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日语会话课程建设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网络课程,具有普遍性、公开性和灵活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正有序地推进和落实,基于慕课的日语会话课程建设顺应了这一趋势,体现出个性化、自主化、互动化、系统化等特点。
  关键词:慕课;日语会话;课程建设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大规模开放在线网络课程。它通过网络技术把课堂上的教学、教学后的反馈、师生间的互动、学业中的评价等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大规模”、“开放”、“在线”是慕课的三大主要特点,它决定了慕课具有普遍性、公开性、灵活性。而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时代特征是全球化、大众化、信息化。慕课的三大特性正与这三大特征相契合,顺应了这一宏观趋势,因此,慕课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一、慕课的兴起
  慕课兴起于2011年,汇聚了世界顶级大学种类繁多的精品课资源。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创办了Udacity,最初只局限于计算机和数学等领域;2012年4月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推出Coursera网络平台,主要使用英语,也有少数课程使用汉语、西班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等;2012年5月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联合推出了edX,其后全球上百所高校加入了edX。
  在国内,2013年4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Naubahar Sharif在Coursera开设了亚洲第一门慕课课程“中国的科学、科技与社会”;5月,清华大学成为第一个加盟edX的大陆高校;7月上海交大联合中国C9高校和部分“985”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国高水平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协议》;8月台湾大学教授叶丙成开设了第一门以中文授课的慕课课程“概率”。仍然是在2013年4月,我国成立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复旦大学、上海交大、重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近70个成员单位加入。2015年末,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年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举行,联盟理事长、北大副校长高松院士在会议上公布了一组数据,经过2年半的发展,联盟成员已经增加到93家,包括近30所985高校,和近70所211高校,目前已累计开设课程近200门,全国受益学校超过1000所,覆盖大学生人群1000万,已有近50万学生通过联盟课程获得了学分,累计有超过100万大学生修读了学分课程。
  二、慕课在日语会话教学中的必要性
  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听说等应用能力的培养日趋重要。日语专业会话课程通常采取的是25人左右的小班集体授课模式,每次课80~100分钟,平均到每个学生只有3~4分钟,教师很难与学生形成一对一的、系统的、良好的互动,也无法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虽然小班集体授课模式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规律,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使学生不会举一反三,甚至导致学生缺乏广泛的文化知识,不懂交际规则。而“慕课”这一崭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融合多个领域的、丰富的、开放的在线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选择相应课程,有目的地、系统地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对学习活动进行计划、安排、思考、监控和管理的能力。
  但是,目前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慕课课程占85%以上。截止到2016年12月8日,果壳Mooc学院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在数以千计的慕课课程中,以日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只有51门,涵盖了文学、商务、网络、历史文化、医学、法律等领域,唯独没有语言类课程设置;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培养日语能力的课程仅有2门;以汉语作为教学语言培养日语能力的课程有22门,这22门课程都来源于网络上的语言学校,并非本科全日制日语专业教师所开课程,不能满足日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且都囿于单纯的视频讲解,缺少交流互动环节。这表明日语专业在慕课领域的发展尚存很大空間,设计出一门能够满足日语专业学生需要的、包括交流互动的真正的慕课课程势在必行。
  三、慕课在日语会话教学中的实施构想
  (一)“混合式教学”
  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即线下在正常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慕课视频;线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馈和讨论。
  (二)教学音频和视频
  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短小的教学音频或视频,范围应涉及日常、旅游、商务、文化、国情、经济、时事等各方面,且这些资料的时长要控制在5-8分钟左右。对较难理解部分配以白板演示来讲解,并配以大量练习。
  (三)教学反馈
  通过互联网手段建立“教师工作室”,以便学生与教师实时沟通。拟采用CAI软件、网盘、网络主页及手机端的移动应用平台等实现。
  (四)讨论
  建立起方便学生讨论和相互练习的网络平台。
  (五)学业评价
  运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于2010年完成并运行的JAPAN FOUNDTION SRANDARD(JFS)评价体系中的Can-do模式,指导学生自评、互评,并配合教师的评价,同时参考学生完成的会话课程数量,给出最终评价。
  四、结语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正在我国有序地推进和落实。“从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来看,高校大学外语正处于转型期,外语听说等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 1 ]基于慕课的日语会话课程建设顺应了这一趋势,体现出个性化——课程涵盖面广,践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自主化——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和学习时间等;互动化——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讨论;系统化——可作为日语会话教学的资料库雏形等特点。
  参考文献:
  [1] 王守红,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2] 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机遇与挑战[J].外语电化教育,2015(1).
  [3] 张殿恩.外语口语慕课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慕课英语900句"为例[J].外语界,2015(4).
  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6CQ5)
  作者简介:
  马晓光(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推动了移动通信终端技术的成长,现在不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理念体现在终端的发展上,用户对新应用、新体验的需求也集中体现在智能终端机上,终端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本文从终端技术发展历程,终端产品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必然趋势,以促进“
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营基本条件》(GB/T30013-201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GB/T 30012-2013)、《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