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培养的永恒主题,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今后投身和引领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以激励理论为视角结合激励理论并科学运用激励方法,对其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激励理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广大青年号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伴随我国高校党校工作持续发展,大学生党员日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一支新生力量,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培养的永恒主题,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激励理论中內容型激励理论中的情感激励法、过程型激励理论中的目标激励法、改造型激励理论中的正面激励法等等都为高校党建教育提供思考并处理现实情境下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新角度、新方法。因此,以激励理论为视角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研究,从准确掌握这些激励方法到科学的运用它们,都为高校党建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激励可以增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员队伍是一个先进的、有严明纪律性的组织,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認同感和归属感与组织的感染力、号召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组织内部相互合作,快速的顺利的完成组织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加入党员队伍这一光荣组织有利于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大学生党员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合格党员的要求与规范。1+1>2,是一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所表明的是集体的力量并不等于单个人的累加之和,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激励,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维护集体荣誉,促进共同进步。除了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定的自律性和学习的意识,还要发挥先进党员的带头作用,积极鼓励对学业和生活抱有消极态度的同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旦大学生党员队伍人数越来越庞大,学生对组织的认同感越来越高,组织的凝聚力会增加,大学生也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中坚力量。
二、激励能调动大学生党员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接受挑战,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是塑造稳定人格的关键阶段。激励理论对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个人的潜能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理想信念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的重要内容。大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而大学生党员作为先进分子,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成果,更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专业擅长结合起来,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更好的长远发展的机会。就大学生党员来看,他们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进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是为了在他们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消除他们固定的思想偏见,拓展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论视角,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另外,激励能缓解学生的消极的情绪,引导他们用积极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激励理论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对于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激励理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集体团队活动,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当大学生的内在潜力被充分的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提高。
三、激励能满足大学生党员心理需求的内在性和迫切性
激励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立论于人的需要。因此,从研究需要着手来探索激励,是符合心理规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贵在自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自我修养才能获得和保持的。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产党员不断提高政治修养,既是改造客观世界、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也是改造主观世界、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只有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需求,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符合共产党员锤炼先进性、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类行为的构成合力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党员主体的意识是内因,党员所处的政治生态是外因,如果不以尊重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为落脚点,很难激发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参与性。因此要树立“党员为本”的理念,以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落脚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显得越发重要。所以,党员也需要通过激励来进行引导,它是内在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对其要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必然的。但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基础普遍不扎实,即使是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对党的理论基础了解也是不够深刻,党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党员受到外部环境和因素的影响,轻视自己思想素养的建设和培养,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部分大学生党员有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入党动机不存洁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培养的永恒主题,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激励理论视角下探索运用期望理论加强政治理论灌输、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综合运用激励理论优化外部环境等对策,发挥激励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的坚定。
参考文献:
[1]周碧波.论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2):6-8.
[2]朱芳转.改进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与实现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09):53-55.
作者简介:雷冬海,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研究。
李菲,女,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激励理论视角下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对策研究,2017DJ002。
关键词:激励理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广大青年号召:“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伴随我国高校党校工作持续发展,大学生党员日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一支新生力量,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培养的永恒主题,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激励理论中內容型激励理论中的情感激励法、过程型激励理论中的目标激励法、改造型激励理论中的正面激励法等等都为高校党建教育提供思考并处理现实情境下大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新角度、新方法。因此,以激励理论为视角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研究,从准确掌握这些激励方法到科学的运用它们,都为高校党建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激励可以增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员队伍是一个先进的、有严明纪律性的组织,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認同感和归属感与组织的感染力、号召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组织内部相互合作,快速的顺利的完成组织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加入党员队伍这一光荣组织有利于增强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大学生党员的主要奋斗目标就是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高尚的情操和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合格党员的要求与规范。1+1>2,是一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所表明的是集体的力量并不等于单个人的累加之和,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激励,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维护集体荣誉,促进共同进步。除了以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定的自律性和学习的意识,还要发挥先进党员的带头作用,积极鼓励对学业和生活抱有消极态度的同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旦大学生党员队伍人数越来越庞大,学生对组织的认同感越来越高,组织的凝聚力会增加,大学生也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的中坚力量。
二、激励能调动大学生党员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接受挑战,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是塑造稳定人格的关键阶段。激励理论对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个人的潜能都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的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理想信念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的重要内容。大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而大学生党员作为先进分子,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成果,更要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专业擅长结合起来,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更好的长远发展的机会。就大学生党员来看,他们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进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是为了在他们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消除他们固定的思想偏见,拓展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论视角,树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另外,激励能缓解学生的消极的情绪,引导他们用积极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激励理论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对于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激励理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集体团队活动,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当大学生的内在潜力被充分的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会提高。
三、激励能满足大学生党员心理需求的内在性和迫切性
激励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立论于人的需要。因此,从研究需要着手来探索激励,是符合心理规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形成的过程中,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贵在自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自我修养才能获得和保持的。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产党员不断提高政治修养,既是改造客观世界、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也是改造主观世界、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只有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心理需求,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符合共产党员锤炼先进性、永葆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人类行为的构成合力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党员主体的意识是内因,党员所处的政治生态是外因,如果不以尊重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为落脚点,很难激发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参与性。因此要树立“党员为本”的理念,以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落脚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显得越发重要。所以,党员也需要通过激励来进行引导,它是内在的心理需求。
大学生党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对其要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必然的。但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基础普遍不扎实,即使是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对党的理论基础了解也是不够深刻,党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党员受到外部环境和因素的影响,轻视自己思想素养的建设和培养,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部分大学生党员有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入党动机不存洁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培养的永恒主题,是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激励理论视角下探索运用期望理论加强政治理论灌输、运用需要层次理论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三观”、综合运用激励理论优化外部环境等对策,发挥激励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的坚定。
参考文献:
[1]周碧波.论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2):6-8.
[2]朱芳转.改进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与实现路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09):53-55.
作者简介:雷冬海,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研究。
李菲,女,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激励理论视角下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对策研究,2017DJ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