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ly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绘画艺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能够铸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绘画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艺术能力艺术精神
  
  绘画艺术教育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的艺术感觉、绘画表现能力、创造能力。这对素质教育在教育模式上重理性、轻感性,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感情,重思考、轻动手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纠正和补偿作用。
  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绘画艺术教育,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即要在绘画艺术知识、绘画艺术能力和绘画艺术精神三方面均衡施教,而重点要放在艺术精神上。其实,无论是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还是作为专业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最高境界都是对绘画艺术精神的领悟和把握。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绘画教育,就应当把艺术能力和艺术精神作为重点。而作为绘画艺术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样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美术教育的趋势,不单因为人的素质直接影响作品的品位,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学生今后将通过其作品产生社会效应,有的甚至是明日的美术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修养的画家如何进行创作或者对学生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通过教学进行素质的培养呢?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是文化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艺术,包括了解艺术史。正如一位国外艺术家所说的,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经验证明:人们对于美的鉴赏和理解力,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是知识之所赐。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强调对艺术史的学习。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是在教学方法中建立美术鉴赏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根据。建立同美术史相联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规范下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师主动运用美术史上的知识,总结出某些流派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手法,找出倾向性,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从题材内容、形式表达到观察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尽可能丰富地对学生进行诱导,并力图以极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创造学习美术史的良好契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加强绘画艺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就要有一个均衡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铸成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学科性质之一,这种对美术学科性质的确定至少说明了两点问题,其一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长期停留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层面上。美术作为一门学科,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技”的层面和“道”的层面。作为“技”的层面是指美术作品创作的方法,在美术教育中就是技能的教学和训练,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处于浅层次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美术教育的主要部分,这是因为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着应试教育的主宰。其二是说明教育者对美术学科的认识逐步由“技”入“道”。这里“道”就可以指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将美术学科上升到人文学科的高度,从狭义的美术走向广义的美术。这是当下我国社会转型期体现在教育领域内的人文自觉的必然结果。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时,其恶果便显现出来,严重影响了一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素质教育”便被提了出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全面的发展。美术学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素质教育”的春风,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开始兴起,美术教育的人文性质逐渐被人们重视。
  任何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所有造物或绘画都属于美术范畴,我们人类所知的历史就是由文字和古人所遗留的美术作品所组成。文字带有主观性和政治性,而美术作品给我们的是一个更真实可信、更直观具体的历史还原。我们解读每一件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都可以从历史学、文学、美学、风俗学、地理学、心理学等任何人文学科的角度去揭示一种客观存在,它与周围一切构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因而,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我们无可回避美术学科所彰显的人文精神。美术教学中人文性的贯彻,使学生能感受到跨越美术所带来的巨大人文传统,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是一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必要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学科所要求教师达到的人文素质是所有学科教师中最全面的,它不仅要求能够掌握美术的技能,而且要求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总之,美术学科人文性的提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教育民主化过程中的必然表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美术学科人文性的重要,才能更好地实施美术新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做好一名班主任非常不容易,尤其在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因素:有的家长对班主任缺乏深入了解,对其工作能力产生怀疑;有的家长不认同班主任工作方式;也有的家长与班主任老师沟通较少,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在学生教育等问题上容易产生一些误会。另外,我们有些班主任教师,特别是一些刚走
一、思维定势的形成因素    现在早已进入创新时代,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艰巨的过程,与创新教育对立的则是思维定势,它常使学生按照习惯思路去考虑各方面问题,很难跳出旧思路的框框模式,难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1.教学法的根深蒂固。  比如五步教学法: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许多从教者一如拿到法宝,不论是什么教学,
摘要: 本文对新课程目标进行了阐述,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进行优化教学的具体模式和评价机制,对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迈入信息化日新月异的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物理、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适应和理解信息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在信息社会的诸多方面,物理、数学所处理的对象是科学技术中的数据分析,是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