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联系拓广”题教法的探讨与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呈现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行”第2节比较线段的长短一节课后有一道联系拓广题:
  如图,在一个四边形各边上任意取一点,并顺次连接它们,想一想,你得到的图形周长与原四边形周长哪一个大?为什么?如果是一个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二、课本知识回顾
  本节课中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上给出的实例,学生易于发现如下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紧随其后,在本节课的“议一议”环节中,学生对比较线段长短的两种方法进行了初步认识.
  三、两轮教学的经历与思考
  1.上一轮执教过程的再现
  在上一轮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给图中各点标上字母,便于叙述.
  师:从整体角度来看,能否度量这两个四边形的各边,再分别求和,得出周长然后比较?
  生:可以,但“测量——求和”比较麻烦.
  师:图中有四个三角形,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其中的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一边 和 两点有什么关系?
  生: 的长度是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那线段 和 又和 两点有什么关系?
  生:是分别以 和 这两点为一个端点的两条线段(是这两点之间所连的折线).
  师:回顾本节所学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得到 ,这是用符号语言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了描述,那么仍将视线聚焦于三角形中,在三角形中如何用文字语言描述这个式子,请大家试着将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
  生:“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长度.(教师对回答给予补充、规范,从而得出得到的四边形 的周长比原四边形 的周长小,类比得出五边形和六边形中结论相同)
  2.自我反思
  從这个方案中能看出笔者还是较尊重“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规律,也能持有“从整体到局部”的观点,较明显地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斧凿痕迹比较明显,尤其突破难点时”化整为零,利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做法完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出来的,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怎么能自发的想到这个方法呢?带着上面的问题,我进入了新一轮执教前的思考.
  3.新一轮执教前的思考
  今年讲这节课前,我又认真学习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还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得出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策略.我想:何不在“议一议”之后,再设计一个“做一做”,这样,不但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进行了应用,也能顺理成章地引出课后这道联系拓广题,为了解决它我设计了5个问题.
  4.新一轮执教过程再现
  我在新课内容“议一议”之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如下:
  做一做
  (1)在 中,观察、猜想 边、 边的长度之和与 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验证你的猜想.
  (2)在上图中做出直线 ,在直线 上作线段 ,再作出线段 ,点 在线段 的内部还是外部?这说明了什么?
  (3)改变 的形状,(2)中的结论还成立吗?
  (4)如图,在一个四边形各边上任意取一点,并顺次连接它们,想一想,你得到的图形周长与原四边形周长哪一个大?为什么?如果是一个五边形呢?六边形呢? 边形呢?
  (5)如图,当 四点分别是线段 的中点时,(4)中的结论还成立吗?猜想此时四边形 的周长与原四边形 的对角线 的长度之和有什么关系?
  “做一做”的(1)复习应用“议一议”中用度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2)复习应用“议一议”中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并提出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
  学生1:说明“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种答案说明学生已经从本节课设计的情境中理解了这条性质并能用它解释自己遇到的问题.)
  学生2:说明线段 的长度之和比线段 的长度更长.(这是学生看到的事实,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叠合法和测量法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但对做一做问题(2)的认识还浮于表面,未能达到更深入的层面.)
  学生3:说明“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长度.
  (学生能答出这个答案说明学生不但理解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掌握了用叠合法和测量法比较线段的长短,还能对所学性质灵活应用,得出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对问题(2)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深入的层面.
  “做一做”(3)的实际意图是对学生在(2)得到的结论进行“一般化”.有了以上三问的铺垫,(4)的答案就出来了,推广到 边形,答案仍成立.(5)为学生以后学习中点四边形的性质做了铺垫,同时也对比较线段长短的基本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进行了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两次教学效果对比感悟
  1.理解教材
  教材承载着课标的要求,汇集着编者的智慧,同时,又给教师留出了个性化创造的空间,教师唯有从知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整体建构的角度去理解教材,才能读懂编者的意图,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串,使自己的课堂逐步从“有效”向“高效”转化,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力求使师生都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2.了解学生
  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次序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自我知识建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景中.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1-15.
  [2]陈永明.陈永明讲评数学题——初中习题归类研讨[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12:1-152.
  作者简介:姓名,陈淼;性别,女;出生年月,1980年4月;籍贯,陕西长安;工作单位,陕师大附中;研究方向,中等数学教育;学历,硕士;职称,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衡量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培养英语阅读能力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原则、方法和技巧.
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两档节目:一档题为“温州制造面临危机”;另一档题为“珠三角打响‘福利战’”。两档节目阐述了当前我国东部企业所出现的两种现象。其一是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等难题让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20%左右正面临停工或倒闭,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二是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已经打响“福利战”,大幅提高员工的福利,为员工提供免费吃住以及娱乐锻炼条件,同时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
杰克·伦敦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登》中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个快要满21岁的水手,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罗丝一家,对罗丝一见钟情,对她的生活羡慕至极,从而觉得自己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党建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给予党建工作以高度重视,以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不断实践和探索党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谈在教学中如何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的灵感入手,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达
科学地创造政绩,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针对目前政府政绩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观摩同一位老师对《确定起跑线》两次不同设计思路的教学,呈现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凸显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涵——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数学学
如何针对新形势下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化和特点,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中去,是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臀肌挛缩症是因臀大肌纤维挛缩导致髋关节活动受限的疾病。本文总结 1993 - 0 7~ 2 0 0 0 - 0 2间的 18例病例 ,术后效果与术前挛缩程度有关。在臀肌挛缩术后 ,强调早期功能训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末,我国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根据有关规定,企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男性职工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工人50周岁,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养老保险基金来自企业和职工缴费及国家的补贴: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的8%缴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