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教育”到“非遗教育”——中国非遗教育的本土实践之路

来源 :民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非遗教育并非始 自21世纪,而应追溯至有着漫长历史的本土民俗教育实践,其中高校及其学者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钟敬文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案例考察可以看出,在中国民俗学领域长期开展的“民俗教育”,与 目前的“非遗教育”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连续性.与此同时,“非遗”概念的传入也为我国民俗教育带来了新变化:“客位教育观”更加向“主位教育观”转变;学院派民俗学日益与公共民俗学相融合.当前,非遗工作的学科化及其与民俗学的关系等,是民俗学界亟待探索并解答的问题.
其他文献
人类学需要重新思考田野之外有关概念联想和认知的问题。在华北庙会的时空之中,真正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情境之下的认知范式的存在及相应的人自身内外平衡模式的发展。在庙会中的人、物和神之间的多种交叉互动中,人、物、神这三者构成了一种相互支撑的灵三角关系,并在各自的节点上有着一种概念范畴的自我分化和统合机制,由此而使得更大范围的地域联合与分化从概念范畴的意义上成为一种可能。而乡间庙会的活动本身,则无形中体现出了一种公共与私人领域、确定与不确定的生活以及寂静与热闹等基于人的一些最为基本认知范畴的实际摹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文艺”具有久远的历史、广泛而丰富的内容与复杂深厚的社会关联性,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体现出现实存续的迫切性,并富有民族文化“源”与“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