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第三种眼光看到的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y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征是一个谜。长征的神奇和磨难到底达到什么程度,谁也说不清。这也许就是它最富于魅力的地方。关于长征,我们有我们一贯的说法,蒋介石、国民党也自有他们的看法,这些,我们都耳热能详。现在,我们终于有了第三种眼光所看到的长征。索尔滋伯里全面、新颖的报道和评述,是极富启发性的。
  作者站在八十年代的高度,认真俯瞰和回顾发生在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六年那两年间的一切事件以及从那时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史。他看到,“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他也看到,“这种兄弟情谊在毛晚年发生的疯狂动乱中消失了,给这部英雄的史诗抹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他看到长征“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他也看到“红军队伍内部那种随意发动、有悖常理的斗争”;他看到“长征已给中国的面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意识,使这个国家出现了许多世纪来所缺乏的精神与团结。”他也看到,长征的“威力足以克服毛泽东本人晚年可怕的异想天开,从而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历史和现实被自然沟通了,因而,现实有了历史的依据,未来有了现实的基础。索尔滋伯里通过无数事实说明,长征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是胜利和失败的史诗,是沮丧和憧憬的史诗。这种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赖以成功的基础。他不无深刻地预言说: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这一新的长征与几十年前的长征同样艰巨,它很可能成为当代伟大的社会和政治试验。”
  《长征》充分体现了所谓“纪实性文学”的特有魅力。它既是一部艺术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科学著作,一部类似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或政治学那样的著作。作者以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进行采访、调查,行文则以文献、史实参之轶闻遗事,夹叙夹议,令人读来兴味无穷。在不违反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要求的前提下,索尔滋伯里特别注意用文学家特有的控制与选择技巧,把历史事件充分戏剧化和小说化,通过一些看似无足轻重,实际上却很有性格特点的细节描写,使一大批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部用无数片断故事联缀而成的作品,能使读者对长征在一种渐增的、多面的、全景的了解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长征时,红军和外界失去联系,外界对红军的情况更是全然不知。当时的国内外报纸对长征的报道,往往是歪曲性的,现在活着的长征英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有时也难免记忆不清,这些都需要索尔滋伯里仔细辨析。特别是一些参加过长征的人,或与长征同时代的人,囿于其时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对于长征的描述,总不可避免地带上相当的主观色彩,作者经常把几个方面提供的根本不相同的事实,经过征文考献和详审分析而作出比较客观、恰当的判断来。他把自己认为比较准确的史实写进正文,而把相关的不同说法在注释中引述,以供参照之用。这就是本书的注释长达四万字的原因。下过这种功夫后所作出的分析,应当比较令人信服的。
  索尔滋伯里指出:“目前人们对长征的认识还是很不完整的。”他认为,要对长征有完整、准确的认识,就必须把它放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整个政治形势中去看,只有通过一定的社会状况、历史背景的分析,才能把握它的真实意义。他认为,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是“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他心情激动地指出:“长征在人类活动史上是无可比拟的”,“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尽管我不认为索尔滋伯里对长征的认识就是百分之百地正确,但是我认为,他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把握住了长征的要义。
  由于史实的长久湮没、当事人的记忆模糊、历史文献的散佚不完备,致使本书在内容上时有重复杂沓或龃龉难安之处。然而,本书及其作者确实是值得尊崇的。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亲身踏勘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何其勇也;一个在异样文化氛围中生活了七十六年的西方人,能对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革命精神、对中国人民的命运、前途有正确、深刻的理解,何其智也;一个外国作家,无论描述历史、反映现实、预示未来,都表现出一种客观、坦率和诚恳的态度,又何其难能可贵也。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美〕索尔滋伯里,过家鼎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五月第一版,3.70元)
其他文献
有什么是你离开学校之后才觉得“真香”的东西?  我敢打赌,校医院绝对算得上其中一个。  这个一般偏安大学一隅的建筑,明明不像宿舍和食堂那样是所有人的刚需,可挨过的骂,却丝毫不比这两个地方少。  有网友说,校医院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这话听着,根本分辨不出到底是夸奖还是辱骂。  为了弄清楚校医院在当代年轻人心目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地位,我们特地向读者发起了一次征集——  @COD:  传说校医院是太
海水占地球表面积的70.78%,其来源极其丰富,它是海滨疗养地的主要疗养因子。远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对一些没有办法治疗的疾病,患者就被送到海滨休养。  海水中含有包括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在内的80余种元素。它们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当人们进行海水浴时,它们便在皮肤表面形成电离子层,刺激皮肤神经末梢,通过对神经——体液的调节,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物质代谢发生影响。有些元素还能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做为
几天前,我们全家去公园游玩。正当全家人醉心于大自然美好的景色时,我突感身上一阵奇痒,接着出现了风团。起初还以为是草坪上虫咬所致,并未在意。不一会儿我便自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爱人急忙打“120”送我到医院,医生说是心脏过敏。平时常听说皮肤过敏,难道心脏也会过敏吗?  江西 邹晓芬  邹晓芬读者:  所谓“心脏过敏”,是指心脏发生了荨麻疹。荨麻疹即人们常说的风疹块,中医称为“瘾疹”。荨麻疹除发生于皮
为了探求诊断假性近视眼更为简便的方法,北京徐广第教授根据假性近视也和高空近视的发生机制一样,都是由于看远时眼的调节不能放松而形成的暂时性近视,便用过去实验中所采用的双眼合象法来诊断和防治假性近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初步研究表明,双眼合象法即时效果显著。由于方法简便易行,不花一分钱,又可以集体学习,短期内普遍推广,所以值得在此向学校、家长、学生们推荐。  什么叫双眼合象法当你伸出一个手指置于离双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而有着源远流长的田径运动技能却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慢慢淡化。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台州市高中体育教学大比武,在课堂教学比赛过程中,所有参赛的选手都将各类技能教学落到实处,课堂中真正实现学有所学,学有所用,乐在其中,积极参与。回想起自己在比赛前选课时一度犯难,该选什么样课型参加这次比赛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记者来到夏邑县孔祖中学。这是一所有着鲜明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校园内,地面一尘不染,绿草萋萋,玉兰树亭亭玉立。精心布置的校园文化长廊、名著推介栏、教师风采展示,无一不让人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勃勃生机。  夏邑县是孔子祖籍,孔子成人后曾多次返乡祭祖,后人于唐初在这里兴建了著名的孔子还乡祠。从此,孔子的思想在夏邑这片土地上传承、发扬。孕育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摘要】良好的高校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既是高校自我生存发展的一种基本目标和手段,也是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与投入,进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只有进行“立体传播”,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活动,将大众传播、广告传播、人际传播、符号传播、活动营销、公关策略等传播方式与策略综合进行运用,才能打造好高校形象这张无形的名片。  【关键词】高校形象 立体传播 大众传播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
孩子的学费是这么挑来的!  早晨7点左右,从安徽黄山汤口镇开上山的最后一辆货运车徐徐驶入云谷中转站,这里不仅是黄山南大门进山的必经之地,也是黄山挑夫最密集的货运中转站。一箱肉,一箱蔬菜,是黄大忠五一前一天的肩运任务,两头过磅,已达133斤。  如今年过六旬的黄大忠,挑担已44年,是挑夫队里最年长的挑夫。在挑夫队里,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大部分人都叫他“三爷”。130多斤,8到10个小时,10公
你见过凌晨1时37分辽阔的天安门广场吗?你见过国庆日的第一缕晨曦勾勒出天安门城楼的一角吗?  2019年10月1日凌晨1时许,《环球人物》记者经过两道安检,乘车抵达天安门广场。长街沉静,华灯齐放,城楼在静默中巍然。作为第一批抵达现场的国庆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采访记者,我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这难得的一幕——静美而雄阔。  5时50分,天幕由靛青到蔚蓝,再到第一缕亮光跃上城楼。守候了一夜的记者们
【摘要】采访中成为有心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采、多思、多问,才能提出常人难以想到的话题、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见解。  【关键词】人物 采访 体会     长期以来媒体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文化名人的关注,为此开辟专栏、设定板块、锁定时间的媒体比比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新的名人不断涌现,人们便习惯将德艺双馨的常青树式的称为老艺术家。通常这些人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于是,媒体多年来始终发扬“铁人”找新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