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资助工作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现行资助政策中包含相应的德育功能、具有较高的德育价值,可以通过确立“一三多”的资助体系、实施“个性资助”、动态跟进等途径加强德育工作。
关键词学生资助 德育价值 德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36-01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群体性社会问题。2007年,国家对于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完善,但仍存在重复资助、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不平衡等问题。中央16号文件指出,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做好资助德育工作,不仅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体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如何科学高效地整合各项资助资源、探索资助工作中的有效德育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价值
第一,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是高校资助德育工作的基础。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自古便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价值观念,高校可以通过资助工作的实施,对广大学生进行基本道德教育,激发学生感恩、互助、关爱、友善的思想。
第二,对于受资助的学生来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激发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磨练其形成坚韧的品格。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并行,可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其自我开解、帮困的能力,引导其缓解压力树立自信,比单纯说教式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受过资助体系帮扶的学生普遍学习目标明确,成绩优秀,抗压能力较强。
第三,对于非受资助的学生来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示范性功能。虽然受资助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资助工作在各个层面的实施和运行都能体现党、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体现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爱,从而有利于形成温暖的校园人际氛围。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德育因素分析
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颁布实施一系列资助政策,建立了“奖”、“助”、“补”、“贷”、“减”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这些政策措施都具有相应的德育功能。
(一)奖学金
由政府、学校、社会所设立的各种奖学金是是资助政策中一项主要内容,意在“奖优”,其主要的德育功能是效率优先,激励和资助共有。通过争先创优活动,及优秀学生的模范性、示范性,可以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自强,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助学金
由政府、学校、社会所设的各项助学金,如国家助学金等,主要定位于“助困”,在于给予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以最低生活保障。在助学金评定发放中,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
(三)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由政府实施的,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施行的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国家及生源地助学贷款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的重要渠道,应定位于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可以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多由学校提供岗位和报酬。主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去获取生活费。既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还能缓解学生因受施惠或还贷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做好学生资助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一三多”的资助体系
“一”,指繼续开辟和巩固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此项政策是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具体体现。“三”,指展开经济资助、学习帮助、心理辅助的“三助”联动工作机制。立足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突出人文关怀,体现资助工作的服务效应。重点加强感恩教育,寻求积极的心理回应。“多”,指切实建立“奖”、“助”、“补”、“贷”、“减”、“勤”等多位一体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一三多”的资助体系,不仅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真情关怀、广泛参与的帮扶工作,在培养受助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报国的崇高理想的同时,在全学校构建充满关爱和温暖的育人环境。
(二)实施“个性资助”
根据科学发展观求实与可持续的原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实施“个性资助”。结合学生实际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日常表现、个人能力、心理特质等因素,设计类型不同、额度不等的资助项目,实现大额资助与小额补助相结合、常规资助与临时补贴相结合、基于需求的资助与基于能力的资助相结合、保底资助与额度封顶相结合,打造“资助项目超市”,合理地配置资助资源,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资助项目。
(三)加强动态跟进,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做好贫困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及德育工作发挥实效性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资助工作部门和个人,不能单单依据“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收入证明”。因此,要在资助工作特别是贫困生认定方面实行动态跟进。分层(班、系、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形成记录,并随着其活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通过公布电子邮箱、电话、博客,不定期个人谈话等方式,对已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监督;通过校园消费一卡通系统对重点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跟踪预警,给真正已产生生活危机的学生以及时帮助;经常、及时地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调整、更新、完善工作,档案的准确和完整,避免内容老化和资料残缺;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动态跟进,准确判断其经济程度,将资助工作做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避免出现“假贫困”或“贫困贵族”现象。
关键词学生资助 德育价值 德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36-01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群体性社会问题。2007年,国家对于高等学校的资助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完善,但仍存在重复资助、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不平衡等问题。中央16号文件指出,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做好资助德育工作,不仅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的体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如何科学高效地整合各项资助资源、探索资助工作中的有效德育途径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价值
第一,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是高校资助德育工作的基础。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自古便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价值观念,高校可以通过资助工作的实施,对广大学生进行基本道德教育,激发学生感恩、互助、关爱、友善的思想。
第二,对于受资助的学生来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可以激发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磨练其形成坚韧的品格。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并行,可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其自我开解、帮困的能力,引导其缓解压力树立自信,比单纯说教式教育具有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受过资助体系帮扶的学生普遍学习目标明确,成绩优秀,抗压能力较强。
第三,对于非受资助的学生来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示范性功能。虽然受资助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资助工作在各个层面的实施和运行都能体现党、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体现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爱,从而有利于形成温暖的校园人际氛围。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德育因素分析
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颁布实施一系列资助政策,建立了“奖”、“助”、“补”、“贷”、“减”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这些政策措施都具有相应的德育功能。
(一)奖学金
由政府、学校、社会所设立的各种奖学金是是资助政策中一项主要内容,意在“奖优”,其主要的德育功能是效率优先,激励和资助共有。通过争先创优活动,及优秀学生的模范性、示范性,可以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发、自强,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助学金
由政府、学校、社会所设的各项助学金,如国家助学金等,主要定位于“助困”,在于给予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学生以最低生活保障。在助学金评定发放中,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树立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
(三)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由政府实施的,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施行的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国家及生源地助学贷款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的重要渠道,应定位于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可以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多由学校提供岗位和报酬。主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去获取生活费。既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还能缓解学生因受施惠或还贷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三、做好学生资助中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一三多”的资助体系
“一”,指繼续开辟和巩固新生入学“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此项政策是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的具体体现。“三”,指展开经济资助、学习帮助、心理辅助的“三助”联动工作机制。立足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突出人文关怀,体现资助工作的服务效应。重点加强感恩教育,寻求积极的心理回应。“多”,指切实建立“奖”、“助”、“补”、“贷”、“减”、“勤”等多位一体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一三多”的资助体系,不仅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真情关怀、广泛参与的帮扶工作,在培养受助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报国的崇高理想的同时,在全学校构建充满关爱和温暖的育人环境。
(二)实施“个性资助”
根据科学发展观求实与可持续的原则,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实施“个性资助”。结合学生实际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日常表现、个人能力、心理特质等因素,设计类型不同、额度不等的资助项目,实现大额资助与小额补助相结合、常规资助与临时补贴相结合、基于需求的资助与基于能力的资助相结合、保底资助与额度封顶相结合,打造“资助项目超市”,合理地配置资助资源,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资助项目。
(三)加强动态跟进,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做好贫困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及德育工作发挥实效性的基础。由于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资助工作部门和个人,不能单单依据“贫困证明”或“家庭经济收入证明”。因此,要在资助工作特别是贫困生认定方面实行动态跟进。分层(班、系、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思想、工作等方面形成记录,并随着其活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通过公布电子邮箱、电话、博客,不定期个人谈话等方式,对已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监督;通过校园消费一卡通系统对重点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跟踪预警,给真正已产生生活危机的学生以及时帮助;经常、及时地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调整、更新、完善工作,档案的准确和完整,避免内容老化和资料残缺;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动态跟进,准确判断其经济程度,将资助工作做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避免出现“假贫困”或“贫困贵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