的情况下,她长途跋涉了几千公里来看他。那天早上她见到了他,去的是她父亲而非她的家。她没认出自己的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