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三大作风中,关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上期已有详细论述。下面主要谈谈关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种优良作风。从延安整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几十年里,我们党一直在保持和发扬着这种优良作风,那时党内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其中从党的七大到八大的十多年里,是党风最好的时期,党内民主生活最正常,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最好,后来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情况就越来越差了。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因为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前些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讲”、“党的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中,专门规定了对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的阶段,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多数地区、部门和单位开展得比较好,但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的同志说:“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丢面子。”在平时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上,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的,所以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很好地开展起来。
在我们党员干部中为什么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呢?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是有“过”的。比如被封建帝王封为“大成至圣”的孔夫子,可谓“圣贤”了吧,但他就没有“过”吗?孔夫子就自我批评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他认为自己也是有“过”的。在世界上,只有上帝没有“过”,不仅没有“过”,而且是全智、全能、至善的,但上帝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虚拟的。既然人皆有“过”,那就有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加以改正之必要。
在我们党内之所以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更为重要的,因为它是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凝聚力和战斗力所必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那时的阵线比较分明,任务比较单一,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党的领导干部犯错误特别是犯严重错误的不很普遍和复杂,而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情况就不同了。我们的党现在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他们不仅要接受执政的考验,而且要接受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情况空前复杂,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如果经不起这些考验,那么犯错误甚至犯罪的机会和可能性,就要比革命战争年代多得多。就拿执政的考验来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也可用来谋私利。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已经达到利令智昏的地步。有人说,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的钱,对于高中级干部而言,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有的领导干部为什么还要为了这样一个“符号”而以身试法,不惜冒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杀头的危险呢?再拿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来说,有的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通用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大搞权钱交易,以为这也是等价交换。但是,这算什么“等价交换”啊!他们不过是拿国家和人民的一个大“西瓜”,去交换不法资产者的一个“芝麻粒”罢了;反过来说,是不法资产者仅仅用了一粒“芝麻”,就可以与当权者的一个大“西瓜”在暗地里拍板成交。这还只是说的行贿受贿类的腐败犯罪,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犯罪,至于犯严重错误或比较严重错误的,以及犯了罪而暂时漏网的,更是人民的罪人。这难道还不令人触目惊心吗?诸如此类的罪行和错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必然会严重玷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将极大地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严重错误是由一般错误发展而来的,罪行是由严重错误发展而来的,重罪是由轻罪发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发展”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党员干部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基本上束之高阁了。
现在返回来,谈谈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的几个“怕”字。
关于“批评上级怕穿小鞋”。现在,“老虎屁股”式的“上级”不乏其人,但“摸不得”是不应该的。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纳谏的传统,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标志的华表,就是由上古用以纳谏的“谤木”演变而来的。汉高祖刘邦被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大英雄,唐太宗李世民被史家称为“从善如流,闻过即改”的好皇帝。封建帝王能够做到的,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就更应做得到。下级对上级的批评是为了纠正上级领导者的缺点错误,这对上级领导同志改进工作、完善自身是有益无害的,因而是不应拒斥、更不应挟嫌报复的。再说,如果怕上级给自己“穿小鞋”,那么不妨换一种方式:对问题严重的,也可越级反映上级领导的问题,这同样可以达到纠正“上级”错误的目的。不过,下级这样去做,有可能有损于“上级”的形象,因为难免会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的现象发生。依我看,倒不如干脆学学刘邦,来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好。对“上级”来说,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下级批评意见中的不实之词,有一个当面解释或申辩的机会。
关于“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同级是否会伤和气,那就要看“同级”的思想觉悟了。“同级”如果党性强,觉悟高,不仅不会伤和气,反而会感谢你的批评,彼此还可能因此而成为挚友。如果就是担心在会上批评“同级”会伤和气,那么不妨换一种方式:在会下拍拍对方的肩头,给提个醒,或坐下来谈谈心,这同样可以达到帮助“同级”纠正过错的目的。
关于“批评下级怕丢选票”。作为上级领导,帮助下级纠正缺点错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原则,不能为“选票”所左右。批评下级的缺点错误,有利于下级改进工作和完善自身,一般来说,“下级”对自己的领导是会感激的。当然,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团结同志。比如,对下级的一般性的缺点错误,亦可以不在会上当面批评,而是在会下通过谈心进行批评和分析。因为你是领导者,说话的分量重,“下级”一般会特别重视、虚心接受的。这样一来,既纠正了下级的缺点错误,又保全了对方的面子,你就不会因此而“丢选票”了。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种优良作风。从延安整风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几十年里,我们党一直在保持和发扬着这种优良作风,那时党内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其中从党的七大到八大的十多年里,是党风最好的时期,党内民主生活最正常,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得最好,后来由于强调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情况就越来越差了。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因为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前些年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讲”、“党的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中,专门规定了对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的阶段,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多数地区、部门和单位开展得比较好,但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的同志说:“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自我批评怕丢面子。”在平时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上,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的,所以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很好地开展起来。
在我们党员干部中为什么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呢?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其实,“圣贤”也是有“过”的。比如被封建帝王封为“大成至圣”的孔夫子,可谓“圣贤”了吧,但他就没有“过”吗?孔夫子就自我批评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他认为自己也是有“过”的。在世界上,只有上帝没有“过”,不仅没有“过”,而且是全智、全能、至善的,但上帝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虚拟的。既然人皆有“过”,那就有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加以改正之必要。
在我们党内之所以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更为重要的,因为它是进一步增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凝聚力和战斗力所必须。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那时的阵线比较分明,任务比较单一,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党的领导干部犯错误特别是犯严重错误的不很普遍和复杂,而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情况就不同了。我们的党现在是执政党,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手中握有很大的权力,他们不仅要接受执政的考验,而且要接受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情况空前复杂,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如果经不起这些考验,那么犯错误甚至犯罪的机会和可能性,就要比革命战争年代多得多。就拿执政的考验来说,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来为人民谋福祉,也可用来谋私利。个别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已经达到利令智昏的地步。有人说,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的钱,对于高中级干部而言,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有的领导干部为什么还要为了这样一个“符号”而以身试法,不惜冒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杀头的危险呢?再拿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来说,有的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通用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大搞权钱交易,以为这也是等价交换。但是,这算什么“等价交换”啊!他们不过是拿国家和人民的一个大“西瓜”,去交换不法资产者的一个“芝麻粒”罢了;反过来说,是不法资产者仅仅用了一粒“芝麻”,就可以与当权者的一个大“西瓜”在暗地里拍板成交。这还只是说的行贿受贿类的腐败犯罪,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犯罪,至于犯严重错误或比较严重错误的,以及犯了罪而暂时漏网的,更是人民的罪人。这难道还不令人触目惊心吗?诸如此类的罪行和错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必然会严重玷污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将极大地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严重错误是由一般错误发展而来的,罪行是由严重错误发展而来的,重罪是由轻罪发展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发展”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党员干部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基本上束之高阁了。
现在返回来,谈谈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的几个“怕”字。
关于“批评上级怕穿小鞋”。现在,“老虎屁股”式的“上级”不乏其人,但“摸不得”是不应该的。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纳谏的传统,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标志的华表,就是由上古用以纳谏的“谤木”演变而来的。汉高祖刘邦被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大英雄,唐太宗李世民被史家称为“从善如流,闻过即改”的好皇帝。封建帝王能够做到的,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就更应做得到。下级对上级的批评是为了纠正上级领导者的缺点错误,这对上级领导同志改进工作、完善自身是有益无害的,因而是不应拒斥、更不应挟嫌报复的。再说,如果怕上级给自己“穿小鞋”,那么不妨换一种方式:对问题严重的,也可越级反映上级领导的问题,这同样可以达到纠正“上级”错误的目的。不过,下级这样去做,有可能有损于“上级”的形象,因为难免会有“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小道消息不胫而走”的现象发生。依我看,倒不如干脆学学刘邦,来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好。对“上级”来说,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下级批评意见中的不实之词,有一个当面解释或申辩的机会。
关于“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同级是否会伤和气,那就要看“同级”的思想觉悟了。“同级”如果党性强,觉悟高,不仅不会伤和气,反而会感谢你的批评,彼此还可能因此而成为挚友。如果就是担心在会上批评“同级”会伤和气,那么不妨换一种方式:在会下拍拍对方的肩头,给提个醒,或坐下来谈谈心,这同样可以达到帮助“同级”纠正过错的目的。
关于“批评下级怕丢选票”。作为上级领导,帮助下级纠正缺点错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持原则,不能为“选票”所左右。批评下级的缺点错误,有利于下级改进工作和完善自身,一般来说,“下级”对自己的领导是会感激的。当然,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团结同志。比如,对下级的一般性的缺点错误,亦可以不在会上当面批评,而是在会下通过谈心进行批评和分析。因为你是领导者,说话的分量重,“下级”一般会特别重视、虚心接受的。这样一来,既纠正了下级的缺点错误,又保全了对方的面子,你就不会因此而“丢选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