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美术课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知音励志·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11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阶段的初中美术课不光简单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尤其是两会期间更是把美术教育纳入日程,将计入中考成绩。原因在于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学校的支持及教师的认识程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我也曾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同时也难免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误区。今天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美术课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农村初中;美术课;创新能力
  相比较城市孩子们,他们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都好于我们农村。这就造成我们农村的孩子在美育方面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了。作为我们农村一线的美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学生教好,让他们懂得去欣赏美和享受美。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总结认为究其原因不利于我们农村孩子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校对文化课过于重视,家长只注重文化课分数。
  每每孩子学前班时,大多数家长往往会因为孩子能画画而给他们予鼓励和赞赏,而升入小学后则便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自己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学校更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该学生的好与坏。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本来的天性就这样被无情地慢慢得扼杀掉。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被无情地泯灭了,只要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孩子其他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都无关紧要,就这样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被不知不觉被剥夺了。
  2 学校教育得重视程度对美术教学的不利因素
  其实农村有很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美术教师,特别是以前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占主导地位,学校大多只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对美术课不屑一顾或者是以虚设美术课来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尽管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转观,但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教学意识没有转变,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每每上美术课,不是因为缺乏资料,就是因为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素质教育思想的洗涤,美术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我们一线教师的职责就变成了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这就希望我们教师从自身做起,转变教学观念,向40分钟课堂要效果,培养农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懂得鉴赏美、欣赏美。具体怎么做呢?
  2.1 作为一线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培养他们对于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多了解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表现尤其重要。我们知道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不光对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起到一定作用,同时美术教育也是对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让他们对世界万物有画画描述的冲动,对有感染力的作品有鉴赏能力。这就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人物造型的美术教学中,我要求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画自己的熟悉的人,有的甚至要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具體要求和实际情况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给他们创作自由和灵感,让他们从兴趣开始,随意画自己喜欢的事物,因为我们知道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逐步会依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这样慢慢的我就抓到了解学生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了他们对美術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对美术创作的能力。
  2.2 新型教师观念的转变,提升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
  以前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有限和教师的能力水平不够,农村的美术教育教学大不相同,美术教师的思想有时发生扭曲,大多数人都认为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只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是简单的哄孩子开心。其实在学生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充满神奇,于是他们描绘的水平绝对不比成年人差,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东西,把美术创作作为一种兴趣和爱好。在学习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充分体现谈们的独特性、新颖的表现。我们要不吝啬的给予肯定的表扬,少一些威严的指责。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术学科教书育人的目的。
  2.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造能力要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入手。
  2.3.1 首当其冲要改变的是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教学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化,只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旨意办事就可以了,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导致对美术学科失去兴趣,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美术教育要形象生动,要鲜明直观,要有美育教育,要促进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在初三的雕塑课上,由于橡皮泥来源不足,我们利用农村的红泥引导他们搞雕塑创作,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课堂变成了孩子兴趣的乐园,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本身的创造性思维,思路的活跃、方法的新颖也受益颇多,借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2 多媒体教学把抽象变为直观,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对农村学校的重视,我们也像城里孩子一样接触到了多媒体设备。使单一枯燥的美术课变味了欣赏课和鉴赏课。要搞好课堂教学,既培养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又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网络素材资源,把学生从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在上课期间我们可以用 多媒体手段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让抽象的东西马上变得直观起来。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借着课堂改革的春风,本着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我们自身出发,更新观念,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和爱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相信我们农村的美术教育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永恒乡逸夫学校 黑龙江省勃利县 154500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