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究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180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治疗.统计支架置入成功率、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支架置入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 180例患者中,因肝内胆管或肝总管广泛狭窄者15例,无法置入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1.67%(165/180).支架置入后,患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分别为(307.88±72.12)IU/L、(67.42±12.55
【机 构】
:
124010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胃肠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180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治疗.统计支架置入成功率、生存期和支架通畅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支架置入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 180例患者中,因肝内胆管或肝总管广泛狭窄者15例,无法置入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1.67%(165/180).支架置入后,患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分别为(307.88±72.12)IU/L、(67.42±12.55)μmol/L、(127.25±65.34)IU/L,均低于支架置入前的(611.04±93.27)IU/L、(349.33±62.40)μmol/L、(357.25±91.34)I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生存期为63~284 d,平均生存期(169±40)d;支架通畅期为41~246 d,平均支架通畅期(144±35)d.165例成功置入支架的患者,术后发生出血9例,胰腺炎3例,胆道感染4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55%(57/165),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未发生穿孔、胆漏患者.8周后对支架堵塞60例患者实施内镜治疗和检查,分别放置鼻胆引流管18例,置入塑料支架25例,完全堵塞患者17例,无法实施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结论 对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采用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治疗,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安全性和可靠性极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索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9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5例.研究组采取PCI联合血栓抽吸治疗;参照组采取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44%(2/45)低于参照组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 治疗24 h后,患者的血清IL-6、IL-10、hs-CRP、MMP-9水平分别为(14.48±1.62)ng/L、(12.26±1.74)pg/ml、(12.59±2.68)mg/L、(20.69±2.76)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在肺部孤立性结节诊断当中的价值.方法 53例疑似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分析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和临床病理诊断的相符性,并计算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技术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约登指数.结果 53例疑似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44例,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检出40例.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成像诊断肺部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