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潜力,都具有创新才能。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思考、轻松愉悦、善于创新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去。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智力因素)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和调动孩子的想象力,注意孩子良好思维习惯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作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发挥依赖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在教学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营造良好的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保持教学民主
如在学生提出问题或观点、解决问题时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出现错误时,首先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启发学生分析原因,换一个角度思考,让学生自悟自明自觉创新。这样,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会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和见解。教师要耐心倾听,鼓励学生多争辩、多提问、多发表新观点。如教学"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如:教育法应该怎样保护失学儿童的权利?农民工的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等。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求变成直接需求,形成强烈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学生本身具有创造性,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富于刺激学生新奇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学生的认知实际、社会实际设置导语,激发兴趣。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新情境,适时的运用富有哲理的笑话、寓言、风趣的比喻,脍炙人口的诗词、惟妙惟肖的漫画等等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求知欲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究的热情。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生活焦点,引导学生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航母的建造,海军舰队的演练,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探月工程的有计划进行,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激趣中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独创和批判精神
独创是独特的创造。独创性是创新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学生的独创精神主要表现在不唯上、不惟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求新求变,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和大胆想象。
3.通过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独立思考。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各个学科。如心理品质的内容涉及到心理学和伦理学;法律常识和国情常识涉及到哲学和法律。为了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方面有创新和突破,中学生就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其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重要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国际国内要事,走进社会,摄取知识,拓宽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政治素养。通过教学方式多变,展现创新思维。课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全体学生思考。我们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时,学生往往体态不已、动静不一、喧闹不一。在这样的课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体验,我们需不断的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题氧,灵活机动的处理一些问题。例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有明显的差异,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的应答,表现得很出众,使的课堂有了生机,有了动感和活力;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静静的坐在一边,似乎是置身是外的听众。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的观察、帮助弱势学生,创造一些适于他们的条件和机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鼓励,并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分析、综合,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注重学生创新人格和良好思维习惯与科学方法的训练
1.人格感召和意志激励。人格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个性、道德。就创新过程而言,很少一次能获得成功,需要反复探索,反复实践,这些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冒险素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 选择典型的科学家、发明家及伟人的事迹,鼓舞学生,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气质感召学生。 有目的的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锻炼勇气,体验获得创新成果的喜悦。
2.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独角戏"而学生无动于衷,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去调动,去激活。要追求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应设法在教室内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教室使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教学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学生具有潜在的同化作用,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师生之间,只有年龄差别,没有地位不等,应鼓励学生敢持批评意见,从"我爱师,我更爱真理"的基本原则出发,不断提出独立的见解,不断给教师提供完善思想的机遇,克服将教师视为真理和智慧的化身的稚嫩想法,消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敬畏敢。这一系列气氛的渲染,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尽快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为灵活多变的教学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敢于争鸣、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
总之,创新思维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教学的对象,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早日成为新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早做好素质准备。
作者简介:马志平(1971.9-),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固原市原州区彭堡中学,中学政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的智力因素)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是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和调动孩子的想象力,注意孩子良好思维习惯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作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发挥依赖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在教学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营造良好的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保持教学民主
如在学生提出问题或观点、解决问题时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观点出现错误时,首先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启发学生分析原因,换一个角度思考,让学生自悟自明自觉创新。这样,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社会现实、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会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和见解。教师要耐心倾听,鼓励学生多争辩、多提问、多发表新观点。如教学"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如:教育法应该怎样保护失学儿童的权利?农民工的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等。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求变成直接需求,形成强烈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学生本身具有创造性,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富于刺激学生新奇感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学生的认知实际、社会实际设置导语,激发兴趣。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新情境,适时的运用富有哲理的笑话、寓言、风趣的比喻,脍炙人口的诗词、惟妙惟肖的漫画等等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求知欲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究的热情。还可以结合社会热点、生活焦点,引导学生分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航母的建造,海军舰队的演练,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探月工程的有计划进行,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激趣中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独创和批判精神
独创是独特的创造。独创性是创新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学生的独创精神主要表现在不唯上、不惟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按照自己的设想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求新求变,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和大胆想象。
3.通过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独立思考。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容,涉及到各个学科。如心理品质的内容涉及到心理学和伦理学;法律常识和国情常识涉及到哲学和法律。为了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方面有创新和突破,中学生就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其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重要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国际国内要事,走进社会,摄取知识,拓宽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政治素养。通过教学方式多变,展现创新思维。课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全体学生思考。我们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时,学生往往体态不已、动静不一、喧闹不一。在这样的课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始料不及的体验,我们需不断的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题氧,灵活机动的处理一些问题。例如,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有明显的差异,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的应答,表现得很出众,使的课堂有了生机,有了动感和活力;但仍有一部分同学静静的坐在一边,似乎是置身是外的听众。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的观察、帮助弱势学生,创造一些适于他们的条件和机遇,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归属感。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鼓励,并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分析、综合,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注重学生创新人格和良好思维习惯与科学方法的训练
1.人格感召和意志激励。人格包括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个性、道德。就创新过程而言,很少一次能获得成功,需要反复探索,反复实践,这些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冒险素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 选择典型的科学家、发明家及伟人的事迹,鼓舞学生,感召学生,使其追求的方向明确,目标具体。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气质感召学生。 有目的的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克服困难,磨练意志,锻炼勇气,体验获得创新成果的喜悦。
2.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独角戏"而学生无动于衷,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去调动,去激活。要追求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应设法在教室内营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教室使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教学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学生具有潜在的同化作用,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师生之间,只有年龄差别,没有地位不等,应鼓励学生敢持批评意见,从"我爱师,我更爱真理"的基本原则出发,不断提出独立的见解,不断给教师提供完善思想的机遇,克服将教师视为真理和智慧的化身的稚嫩想法,消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敬畏敢。这一系列气氛的渲染,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尽快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为灵活多变的教学创设一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敢于争鸣、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
总之,创新思维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教学的对象,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他们早日成为新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早做好素质准备。
作者简介:马志平(1971.9-),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固原市原州区彭堡中学,中学政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