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月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月饼图,都是一样的双黄白莲蓉,我用蓝色陶瓷盘装点,朋友用铝制盘子,朋友说瞬间拉出了五星级酒店出品和超市出品的差距。毕竟,人靠衣装,食物要靠餐具装。坦白承认,我爱下厨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用好看的器物。即便看美食剧,也总爱看食物与餐具的搭配。
日本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里,餐具的存在自然地融化在主人公五郎动人的吃相里。他大口吃嫩鸡的时候,桌面上是一整套适宜的碗碟。汤和米饭用不同尺寸的蓝色染付碗,水杯用素色手捏陶器,下面放布艺杯垫,主菜用白色圆盘,小菜用水蓝色浅盘,烤鱼用长方形盘,而玉子烧的碟子是艺术的扇形。哦,是的,还有筷子,金色与黑色放进来,也没有违和感。吃甜点的时候呢,水果多,就用蓝白色四方深碗堆出高度,显出颜色的丰富。吃中餐用一桌白色餐具,造型上取了巧,满满当当摆出来,就是一桌盛宴。明明都是一个人吃饭,所有东西堆在一个盘子里的我们,真的是在孤独地吃饭;五郎也真的是孤独的美食家,一桌的错落有致,哪里还记得自己是一个人,即便吃得碗碟见底,也像个孤独的君王。
其实,日本的美食剧,永远不只是关于食物。日剧《深夜食堂》过于受宠,才会有国内的翻拍,结果被吐槽东施效颦,没有灵魂。这魂里不只是日本人对居酒屋的归属感,也有无处不在的食物美学。外表高冷内心温暖的老板,不只用食物治愈人心,也是器物搭配的高手。否则,奶油炖菜装入棕色烤盘里烤得滋滋啦啦,色香味俱佳也就罷了,怎么一碗白色的乌冬面,也在宽口青瓷碗里看着有点诱人。
要说食物简单却看着诱人,小林聪美主演的一系列美食剧才叫平凡里的奇迹。《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里,她开一间社区小店,内饰和餐具都是白色与原木色。三明治能有多复杂,无非是面包与配料的组合;日本的汤能有多好喝,也不过是多了些蔬菜的点缀。可是阳光照进转角的玻璃窗,简单的干净,出落成家常的高级。
同样一套剧情,甚至同一班演员,把场景切换到芬兰,就有了《海鸥食堂》。每次小林回到自己的住所,一壶酒,几样下酒菜,一样一碟,好像一点一点吃,可以吃到天长地久。我甚至怀疑这些小物件是从日本带去的吧,可是竟然觉得就算这些小物件要漂洋过海,也应该带着,就得有这样的仪式感。
有了仪式感,就算与世隔绝,也能保有最细腻的温情。《南极料理人》是我反复看的喜剧美食片,没有女主角,只有会做饭的雅人叔和一群爱吃饭的粗糙硬汉,开场就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丰盛餐饮。碗碟多不怕,怕的是日子将就着过,让人无端觉得被世界抛弃。
于是,又是一个人的早餐,我用精心搭配的碗碟吃出了“最好”的感觉。当美丽的器物这么轻盈地走近日常时,我开始相信,日常也许原本就这么美好。爱上仪式感的早餐,大抵是受了这份影响。也许牺牲了一点睡眠时间,但换来了特别美的内心安宁。给多部经典美食剧做过食物造型的饭岛奈美说,每次看完剧本,她都会根据主人公的年龄、工作等信息,进行餐具的选择,原则是符合人物的性格与爱好。难怪电影《海鸥食堂》的小林聪美,用的是更活泼的餐具,这更符合她在里面单纯直爽的性格。
不过,买什么样的器物,或者怎么搭配,坦白说,没有那么多约束。像是每个姑娘都会有自己的穿衣风格,餐桌上的美学也无非是个人审美的映射。奇怪的是,我们往往愿意为衣服投资金钱与时间,却觉得吃饭的工具不重要。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更在意别人看得到的地方吧。
只是,那些别人看不到的自我滋润,才最能给自己补充能量。这些人懂得,哪怕叫个外卖,也要好好摆放。
给自己买些喜欢的餐具吧,不只会爱上做饭,也会更爱生活。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F小姐MissF”)
日本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里,餐具的存在自然地融化在主人公五郎动人的吃相里。他大口吃嫩鸡的时候,桌面上是一整套适宜的碗碟。汤和米饭用不同尺寸的蓝色染付碗,水杯用素色手捏陶器,下面放布艺杯垫,主菜用白色圆盘,小菜用水蓝色浅盘,烤鱼用长方形盘,而玉子烧的碟子是艺术的扇形。哦,是的,还有筷子,金色与黑色放进来,也没有违和感。吃甜点的时候呢,水果多,就用蓝白色四方深碗堆出高度,显出颜色的丰富。吃中餐用一桌白色餐具,造型上取了巧,满满当当摆出来,就是一桌盛宴。明明都是一个人吃饭,所有东西堆在一个盘子里的我们,真的是在孤独地吃饭;五郎也真的是孤独的美食家,一桌的错落有致,哪里还记得自己是一个人,即便吃得碗碟见底,也像个孤独的君王。
其实,日本的美食剧,永远不只是关于食物。日剧《深夜食堂》过于受宠,才会有国内的翻拍,结果被吐槽东施效颦,没有灵魂。这魂里不只是日本人对居酒屋的归属感,也有无处不在的食物美学。外表高冷内心温暖的老板,不只用食物治愈人心,也是器物搭配的高手。否则,奶油炖菜装入棕色烤盘里烤得滋滋啦啦,色香味俱佳也就罷了,怎么一碗白色的乌冬面,也在宽口青瓷碗里看着有点诱人。
要说食物简单却看着诱人,小林聪美主演的一系列美食剧才叫平凡里的奇迹。《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里,她开一间社区小店,内饰和餐具都是白色与原木色。三明治能有多复杂,无非是面包与配料的组合;日本的汤能有多好喝,也不过是多了些蔬菜的点缀。可是阳光照进转角的玻璃窗,简单的干净,出落成家常的高级。
同样一套剧情,甚至同一班演员,把场景切换到芬兰,就有了《海鸥食堂》。每次小林回到自己的住所,一壶酒,几样下酒菜,一样一碟,好像一点一点吃,可以吃到天长地久。我甚至怀疑这些小物件是从日本带去的吧,可是竟然觉得就算这些小物件要漂洋过海,也应该带着,就得有这样的仪式感。
有了仪式感,就算与世隔绝,也能保有最细腻的温情。《南极料理人》是我反复看的喜剧美食片,没有女主角,只有会做饭的雅人叔和一群爱吃饭的粗糙硬汉,开场就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丰盛餐饮。碗碟多不怕,怕的是日子将就着过,让人无端觉得被世界抛弃。
于是,又是一个人的早餐,我用精心搭配的碗碟吃出了“最好”的感觉。当美丽的器物这么轻盈地走近日常时,我开始相信,日常也许原本就这么美好。爱上仪式感的早餐,大抵是受了这份影响。也许牺牲了一点睡眠时间,但换来了特别美的内心安宁。给多部经典美食剧做过食物造型的饭岛奈美说,每次看完剧本,她都会根据主人公的年龄、工作等信息,进行餐具的选择,原则是符合人物的性格与爱好。难怪电影《海鸥食堂》的小林聪美,用的是更活泼的餐具,这更符合她在里面单纯直爽的性格。
不过,买什么样的器物,或者怎么搭配,坦白说,没有那么多约束。像是每个姑娘都会有自己的穿衣风格,餐桌上的美学也无非是个人审美的映射。奇怪的是,我们往往愿意为衣服投资金钱与时间,却觉得吃饭的工具不重要。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更在意别人看得到的地方吧。
只是,那些别人看不到的自我滋润,才最能给自己补充能量。这些人懂得,哪怕叫个外卖,也要好好摆放。
给自己买些喜欢的餐具吧,不只会爱上做饭,也会更爱生活。
(资源支持:微信公众号“F小姐Mis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