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字词性小议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关于“莫”的词性,综合起来有四种观点:
  1.“无定代词”即无指代词,由马建忠(1898年)提出,以王力、杨伯俊先生为代表。王力先生认为“莫”为无定代词,可译为“没有谁”等,以《战国策·楚策》中“群臣莫对”为例。杨伯俊先生在肯定“莫”是无指代词的同时,进一步用金文和《尚书》的材料来证明“亡”“罔”也是无指代词。
  2.副词以周生亚先生为代表。他在《“莫”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一文中明确反对“莫”为无指代词的观点,并且强调“莫”是表示对其前主语所体现的范围的全称否定的否定副词。
  3.动词以韩学重先生为代表。他在《对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莫”的词性为动词。他根据《孟子·告子上》“所欲莫甚于生”与“所欲有胜于生者”的对应出现,认为“莫”是表示“有”的否定概念的动词。
  4.代词、副词、动词以杨树达(1954年)、朱振家(1994年)先生为代表。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将“莫”分为三类:“无指代名词”“同动词,无也”“禁戒副词,勿也”。朱振家先生认为:“在‘莫’字后出现‘者’字词组的,在‘莫’字前出现副词、介宾词组的,‘莫’不是无定代词,应是动词,表示不存在。”
  我们认为,“莫”兼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一、“莫”作代词
  
  “莫”字本来就是一个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有指代人和事物的作用,表示“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事”等等。例:
  (1)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2)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上》)
  (3)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5)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6)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庄子·天地》)
  (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关于例(5)(6)的“莫”字前的先行词,朱振家先生认为:“‘莫’字与其先行词共同作主语,‘莫’字指代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赞同这一观点。杨树达先生指出“莫”的先行词是“省去介字之状字用名词”,因为“莫”的先行词并不作主语,而是作限定“莫”字所否定和指代的范围的状语,为确解。贾延利(1997年)以“群臣莫对”(《战国策·楚策》)为证反对“莫”为代词,认为若“莫”为代词,则“莫”代指“群臣”,进而二者构成同位成分,但实际并不具备同位成分的条件。因为同位成分可以省略,前后意思不变;且二者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以此矛盾来反对“莫”的代词性。借着杨树达先生的观点,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莫”作代词,语法意义上的确包含“群臣”的指代义;但是语法结构上,二者并未构成同位成分,因为“群臣”不作主语,而是充当“莫”的状语,对其指代和否定的范围进行限制。
  需要强调的是“莫”作代词,同时具备指代和否定两种功能。这就可以解释何以“莫”具有使谓词后代词宾语前置的功能了。具体地说:“莫”的指代功能使其可以充当主语,而其否定功能又使“莫”作主语的句子具有否定句的特点,因而代词宾语可以前置。这就驳回了周生亚先生认为“莫”只有作否定副词才能使谓词后代词宾语前置的观点(《“莫”字词性质疑》中国语文,1964年第4期)。
  
  二、“莫”作副词
  
  “莫”作副词的用法由来已久,“莫”用作副词,金文中已有,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中即举及其例,《国语》《诗经》《礼记》中亦见之。细分下来,又有否定副词、禁止副词以及表测度的疑问副词。如:
  (8)何斯违斯,莫敢或遑。(《诗·召南·殷其靁》)
  (9)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10)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诗·小雅·小旻》)
  (11)早图之莫如尽灭之。(《左传·哀公六年》)
  (12)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邶风·谷风》)
  (13)莫为盗!莫为杀人。(《庄子·则阳》)
  (14)共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中)
  (15)文,莫吾犹人也?(《论语·述而》)
  (16)阳不克,莫将积聚也?(《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17)莫朕无天分?(《汉将王陵变,敦煌变文集36页》)
  以上例(8)~(11)“莫”表否定,用在动词前,同“不”。
  例(12)~(13)“莫”分别用在“违”“为”的前面,表示禁止或劝阻,同“勿”。例(14)“莫”与“勿”对举出现,更能说明其为否定副词。
  例(15)~(17)中“莫”表测度的用法在先秦文献中并不多见,只有零星用例。
  
  三、关于“莫”作动词
  
  “莫”为动词由韩学重先生提出,有两组文句为证:
  (18)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19)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
  (20)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
  (2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
  从字面上看,例(18)(19)“莫”与“未有”相对应,但实际上不构成对应关系。因为我们知道“未”字句中, “有……者”是古汉语的一种固定结构,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不能拆开。“未”是副词,对其后的结构起否定作用。同样,例(20)“有……者”用法与例(19)同。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莫”在古汉语中,最初作为否定性的无指代词,可以作主语,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物”“没有什么事”之意。
  2.“莫”还可以作副词,表示否定、禁止或测度,作状语。
  3.“莫”的前面有时有先行词,但一般不作主语,而是作“莫”的状语,限定“莫”的否定范围。
  4.“莫”不能作动词。
  (杨 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正】 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水平低,这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这类国家的经济特点是积累资金能力不足。在这些国家里,为
介绍了某石化公司海水淡化装置的核心设备海水蒸发器,由于堵塞问题严重影响了装置的正常运行,通过实地考察并具体实验,分析了结垢的组成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在确保不伤害设备的
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极化曲线和阻抗图谱)方法研究了叶酸和碘离子对冷轧钢在0.5mol/L硫酸溶液中的协同缓蚀作用,并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腐蚀前后的钢表面粗糙度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叶
1.引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自然语言理解越来越受语言学界、计算机学界以及信息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是在自然语言理解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词形切分、语法结构、句义理解等方面的歧义
为解除环氧乙烷装置中聚合物料垢,保障生产正常运行,通过环氧乙烷的生产工艺、特性、聚合物料垢产生的机理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种复合酸清洗方法,并进行清洗施工,清洗效果良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梁之际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来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其辑入《杂曲歌辞》,题作《焦仲卿妻》。因此诗以“孔雀东南飞”一句起兴,所以人们常称此诗为《孔雀东南飞》。后来元朝人左克明辑《古乐府》,明朝人冯惟讷辑《古诗纪》,以及其他由明清人编辑的许多古代诗集都对此诗予以收录。各本文字略有出入,最短的也有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所以被王世贞的《艺苑卮
语文教材凝聚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哲理美于一身,涵盖宇宙人生,包罗万象;其诗文词赋,姹紫嫣红,不仅传递信息,也传递情感,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价值。陶行知先生说“语文当为学生人生且改良这人生”,科学研究也得出“人的情感能动作用于才智”,所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还要利用语文教材的审美优势和情感优势,对学生进行情感美育。  教语文,想想都是阳光的,高雅的,洒脱的,有魅力的。“师我”的陶
E-Band微波能够提供超大带宽,可用总频宽高达10 GHz,具有比常规微波频段更宽的可调制波道间隔,既是目前民用微波通信领域发布的最高传送频段,也是迄今为止ITU-R一次性发放的
阐述了供暖系统化学清洗工艺,说明系统清洗法和单独清洗法结合清洗的好处,为供暖系统水路的化学清洗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在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进程中,李清照可说是唯一专力吟咏花卉的词人。她的咏花词不但继承了前人咏物的传统,而且还有所突破,在咏花意识和咏花技法方面有自己的认识深度和艺术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