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励促发展——简析激励式教育

来源 :学问·科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gim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励式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优异发展为宗旨,以激励为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调动其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引导其健康发展。激励式教育体现了教育者的现代教育观念,凝结了教师对学生全部的爱,显示了教育者高度的责任感,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师须在实践中积累教育经验,在学习中研究激励理论,成功地驾驭激励的魔杖,有效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各项活动。
  【关键词】激励教育;激励过程,激励原理,激励策略,激励艺术。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向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说教式隔靴挠痒,苍白无力;强制式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而民主式教育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但它主要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发挥作用,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尚缺乏具体操作意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人们借鉴了管理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发展了民主式教育的基本思想,逐渐形成了新的教育模式--激励式教育。
  激励式教育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优异发展为宗旨,以激励作为基本的教育原则,充分调动其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引导其健康发展。激励式教育体现了教育者的现代教育观念,凝结了教师对学生全部的爱,显示了教育者高度的责任感,高超的教育艺术。
  有效地进行激励式教育,教师须了解激励过程,理解激励原理,研究激励策略,掌握激励艺术。
  
  一、激励的一般过程
  
  1、激励的发生机制 激励是个体行为的源泉和动力。学生的目标行为需要激励--既需要自我激励,又需要组织激励和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一般来说,激励的作用表现为将外界吸引力与助推力激发成学生的自身推动力,使班级活动目标转化为个人活动目标。如下图所示:
  激励的作用越大,激发出的自动力越强,人的活动积极性就越高。"明察秋毫而不见车薪,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学生即使具有一定的学习与自制能力,若缺乏足够的热情,也只能导致低效率的活动。因此,教师须重视激励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激励过程 需要是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因而,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需要的满足则标志着激励过程的结束。人有目的行为,就是在激励过程中不断产生、实现与满足新的需要的过程。一般把激励过程分为以下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
  第①阶段是通过创设特定的外部条件来引发学生的需要,并使之转化为行为动机,从而产生行为意向的過程。该阶段实施激励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学生未满足的发展需要的意识程度,并有效地向学生展示可以满足其需要的相应的目的物。第②阶段是在动机被有效激发起来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导向,实施目标行为,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该阶段的激励重心放在促使学生了解活动动机,明确行为目标,加强计划行为,显示活动成效,从而强化目标行为。第③阶段是通过目标达成后的内、外评价来强化当前行为,激发后继行为的过程。该阶段的激励重心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相宜的激励手段、强化学生的发展需要、实现班级管理目标为基本内容而展开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调整的过程。班级管理的科学和艺术就在于有效地控制这一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效的激励策略
  
  1、目标激励 就是以班级、个人的奋斗目标去激励学生,调动其学习热情。目标激励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从而调动全班同学团结一致,鼓足干劲,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目标激励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近景目标、中景目标和远景目标,并建立适当的目标期望值,使其高而可攀,望而可及,切实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进行适当的动态调升,使学生扎扎实实,一步一个台阶,走向成功的彼岸。
  2、参与激励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创新教育形势下,教师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给学生下命令,作指示,或只对学生的工作作简单的肯、否定,而应充分调动其主体意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做到班级生活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工作,可增强其主人翁感,体现其表现欲、参与欲的满足,获得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充分发展其潜能。
  3、情感激励即通过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学生感受班级的温暖,体验师生情谊,从而激发起高度的责任感与学习热情。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全面了解其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成长经历、家庭情况,认真分析其个性特征与学习、思想、心理发展的现状与需求,以博大的师爱,去促进学生认知个性的发展与充分的情感满足。教师还应教育学生互助互爱,精心营造理解、尊重、信任、合作的班级心理环境,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4、榜样激励即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就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充满向上的动力。运用榜样激励 ,教师首先应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在榜样选择上,应注意古今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发挥班内优秀同学的榜样作用。在榜样的宣传上,应注意事实真实,宣传适度,把握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榜样激励中还应注意知、情、意的合谐统一,避免"听听很激动,过后没行动"的现象发生,确保榜样激励的效能性。
  5、强化激励 强化激励是通过对学习结果的肯定、否定评价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激励手段。正强化是通过表扬和奖励来激励学生;负强化是以批评和惩罚来促动学生的自尊,从而积极向上。教师应本着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努力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可喜处,并通过及时、适度表扬,使之变成走向成功的起点。运用负强化时,尤应注意方式方法,尽量避免过激言辞,而应通过提醒、暗示等方式委婉表达。这样,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一片爱心,更能激发出上进的欲望与动力。
  6、成功激励即以学生工作、学习中的成绩来激发其进取意识的激励方式。成功就是才智和努力的产物,让学生体验成功,便会激发其自信心、上进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和学习。教师可注意研究其"最近发展区",制定具有适宜的难度和挑战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跳起脚来摘葡萄",充分享受奋斗--成功的欢乐。
  
  三、激励的基本原则
  
  1、个体激励与集体激励相结合 个体激励意在培养学生个人的求知欲、上进心,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集体激励则不仅可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积极性,而且还利于培养其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将激励个人与激励学生集体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过程激励与结果激励相统一 一般激励多侧重结果,科学的激励还应考虑活动过程中所付出的个人努力。只重活动结果而忽视对活动过程的检查与督导,容易导致学生单纯追求奖赏,甚至放弃原则,走旁门左道;只重结果而不顾及学生的主观努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沉重的失败感而对未来的竞争失去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索、奋斗、求知过程中的乐趣,获取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在奖励性评价活动中,不仅要设定等级性奖励,还应特设"精神奖"、"奋斗奖"等奖项,以鼓励学生坚定奋斗方向,不懈地努力。
  3、即时激励与终结激励相结合终结性激励具有一定的全面性、概括性,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进步情况,常为教师所重视。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往往沉不住气,有了进步总希望能马上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而及时激励正可满足其显示心理,迅速激发其活动积极性,有效地强化、拓展优良品行。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周评、月评、学期总评,还应充分运用即时性激励。一丝微笑,一声赞许,甚至一个心照不宣的暗示,都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即时性奖励使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能切实感受到自我成长与潜能的开发,从而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4、有形激励与无形激励相结合青少年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强化激励、成就激励时,除运用简炼缜密、形象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外,还可以尽量使激励内容形象化,增强激励效果。如公布学习目标、工作目标细则,创立"学习园地",张贴学生的得意之作,设置表扬专栏等。又如,发一张奖状,花钱不多,学生却视为珍宝;摄一幅优秀生特照,技艺不一定精湛,却会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一张,回味一番,力量倍增。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往往先通过语言传导给学生,进而借助具体形象得以放大和保存,从而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
  5、外部激励与自我激励相结合教师的赞赏固然可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学生集体的评价、认可与赞赏固然可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学生集体的评价、认可与赞誉更为学生所珍视。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集体参加评价过程,发挥"平行教育"的巨大威力。在强化外部积极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激励,养成"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的优良品质,增强对外界负信息的抵御能力;鼓励其爱科学、善钻研、能创新,增强其对学习、工作本身的积极性情感体验,坚定其对理想目标的追求。
  6、爱心与褒奖相统一褒奖应是教师任最常用的激励手段,是教师爱生之心的自然流露。教师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去接纳、认可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欣赏他们。奖赏一旦失去爱的基础,就会从根本上变质、变味、或言不由衷,或夸大其辞,或反话正说,或厚此薄彼。凡此种种,都不仅不能产生激励作用,反而会造成师生心理隔阂,阻碍正常沟通。
  激励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教师须在实践中积累教育经验,在学习中研究激励理论,又在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教育艺术,才能成功地驾驭激励的魔杖,有效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速发展四十年,伴随着本土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大学生"在国内留学"的规模悄然增长。聚焦不同住宿模式如何影响跨文化情境中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发展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通混凝土在严寒、腐蚀等特殊环境下的耐久性问题一直是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无机聚合物耐高温、耐腐蚀和玄武岩筋高强、耐腐蚀等特性,提出一种全新的结构体系——玄武岩
在对5根CFRP板侧面嵌贴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和1根未加固梁进行抗弯性能试验,研究该加固方法对试件承载能力、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以及裂缝发展情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CFRP板侧
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我国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