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雅贿门”风波调查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dfhkot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2日,苏州城迎来倒春寒后的第一个晴天,但苏州画院美术馆依旧没有走出“画院门”阴影。
  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湖街钟园路南广场,一处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古典建筑粉墙黛瓦,室内各样字画琳琅满目,大门敞开却鲜有访客。
  “美术馆原本很热闹,但一场风波过后变得冷冷清清。”美术馆工作人员樊果对本刊记者说。所谓的“画院门”风波原本是两家画院的“口水仗”。
  “画院门”风波尚未平息,一则网帖又让苏州国画院身陷“雅贿门”漩涡。
  “苏州国画院应该‘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公布相关情况以证清白。”苏州一位知名老艺术家如是说。
  
  事发“画院门”风波
  
  2009年10月18日是苏州画院美术馆开馆的日子,苏州市主要领导和文艺界名流受邀前往捧场。
  相关的影像资料显示,开馆现场“场面盛大,气氛热烈”。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亲往剪彩揭牌,并寄语,“苏州画院美术馆诞生在美丽的金鸡湖畔,我们为之高兴,为之祝福,我们要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健康的心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多元化发展美术事业。”
  然而,各界的庆贺之声犹在耳畔,一场论战却已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
  有网友发帖指苏州画院有意将自身混淆为苏州国画院,利用了公办画院的好声譽。苏州国画院是公办画院,成立于1960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六家画院之一,而苏州画院是一家民办画院,成立于1999年。
  事实上,早在2009年2月26日,苏州文广局副局长、苏州国画院院长周矩敏就联合10名江苏省人大代表向省人大会提交议案,建议禁止民营文化实体以国家行政地域名直接冠名的工商行政登记,已经登记的限时更正,并以此立法加以保障。
  此后的2009年12月18日,苏州国画院又向苏州市工商局递交了《关于纠正和规范“苏州画院”企业名称的申请》。
  尽管工商部门有过明确答复称“因为历史原因,对于已用国家行政地域名直接冠名的工商行政登记,如不影响他人利益,不用更正”,但苏州国画院坚持认为“我院陷入代人受过的尴尬境地”。
  在苏州画院一方看来,苏州国画院的举动内因是“得了红眼病”,是一种嫉妒心理在作祟。
  “类似的名称还有苏州书院、苏州书画院等好几家,专拿苏州画院说事儿确实让人费解。”苏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画廊老板如是说,“双方各有自己的理解,互不相让,争执不休。”
  正当苏州书画界疲于双方的口水战时,一则网帖爆出“苏州国画院画家上交的作品作为政府接待赠送省厅级以上干部的文化礼品”。
  此帖所爆内容随之被指有“雅贿”之嫌。所谓“雅贿”通常是指以有文化品位的物品与权力交换,进而获得相应的利益。
  网名“王6491”的网友发帖称:“苏州国画院应留存几千幅作品,请纪委查一下这些价值上千万的画到哪里去了!真不相信市委、市政府会送省厅及以上领导,那可是国宝呀,一幅画价值十万元,应可判刑了。”
  有网友猜测是苏州画院一方的人爆此“内幕”借以来打击苏州国画院。
  
  发帖人来自国画院
  
  那么发帖人究竟是谁?
  “风波已经过去,我不想再说什么,至于是谁发的那个帖子,公安机关已经通过调查得出结论。”3月16日,苏州画院院长沈威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来自苏州市工业园区公安局湖东派出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网名是“那个谁”的发帖者真实姓名叫沈宁。沈宁是苏州国画院的画家。
  通过网络搜索,本刊记者发现网帖最早出现在“工笔人论坛”上,时间是2009年12月10日凌晨,发帖者网名“那个谁”。
  网帖称:“我每月领取国家工资1500元~1700元,在苏州还不够交一次物业费,每年义务上交工笔画16平方尺,你如果会数学就自己算算价格是工资的几倍?我已是单位交画最少的。其他画家每年义务交画8至10余幅不等。连退休的著名画家刘老先生今年也已义务上交作品近20幅。”
  网帖还称:“所义务上交作品作为苏州市政府接待赠送省厅级以上干部的文化礼品。如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苏州市政府将多付出一笔不菲的开支,那才是纳税人的钱。”
  苏州国画院画家缘何曝此“内幕”?
  “被曲解了,事情出来是有原因的。”3月12日下午,在苏州国画院,沈宁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因为有人在网上说国画院的画家是国家养的“蛀虫”,他只是说明了一下国画院画家的价值而已。
  “其实,我们送画也是光明正大的,我们为政府服务的,作品是作为社交文化礼品的,我把我的画送给好朋友派用场,这成行贿受贿了吗?”沈宁说,“就像你家种菜,别人来了你拔两棵菜送人就算行贿吗?”
  沈宁表示他每年要上交五六幅作品。
  对于沈宁发帖所引起的“关注”,苏州文广局副局长、苏州国画院院长周矩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也并不敏感”。
  周矩敏解释:“那个帖子是有个前因后果,是有人先骂我们拿钱不干实事,我们的人不服气,就说我们还要创作,作品还要成为政府领导出访的礼品,而且礼品档次很高,是省厅级以上的领导出访来拿画,省领导来拿画我们能算钱吗。”
  “必须省厅级以上的,这个档次的领导出访才能拿到画,这说明我们档次很高,不是随便能拿到画的。”周矩敏称沈宁所发网帖内容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他刚来不久,不了解隋况,到现在一幅画还没交过。”
  周矩敏介绍,苏州国画院有18位画家,国画院的要求就是每一位画家每年要参加一次国家画展,表现不好的也可以高职低聘。
  对于被指有“雅贿”嫌疑,周矩敏称“笑话,幼稚得不得了”。
  “他来跟我要画,我给他一张画,明天我说他行贿受贿?他个人拿的画送领导干部,是他个人行为,跟画院没关系。”周矩敏说,“这些只要有头脑的人都会知道。”
  
  作品去向成“焦点”
  
  当质疑的焦点转移到苏州国画院的“存画”时,苏州国画院的清静被打破。
  “苏州国画院留存几千幅作品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苏州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画家对本刊记者如是说。
  苏州国画院栖身于古城中心的庆元坊12号,是一处名叫“听枫园”的宅院,为清代苏州知府吴云的私家花园。因园中亭馆雅洁,池石清幽,被誉为吴中著名的书斋庭园,因园中有古枫婆娑,取名“听枫园”。
  苏州国画院自1960成立,先后有张辛稼、吴养木、许十明等吴门画派名家研习于“听枫园”。
  “我担心这些知名画家的画作是否妥善留存。”这位苏州画家表示担忧。他介绍,按照相关规定,国画院每位画家每年要上交一定数量的作品由画院永久保存。
  “2009年国画院画家交了4幅画。”周矩敏称国画院画家“每年交的画很少,主要是搞创作”。
  而苏州国画院的一位画家则称自己 一人2009年就上交4幅工笔画,他说,“我们院的规定是每年要交4幅工笔画,或者8幅写意画。”一位退休返聘的老画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坚称自己“交上去的画库房里早就没有了”。
  那么画家所上交的画是否如网帖所说作为政府接待赠送省厅级以上干部的“文化礼品”了?
  “政府也可以来拿画,但要算钱的,一笔账一笔账都能查得出来。”周矩敏表示在市财政支付中心的电脑上每一笔账都能查得清楚。
  周矩敏特别强调,“一年下来政府来拿画少得可怜,基本上没有。”
  “每一次办画展政府给经费占小头,自筹占大头。”周矩敏表示国画院经常搞画展要拿画向民营企业换经费。
  但周矩敏此说在本刊记者的随后采访中受到“知情人士”的质疑。
  “他们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搞了一次画展,政府拨款几十万元,企业赞助50万元,办活动绰绰有余,但参展的21位画家每人所交的4幅作品却不知去向。”这位知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至今没有说明这几十幅作品在什么地方。”
  该知情人士所披露的内容得到苏州--国画院画家的证实。
  对此,周矩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记不起来了”。
  对于画院画家历年来所上交的作品是否有清单?是否妥善保存?周矩敏表示:“都在仓库里,都没有流出去,一大卷,都没有人要,由办公室负责保管。”
  “除了有的上级部门拿走了,剩下的都在仓库了。”周矩敏以“上面有纪律”为由拒绝提供画作流向明细。
  
  一起引发联想的事件
  
  苏州市定慧寺巷堪称书画一条街,这里集聚着数十家画廊,吸引着苏州文化艺术界人士频繁往来,苏州国画院“网帖”事件自然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书法作品送礼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画廊老板李中伟(化名)披露了一些以书画作品为媒介的行贿受贿路径。
  “先由画廊老板到官员家中将书画作品买出,然后转手高一倍的价钱卖给求见者,随后安排求见者将所购书画作品再送给领导,如此转一圈各得好处又不留痕迹。”李中伟说,“如今官员特别喜欢玩这种高雅品,既安全又有品位,而且增值。”
  缘于知晓这样的内情,苏州国画院自爆作品“作为接待赠送的文化礼品”。让苏州一些书画界人士“浮想联翩”。
  一知情人士披露,苏州国画院画家的网帖出来后,引起苏州各界震动不小。   这位知情人士称,苏州市财政局一位处长告诉他财政支付画款都是以“房屋维修”等借口罗列名目支付,“根本经不起查。”
  3月16日下午,苏州财政局的这位人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否认有上述情节,她表示“这也太小看我们苏州财政的管理了”。
  那么作为公办画院的画家所交的作品到底该如何留存?
  国家文化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安远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画院都有一套收藏保管系统,如果是园内画家应该交画院艺委会通过的作品,有登记入库制度。
  “画家所交的作品目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收藏品,收藏画是要入库的,要永久保管。一部分任务画,主要是承担对外交流的任务。”安远远表示,至于政府用画是否需支付一定费用,各个地方的情况不同。
  对于苏州国画院画家所交作品的去向,苏州文广局局长汤钰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装饰局里一些办公场所有时也从国画院拿过画,政府拿的画有时也支付画款,但具体的一些情况他并不清楚。
  而苏州国画院的画家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均表示存画到底有多少“只有周院长知道”。
  “当前舆论纷纷,苏州国画院应该针对外界的质疑及时将相关情况公之于世,以示清白,以护清誉,这对苏州的整体形象是一件幸事。”苏州一位不愿具名的老艺术家如是说。
  周矩敏介绍,自网上的帖子出来后,苏州市副处级以上的干部都收到一封“举报信”质疑50年的存画的去向,文广局纪委已经查过了。
  而苏州市文广局局长汤钰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没有接到这样的举报信。”
  “局里纪委要调查应该向我汇报,我怎么不知道这个情况?”汤钰林说。
其他文献
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挥别共同走过的一个年份,走进又一轮365个日日夜夜的时光。年年岁岁,总是在相同的祝福中开始,岁岁年年,又体味着不同的幸福与烦忧。新的一年如过去的一年一样,也会成为记忆,但我们还是会去创造生活,祈祷平安。  以历史的长线来度量,尽管世事无常,但我们依然满怀期待,互道珍重,互相鼓励,迎接新一年的阳光,追求应该追求的幸福,担当应该担当的责任。无论对一个已逝年份的评判,还是对新的一年的
与中国一样,韩国是个信奉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每逢佳节便期盼全家团圆。  现在,韩国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北部的首尔、仁川,中部的大田、大丘,西南部的光州、东南部的釜山、尉山这七个广域市(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在农村居住的大多是不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老人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城乡分离的家人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团聚,且通常是在城市生活的晚辈回乡看望老人。  韩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是
“以前炒房时的经纪人打电话过来,说有大差价可以拿。被他一说,我就想还是去看看吧。”2010年“逃出”上海楼市的温州投资客林宏(化名),在2012年重新出山了。  在炒房客圈子里,林宏属于激进派,2009年下半年曾出手买了好几套房,随即遭遇政策调控,被高位套牢,损失超过两成,“炒房炒成了房东”。  楼市经纪人频繁地在各个楼盘跳槽,核心资源就是合作了多年的炒房客。“这个经纪人跟我合作了6年,她卖的每个
曾以前总统穆巴拉克之名命名、位于埃及首都开罗东部的警察学院,最近迎来了一位新“客人”---执政一年就被军方以“顺应民意”之名罢黜的埃及首位民选总统穆尔西,11月4日在这里接受审判。他的前任穆巴拉克曾多次在此“享受”过同样的“待遇”。  拒绝穿白色囚服的穆尔西,被控在2012年12月总统府前抗议活动中煽动杀害示威者,于2013年7月3日被埃及军方罢黜。此后,他一直被关押在一个秘密场所,再未露面。  
本书于2010年年底完稿,其后一年间并未发生何事让我改变原先的观点,即西方与其他地区之间历时500年的“大分流”即将落幕。就在我行文之时,欧盟正经历着一场经济政治危机,在被誉为西方文明摇篮的雅典和罗马,当局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颇具象征意味的是,2011年10月,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负责人飞抵北京寻求中国投资人对欧洲货币联盟的支持。昔日辉煌的欧洲竟衰败至此。  35年前,德国人的平均富裕程度是中国
西北地区资本规模最大的本土老牌券商,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部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经过4年“长征”,即将走完最后一程。其IPO申请在2011年10月24日终获证监会审核通过。  此间,媒体质疑西部证券第五大股东陕西综合利用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陕西综电”)在西部证券IPO前夜由一对父子做局、突击入股,由此把陕西综电推向了西部证券IPO的风口浪尖。  此轮媒体质疑风暴中,始终未
眼下城市发展目标正出现一个变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调低了经济增长目标。与此同时,这些城市更加突出了其他目标,如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从经济增长一个中心到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目标的多点平衡,这是一个可喜的、积极的变化。  唯GDP论英雄的城市发展,其实也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突出城市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之初,将城市建
从影数十年,陈强一共扮演过200多个角色,其中大部分都不是反面形象  陈强留给中国影协主席康健民最后的动作,是一个军礼。“我们要离开的时候,他用还没输液的左手,颤抖着敬了一个军礼,我都惊了。他已经病成这样了,还那么幽默、乐观。”  2012年6月26日21时38分,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安贞医院辞世。  陈强的二儿子、喜剧演员陈佩斯告诉友人,父亲走得很安详。按照中国民间说法,94岁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共产党人好像种子,人民好像土地”,“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做到人人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这些抽象的政治语言被谱成歌曲,化作抑扬顿挫的旋律,从窗外电线杆子上的大喇叭传进来。音量宏大的广播,一天到晚,无远弗届,在听与不听之间已经没得选择。缺乏选择的生活好像是一种贫瘠的生活,像
又到一年栀子花开时,一张张青春面孔即将告别校园,踏入社会。笔者在教学之余留意到,畢业生中较多学生口袋空空,囊中羞涩,以致入职之初还时不时向家长“求救”。大学生其实可以有意识地学习理财投资,以便步入社会,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  前段时间,一段《大学生的生活费去哪了》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视频的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调查称,“许多大学生从未留意和思考过自己的消费和理财情况,不到月底生活费就已用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