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工程”建设始末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三工程”的起步,是从抢建大庆至抚顺的庆抚线开始的,这条管道从黑龙江肇源县茂兴穿越嫩江后,向南经吉林省的松原、农安、长春、公主岭、梨树、四平,进入辽宁省的昌图,经铁岭终至炼厂较为集中的工业城市抚顺。末站设在抚顺康乐屯,以支线向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供油。庆抚线全长596.8公里,其中直径720毫米的管线558.6公里,1970年9月开工,1971年8月试运行,10月31日正式输油。工程总投资2.93亿元,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这是新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输送“三高”原油的管道。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1970年8月3日召开,故又被称为“八三工程”。

临危受命


  1970年东北平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破坏和干扰,铁路运输状况非常不好,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无法及时外运,贮油罐爆满,造成几百口油井无法正常生产。大庆油田被迫实行“以运定产”的方针,严重地限制和影响了油田的生产能力。另一边,在大连压港等候装油的中外油轮却日益增多,在抚顺有三个大型的炼油厂因缺油炼制而陷入停工状态。此外,在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厂矿单位,因为缺少燃料油造成机器不能正常运转。
  为了解决全国各地异常紧缺的动力燃料问题,周恩来总理多次召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有关领导开会研究,最后决定:集中人力和物力,力争用最快的时间修建一条从大庆通往抚顺的大口径输油管道,以缓解铁路运输的紧张问题。
  周恩来总理把电话打给了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希望沈阳军区调遣部队支援这一工程的建设,并在军队中选拔一名主要负责人组织指挥铺设大庆至抚顺的输油管道施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沈阳军区党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并决定由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萧全夫挂帅,具体负责组织指挥这一艰巨工程。
  接到任务后的萧全夫立即着手组建了大庆至抚顺输油管道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由于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时期,有许多技术人才已经被迫离开工作岗位,接受批斗和被下放劳动改造。
  为了解决“八三工程”急需的技术人才,萧全夫亲自到关押专家的“牛棚”和劳改农场等地,选调有关技术专家。尽管遭到了一些造反派的阻挠,但萧全夫顶住压力,将管道建设专家唐振华、化工专家张昭明、力学专家潘家华等人,及时从“牛棚”和劳改农场等地解放出来,投入“八三工程”的研究和论证工作。

打响会战


  1970年8月3日,“八三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主要是研究明确工程施工的方针、组织领导、总体方案和材料设备等一系列的重大原则问题。萧全夫在会议正式召开前,提议把大庆至抚顺的输油管道工程简称为“庆抚线”,并根据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把“庆抚线” 输油管道工程定名为“八三工程”。在这次会议上,萧全夫被正式任命为“八三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由张文彬、李少元和罗坤山等人担任,组员有白潜、李亚田、赵永胜等14人。领导小组下设工程指挥部,由王云午任指挥,邓聪任政治委员,王培德、张振勇、李占标、唐振华、张志诚、张福录等人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器材供应组和后勤组五个具体的办事机构。领导小组组建后,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接受沈阳军区和燃化部的双重领导,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沈阳军区及燃化部有关工程建设的指示,组织领导“八三工程”的实施及负责同东北三省协商解决有关工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随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八三工程”指挥部。
  按照“八三工程”的预定施工方案,庆抚线的输油管道全长约700公里,管径720毫米,年输原油能力为2000万吨,争取一年建成并投产。面对这样一个工期短、任务重,施工经验、技术人员、材料设备缺乏的重大工程项目,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及工程指挥部的全体同志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确保尽快施工,促进各项工程任务的完成,工程领导小组以开发大庆油田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教育和鼓励施工队伍,提出了“抢、闯、好”和“借、代、垫”的口号。“抢、闯、好”,是针对缺乏经验讲的,即:要抢时间、抢速度,在苦干实干中闯出一条新路子,确保工程质量,建好输油管道;“借、贷、垫”是针对缺乏物资讲的,即:充分挖掘潜力,能借的則借,能贷的则贷,能垫的则垫,一切围绕着把“八三工程”搞上去。

  1970年8月中旬,国家计委同国家建委、财政部、冶金部、一机部、外贸部、燃化部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议定了“八三工程”的有关问题,并将这项工程补入当年国家的重点工程计划,在工程的经费下拨和物资供应方面给予重点保障。这期间,东北三省当地政府给予这项工程以大力的支持,管道沿线的群众都把参加“八三工程”建设视为光荣的任务,迅速组织起浩浩荡荡的20万会战大军,分头开赴“八三工程”的沿线工地。与此同时,萧全夫向沈阳军区领导请示并报请中央军委批准,迅速抽调10个步兵师、3个工兵团、2个舟桥营及部分通信、测量、潜水等特种兵队伍,先后投入到“八三工程”,并担负最重要、最困难、最危险地段的施工任务。8月下旬,燃化部又从四川石油管道局抽调500多名管道施工骨干和100多名技术人员,北上支援“八三工程”。随后,轰轰烈烈的“八三工程”大会战,在茫茫的黑土地上打响了。

工地冬日


  当年参加会战的孙发铎对会战印象颇深。   1970年冬天,孙发铎带领人员在铁岭龙首山西边进行管线施工。此段为丘陵地带,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山岭,地势起伏很大,地形复杂。施工地段正处在两山夹一沟中,且有30度的斜坡,运管车不能把管子运到山里,只能人工往山里运。当时气温有零下20多度,在毫无遮挡的山沟里从事繁重的劳动,对所有人的肉体、意志、灵魂都是严峻的考验,大家都顽强地坚持着。孙发铎和大家想办法做了小爬犁,把钢管放在上面,用拖拉机在前面拽,后来王培德从大庆调来了东方红吊管机,才保证了管线的正常施工。
  那几个月,高粱米饭是永恒的主食,白菜萝卜汤是不变的菜谱。当时大家开玩笑说,饭粒硬得可以当枪子用,菜汤可以当镜子用。冬天白天短,一天只吃两顿饭,往往是刚过晌午,早饭就消化没了,还得坚持两三小时才能吃晚饭,有时吃完晚饭,没等睡觉,肚子又饿了。
  住的条件更困难了,施工人员分散住老乡家,像打游击似的,两个多月换了几个地方。数九寒天没有热水,喝的、用的都是冷水,睡的是凉炕。住的地方离工地也很远,有时来回得走十几里地。
  尽管身为军级领导干部,但王培德总是冲在最前面。在盘锦县施工时,管线穿越双台河,双台河周围是芦苇荡,车辆开不进去,人在芦苇荡里走一步陷一步,王培德就这样走了20多里路来到施工现场,一直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

铁岭会战


  在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成员的指挥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八三工程”展现出可喜的局面。特别是黑龙江省组织5万余民兵,在黑土地上开展“大战红9月”的突击施工活动,平均每人每天挖土18立方米,最多时达到了38立方米,大大超过了人均每天3立方米的规定指标。大庆段管沟开挖的经验被全线推广后,仅用半个多月,庆抚线管沟的掘进任务就胜利完成。
  1970年底,“八三工程”的第一阶段施工已经接近尾声。完成了全线的管沟开挖和主要的管道穿越;组织制造了7台780毫米大型制管机的会战;完成了13个主要泵站的土建工程;安装了7000多台(件)外电源和通讯等设备与标准件的生产,为“八三工程”奠定了基础。
  1971年元旦过后,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的同志们从大庆转到铁岭,并在此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认真总结第一阶段的工程经验,部署第二阶段的工程任务。第二阶段的基本任务:一是完成511公里主干线管子的生产和管线的铺设;二是完成泵站部分的设备安装;三是完成外电源和通讯线路的架设及变电所和通讯机务站的建设。任务部署完后,工程领导小组又在铁岭召开管道铺设现场会,大力推广了铁岭工段自力更生解决管子的运输和下沟的经验,为全线管道铺设引路。

  管线的铺设涉及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每根管子重达1.7吨,从钢管生产到防腐处理、吊装运输、现场焊接、清沟下管和试压回填等有好多环节。特别是管线的现场焊接,技术要求很高,每个焊接点必须要承受55个大气的压力。但是管沟窄小和焊接工具的落后,给现场焊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萧全夫向沈阳军区领导申请从军队调来一批微型马达,以支援工程。同时,还提议立即举办焊工技术培训,派人到鞍钢薄板厂请来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王祟伦等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攻关,不仅使焊接过了关,也较好地解决了防管线氧化的问题。在突击进行管线焊接的大会战中,广大焊工日夜奋战,曾创造了全线日焊接8公里的纪录。沈阳技术营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女焊工叫刘淑琴,当时已经是5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完成会战任务,坚持吃住在工地上,在萧全夫前去检查工作时,她已经有50多天没有回家了。在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八三工程”进展神速,原计划在6月底完成的第二阶段的各项施工任务,在6月的中旬就提前完成了。
  1971年6月下旬,工程领导小组对第三阶段的工程施工任务进行了部署。第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突击泵站设备的安装,完成各支线管道的生产和铺设,做好全线试运的各项准备工作,而其中的关键是泵站工程的建设。为了指导全线泵站的工程建设,8月,萧全夫率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在吉林省的垂杨和蔡家两个泵站召开了现场会,观摩了输水运转和投球清管实验等。这次现场会是对“八三工程”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较好地解决了泵站的间距、输油工艺的程序、输油设备的选择、输油管道的供电设计等许多技术性的问题。此次现场会后,每个中间站派出电工、泵工、炉工、集油工和生产指挥员各一人,到垂杨和蔡家接受短期的技术学习。
  9月14日,从大庆3号集油站向庆抚线首站试输原油成功。接着全线站间试压和反输预热也都陸续获得了成功。10月30日16时50分,大庆3号集油站开始正式输油运转。11月7日,大庆原油顺利地到达了抚顺末站。这一天,萧全夫和工程领导小组的几位同志焦急地坐在调度室里,翘首以盼。

  一双双眼睛凝聚在喷油口上。9时,从大庆输送来的黑褐色原油喷了出来。刹那间,欢呼声、口号声响彻山谷。人们欢呼雀跃,欢庆我国第一条输油管道第一期工程胜利建成通油。至此,参加“八三工程”的广大军民,以艰苦创业、不怕困难、只争朝夕、勇于奉献的拼搏精神,迎酷暑、斗严寒、战荒原,比国家计划提前两个月,铺设了北起大庆油田的喇嘛甸子、南达抚顺前甸的中国第一条输油管道。这条地下油龙全长663.6公里,共挖掘土石方600多万立方米,穿越145条河流和21处铁轨,拥有13座加热泵站,33个万立方米左右的地下储油罐,架设高压输电线280余公里,通讯线路800余公里,建设发电厂4座,大型制管机厂5个,防腐厂12个。庆抚线输油管道铺设成功后,每年可输油2000万吨,相当于40多万个火车皮、1万多列车次的运输能力,大大缓解了东北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对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三精神


  1975年10月9日,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在东北输油管道指挥部机关全体干部大会上激情洋溢地说:“国务院特别高兴,多次讲到特别满意的就是‘八三工程’解决了大问题,解决了国家的一个大问题。有了一支队伍,有了一套经验,也有了这方面的本事。有了油能运走,是高速发展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后来,康世恩在回忆录中指出,国务院特别高兴,指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对“八三工程”的评价也是周恩来总理讲的,李先念副总理根据周总理的策划,对“八三工程”的建设作过多次部署,并对“八三工程”建设成绩和发挥的积极作用,向周总理多次详细汇报过。
  “八三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大庆油田原油外运困难,从根本上扭转了油田“以运定产”的生产被动局面,萨尔图等老油田不再压井限产,储备多年的喇嘛甸新油田得以开发,原油产量节节攀升,大庆油田1971年产量达到2667万吨,1975年达到3567万吨,1976年达到5000万吨以上,1985年达到5500万吨,又稳产至今,成为世界著名油田。在为中国跻身世界产油大国行列的进程中,大庆油田始终是主力,1978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了1亿万吨,大庆油田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这些与东北管道提供的重要条件是分不开的。
  “八三”管道纵贯松辽平原,直达大连、秦皇岛两大港口,辐射东南地区炼油企业,遥通燕赵大地,使东北三大油田的原油(东北地区原油产量1975年占全国产量的93.9%)畅流四面八方,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炼厂、电厂原料、燃料能源短缺问题,使许多工厂恢复了生产,使城乡用电得到改善。“文革”期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国民经济滑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而中国的石油工业则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与东北管道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八三”管道的建成投产,对中国管道运输业的建成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运输业增添了一支新的力量。1975年,国内原油运输由以铁路运输为主转为以管道运输为主,是中国原油运输的一个历史转折。

  东北原油管网建成后,铁路运油压力大为减轻,腾出的运力,使东北的钢铁、木材、粮油作物等得到畅流。它填补了中国长距离、大口径管道的空白;培养出了一支专业的设计、施工、科研、运营管理队伍;创造了丰富的管道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系统性的管道技术规范。更为可贵的是,这一切经验和规范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引导了相关的冶金、制管、防腐、管道施工机械装备、输油气设备制造、油气储存设施建造、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及自动化设备制造、通信等产业的发展。为高等院校中的储运专业学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内容。
  “八三”管道建设初期,设计人员在试验工艺参数中设计出了第一条管道,他们实行设计回访制度,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将大量的实践和技术实验加以理论总结,为后续管道的设计提高了科学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组织石油行业编制石油天然气管道从设计、施工到运营一系列技术标准,主要以“八三”管道为基础依据。从而使油气管道设计形成了系统的技术规范,使管道施工、运行管理具有了技术标准,填补了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技术标准空白。
  “八三工程”孕育的“八三精神”,在以后的管道建设中,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东北“八三工程”建成后,管道施工队伍又陆续承担了新的管道建设项目。无论是建设华东管网、华北管网、大西北管道、大西南管道,还是在2002年承担西气东输管道宏大工程建设,或是1981年在国外管道工程劳务承包、1993年至2003年在国外管道工程建设总承包中,广大管道职工继续发扬“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八三精神”,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编辑 杨琳)
  作者:李鑫金,中國石油管道公司新闻中心记者;费鹏程,铁岭市党建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孙秀丽,沈阳输油气分公司铁岭输油站干事
其他文献
中日经济交流会成立于1980年(第一届年会1981年在日本召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见证了近4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见证了近40年中日关系的时代变迁。  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经过初步整顿的中国百废待兴,处于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中央多次开会讨论,达成共识:再也不能走过去闭关自守发展经济的老路了,必须改革開放!但是,改革开放的路怎么走,经济发展以谁为参照系,一时间还难以厘清。  
1934年,陳独秀被国民政府判刑八年,送往南京老虎桥监狱服刑。1937年南京沦陷前,陈独秀被提前释放。他在全民团结抗战的氛围中,未能去延安,也没有出任国民政府高官。他流亡到四川江津,在贫病交加中,继续他的训诂音韵学研究。他立志要在《识字初阶》等书稿的基础上,为中国的汉字教育,写一本教师参考书《小学识字教本》。这本书是用“象数、象天、象地、象草木、象人身体……”等十大“象”之谱系,用这十大谱系来统属
1951年9月18日,宋庆龄在北京接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10万卢布。她在奖金支票背面亲笔批示:“此款捐赠中国福利会作妇儿福利事业之用”。  10万卢布,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笔巨款。相当于一个中央机关干部工作160年的总收入。60多年过去了,当年宋庆龄捐出的10万卢布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1951年9月18日,宋庆龄在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颁奖仪式上留影建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坐落在上海徐
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派由国民党中央任命为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筹备员的中共党员王复生和杨青田回云南,准备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和筹备建立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两人先后回到昆明,由于受到阻挠,处境危险,后返回广州。  8月,中共广东区委又派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委任为农民运动特派员的滇籍共产党员李鑫回云南工作。9月,毛澤东主持的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结束,中共党员、云南学员周霄、黄丽生和进步青年罗彩主动要
又是一个美好的金秋时节;  又是一次党的历史上划时代的盛会。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党振奋,举国欢庆,世界瞩目。  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顺应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并写入党章。这是十九大的伟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十九大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习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是对新时代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育人目标、培养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价值选择和实践导向,必须长期坚持,抓好贯彻落实。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实践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
美术点评  王震评价说,这幅画是他看到的表现南泥湾大生产的画中最真实的,“生产、战斗、学习,主题明确”。画面通过波澜壮阔的黄土群峦巧妙地分割成一种“S”形的构图,近景处的连长、连指导员和老农等构成一个饱满的圆形,形成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烧荒的烟气赋予了贫瘠的黄土高坡一派向上升腾的气氛,阳光下金灿灿的笑容昭示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远方的窑洞不时提醒着观者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收获的艰难。八路军在南泥湾
1966年,正当重新“上马”的核潜艇研制工作刚刚突破重重难关进入攻坚阶段时,瞬间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政治浪潮逐步渗透到全国各地。为核潜艇配套和参与核潜艇研制的厂、所、院、校有上千家,在这种形势之下,核潜艇工程不免也受到令人担忧的影响。  中央军委紧急发布《特别公函》  1967年8月30日,中央军委为保证核潜艇研制工作不受干扰,紧急下发了一个《
江西省萍乡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萍乡市安源煤矿便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从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毛泽东先后十次来到萍乡安源,深入农村、工矿,进行社会调查,撒播革命的火种,开展革命活动,从而掀开了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光辉一页。一、将安源定为发展工人运动立足点  1919年冬至1920年初,江西萍乡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自发斗争,引起了正在从事建党活动的
美术点评  画家苗再新善于通过驾驭画面结构,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梦圆时刻》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绘了奥运开幕式当晚的盛况。画面中数不清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难以抑制的心中喜悦,前方的小伙子将国旗绘在脸上,展开双臂;后面有的年轻人扬起手中的北京奥运会旗帜或国旗;画面左方一个戴五环眼镜装饰的年轻人做出“V”形手势;夜空里的烟火斑斓璀璨。作品画面色彩鲜亮,具有浪漫主义特征;构图富有动感,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