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建设者》讨论的三点启示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e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3月22日,《湖北日报》刊发了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来信。他在肯定我们新闻工作的同时,指出了当前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不良表现,由此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新闻工作者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姿态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该报在编者按中指出,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新闻界有些同志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时常流露出“局外人”、“旁观者”意识,甚至“无冕之王”心态,有的还有“唱衰”的偏好。所以,树立和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意识,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以此为契机,一场围绕着“我是建设者”的讨论,先是在湖北媒体和高校展开,随后在全国范围引起了强烈的呼应。这场讨论对于全国新闻界一线员工,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新闻教育工作者,自始至终都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传媒人为己任。这场讨论伊始,就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感到这场始自业界的讨论对于新闻教育界同样是一种迫切的需要,因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来自业界的反馈就提示我们,在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适当增加角色认定、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的教育,对于发挥传媒的建设性作用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积极参与了这场讨论,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本人认为,这场讨论,至少在如下三个方面多少给我们一些启迪。
  记录者与参与者
  记者是什么?应该怎样认识记者的角色?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每个新闻学子必须深思的问题。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有两种看法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即社会哨兵和时代记录者。这是社会对记者职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关于哨兵,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记者就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礁险滩,并及时发出警告。”中国前辈记者萧乾也说,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无论是哨兵还是侦察兵,都肩负着历史的重责:及时发现危险的苗头,探明前进的安全路径,关系到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
  所谓记录者,也称报道者。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在给徐宝璜《新闻学大纲》所作的序言中说:“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犹今日新闻中记某某之谈话若行动呼?”不过,“两者虽记以往之事,史所记不嫌其旧,而新闻所记愈新愈善,其异一;作史者可穷年累月以成之,而新闻则成之于俄顷,其异二:史者纯粹著述之业,而新闻则有营业性质,其异三;是以我国虽有史学,而不足以包新闻学。”
  哨兵也罢,记录者、报道者也罢,都与对事件及过程的观察、审视分不开。因此,就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似乎记者这种职业是社会的一个旁观者,是置身于事件及其过程之外,似乎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观察、审视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其实不然。无论是哨兵或是记录者,不过是共同体内的一种社会分工,都是社会系统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作为社会体系的组成部分,他必然会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人;同时,作为记录者、作为哨兵,其发出的信息、其信息作品,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在这个意义上,记者不仅仅是时代和历史的记录者,不仅是哨兵,而且还是重要历史进程的参与者,是创造历史的主人。
  因为报道者、哨兵不是社会进程的旁观者、不是局外人,而是同船过渡的利益攸关者。所以,我们赞同那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信中所说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建设者中的一员,而绝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局外人。因此,遇到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忧乐、共患难,绝不能有‘黄鹤楼上看翻船,的‘看客’心态。”记者的心只有与社会大众一起跳动,才能与人民生死与共,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批判精神与建设立场
  记者是社会的哨兵,是时代的记录者。他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危险,指出安全行进的方向,是否能够客观全面地记录和报道历史?这就取决于他是否有一双慧眼,这双慧眼植根于其批判精神与建设立场的统一。
  人们习惯上把传媒看成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传媒反映、报道现实的功能意义上,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传媒仅仅是社会的镜子,那就忽略了传媒对社会的引领作用。传媒的引领作用,体现为传播的批判力量。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标志。所谓批判精神,就是站在一个比现实更高的层面上,运用高度技巧的概念化、推论、分析、综合,对历史或现实作深刻甄别和审视,对事情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发展,其着眼点是更光明的未来。
  一个社会最可怕的是批判精神的缺失。一个没有批判精神的民族、国家,将会只有一个按照统一标准制定的思想、观念,统一的行为模式,划一的制度设施。单调、沉闷、万马齐暗。所以,正常的民族、国家、社会,都需要理性的批判力量。但是,由于人性本身的弱点,批判本身在人类文明史上往往是以叛逆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往往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为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社会成型了,各个阶层的地位相对固定,并且已经成为传统,社会一切似乎已经合理化,秩序井然,如是,一切对社会的批判都容易被大众视为异端或者叛逆,被视为对秩序的破坏。所以,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批评家,在当时被视为异端,在世时遭到各种非人的折磨,而最终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往往是在当事人离世数百年甚至千年之后,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悲哀。
  当前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转型期,虽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但是不容否认,各种矛盾聚集,社会乱象纷呈。这时尤其需要理性批评的力量。做为社会哨兵和引领社会前行的力量,传媒工作者必须具备批判精神,诊疗社会疾患,清除社会垃圾,成为促进社会健康前行的理性力量。对于传媒工作者来说,其批判立足于理性,并且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借以透过现象捕捉本质,揭示各种社会病的内在外在根源。媒介及其从业者建设性的批评精神,源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正是他们对人类、民族、国家的了解和深厚的爱,他们的批判才具有深刻性、正确性,并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   传媒工作者必须具备理性的批判精神,同时也要坚守建设性的立场。批判是不可或缺的,但批判不是目的,批判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批判的目标导向最终还是建设。建设是新闻传媒及从业者的基本原则立场,以建设者的姿态,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批判假丑恶的同时,热情讴歌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民群众,科学对待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努力凝聚并且激发出各种正能量,共同致力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这样,传媒及其从业者的批判活动才会是帮忙而不是添乱,才会促进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使问题复杂化,才会充分地发挥媒体的建设性功能。
  专业追求与社会责任
  作为职业新闻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理应追求职业上的光荣感和成就感。只有及时报道最有价值的新闻,只有准确地反映人民心灵深处的渴望,只有拨动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眼球和注意力,引发全社会的轰动效应。但是,记者的价值追求,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取向并不总是一致的。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推行现实的政策,捍卫全民的福祉,传承社会的主流文化,可能是最大的价值。反之,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动荡,可能是孕育重大新闻的温床,最能引发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那些反常、离奇、刺激性的事件,对于大众和公共利益来说,可能不适于及时报道,不适于大肆渲染。
  同时,新闻传媒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它必须根据经济规律,进行规模化经营。而媒介市场的竞争,又是注意力的竞争。要占领最大的信息市场,只有以最有竞争力的服务、最好的新闻信息产品,去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由于人性的弱点,能够吸引最大多数读者、听众、观众和网民的,往往是那些庸俗、低级的富有感官刺激的内容。正是因为如此,在媒介市场竞争中,虽然不乏内容好经济效益好的成功的案例,但是也有不少反面的例子,媒体的经济效益很好,市场占有率很高,但是媒介的传播内容实在是难以恭维,媒体在社会上的口碑每况愈下。也就是说,媒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仅难以统一,有时甚至是反向而行。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其报道和服务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其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这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另一方面,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也不能忘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19世纪末期,日本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曾这样形容记者:“彼如预言者,讴国家之命运;彼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彼如大法律家,制定律令;彼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彼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彼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痛苦,而与以救济之途。”这段话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记者的社会责任。他不仅是报道者、记录者,更是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文化的传承者、权力监督者、舆论引导者和教化的担当者。在其履行记录者及社会哨兵的职责时,还要致力于社会的和谐、维护社会的稳定,传承文化价值,推行社会教化。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自然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要追求经济效益,但是绝对不应以猎奇媚俗来迎合市场,不能以降低格调来吸引眼球,以牺牲社会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
  回溯这场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它在新闻传播学的知识领域并没有注入多少新的内容,实际上,它是对新闻传播本质的一种回归。来自不同媒体、不同领域的发言者,围绕着相同的主题——传媒及记者的角色、责任和使命的交流切磋,深化了业界同仁、高校学子对这一常识性问题的认知。议题虽老,却犹如窖藏多年的陈酿,随着讨论的深入,散发着迷人的琼香。对记录者与参与者、批判精神与建设立场、专业追求与社会责任这三大关系的思考,对于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对于新闻工作者以什么样的角色姿态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责编:李甜甜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年来,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则是芜湖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而招商引资是促进经开区经济发展
人造板行业是我国林产工业方面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个分支。目前我国有六千多家人造板企业,年产量已经超过九千万立方米,是世界上人造板生产、消费、进出口贸易第一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套公正、公平、有效的薪酬体系是吸引、留住、激励人才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从薪酬管理的基本理论入手,以HFX商业控股有限公司为
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大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布卢姆指出:“应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在教学中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房地产市场的饱和,以休闲、度假旅游为目的的旅游房地产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云南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资源基础较好,但由于地处西
20世纪末,我国的第一张信用卡——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首次面向市场,这标志着信用卡在我国诞生。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信用卡经历了飞速发展,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发展轨迹趋于成熟,但由此带来的风险也与日俱增。特别是信用卡欺诈事件层出不穷,对持卡人和银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因此,在扩大信用卡市场的同时,也要对信用卡风险管理足够重视,
正文: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础,对其经济社会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现代经济社会,企业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要运用管理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