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评剧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传承中历经辉煌与沧桑,特别是在近些年因种种原因评剧发展较曲折低迷。长期以来该剧种一直局限在北方演出和发展,致使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市场空间延展缓慢,继承和发扬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该剧种在自身蜕变优化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尝试以传统艺术形式服务时代生活,持续创演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新编剧目,同时在艺术手段上多方融合创新,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但评剧的发展历史表明,评剧仍然充满着魅力和独到的艺术价值然而。本文从评剧前身——落子的诞生谈起,简要论述了评剧从河北起源,进而入关东北,特别是建国以后在沈阳地区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关键词:评剧;韩花筱;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作为国内较大的几个地方剧种之一,建国前后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曾经一度在戏剧界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性限制,致使该剧种未能被更广阔地域的广大戏迷和观众所了解,它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受到诸多限制。如何打破原有瓶颈,打造评剧创作和演出的新天地,使这一传统剧种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专业戏剧工作者也是广大评剧爱好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一、评剧的起源及“韩、花、筱”的品牌影响
评剧源起于莲花落、拆出小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12年评剧奠基人成兆才带领吉庆班到唐山永盛茶园演出,组成永盛合班,后改名为“警世戏社”。唐山落子被迫出关后,形成了奉天落子。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一艺术形式倍受重视,地位得到提高,从此落子、评戏统称为评剧。1920年,大量落子涌进刚建立的沈阳北市场。建国初期,以“大观茶园”为基础吸收各地评剧艺术骨干组建了唐山评戏院,即是沈阳评剧院的前身。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就是在建国初期先后应邀到沈阳的评剧主演。她们都出生于河北,幼年开始学戏,刚入道时深受白玉霜、喜彩莲评剧艺术风格的影响,又非常崇尚爱莲君、刘翠霞的落子艺术。
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稱为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很大。韩少云的《小女婿》、花淑兰《茶瓶戏》、筱俊亭的《对花枪》成为一代宗师传世之作。“韩、花、筱”作为沈阳评剧的整体品牌,在全国评剧六大流派艺术中占有三个席位:“韩派”代表人韩少云在创作上遵循现实主义方法,以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著称。在唱腔上,受到评剧早期刚劲酣畅唱腔和奉天落子时期柔媚洒脱唱腔影响,结合自身条件,融合成具有音域宽广、刚柔相济、行腔娓婉和韵味醇厚的特色。她唱腔有三绝:“字清、腔顿、板正”,她演唱的“疙瘩腔”别具一格。60余年的舞台生涯,韩少云上演二百余出剧目,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女婿》《人面桃花》等;“花派”代表人花淑兰一面继承前辈的传统艺术,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广泛吸引京剧、梆子、大鼓等剧种、曲种的艺术营养加以融化,进行发展和创新,创造出“高遏行云,低逐流水”的花派唱腔。人们赞誉她的演唱有“三高”即:“弦高、腔高、音高起唱”。她音域宽、共鸣好、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善于演唱高亢向上的旋律,喜用有弹性的疙瘩腔,行腔多彩流畅。她演唱以刚毅见长,刚中亮,柔中脆,低腔低而不沉,柔而不温。享有“金嗓”、“戏曲的美声”、“花腔女高音”的美誉。目前,“韩、花、筱”的完整艺术资料正在进行搜集、发掘和整理。韩少云的《韩少云唱腔选》、《评剧表演艺术家 韩派创始人韩少云书画集》、花淑兰的《花淑兰唱腔艺术》《艺术星座花淑兰》和筱俊亭的《驰骋评苑七十年》等书籍已先后问世。
二、以市场开拓和艺术创新焕发评剧时代生命力
1959年11月11日,沈阳评剧院正式成立,由辽宁评剧团、辽宁评剧二团、沈阳市评剧团合并组成。建院几十年来,沈阳评剧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创作中突出时代精神,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创作、改编、上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即有《茶瓶计》、《打金枝》、《凤还巢》、《谢瑶环》、《对花枪》、《红楼梦》、《半把剪刀》、《魂断天波府》等传统或新编传统戏,也有《小女婿》、《洪湖赤卫队》、《风流寡妇》、《山里人家》、《秧歌情》、《疙瘩屯》、《雪花飘飘》、《闹牛记》、《天堂花》、《杜鹃山》、《洪湖赤卫队》、《黛诺》、《霓虹灯下的哨兵》、《小院风波》、《家》等现代剧目。这些剧目多次晋京演出并参加全国戏曲汇演、中国评剧节演出、马山国际演剧节演出,并荣获“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国家、国际级奖励。1961年剧院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1990年被文化部评为编演现代戏卓有成效剧院。沈阳评剧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
近年来,在全国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沈阳评剧院得以及时转企改制,作为沈阳演艺集团一个子剧院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剧院在新型市场理念引领下,打破过去评剧“固守田园”式的所谓地域性,在巩固传统演出市场的同时大胆开拓新的演出天地。他们不仅经常参与省内和河北等邻省相关艺术活动,而且有计划巡回到南方各地城乡倾情演出,特别是出访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交流,在拓展评剧影响力的同时,汲取更广阔地域里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有益营养;另一方面,剧院在新剧目创作中充分整合集团优势资源,以全新理念应用现代声光技术,将歌剧、话剧、舞剧、歌舞剧、杂技等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完美融入到评剧创演中,从而使老剧种焕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
时代在前进,我们评剧工作者应该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我的神圣传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个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评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我们评剧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它继往开来、传承下去、留给后人。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遵循评剧的艺术规律,不断地进行创新,使评剧事业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评剧;韩花筱;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作为国内较大的几个地方剧种之一,建国前后特别是在五、六十年代曾经一度在戏剧界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地域性限制,致使该剧种未能被更广阔地域的广大戏迷和观众所了解,它的继承和发展一直受到诸多限制。如何打破原有瓶颈,打造评剧创作和演出的新天地,使这一传统剧种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专业戏剧工作者也是广大评剧爱好者一直关注的问题。
一、评剧的起源及“韩、花、筱”的品牌影响
评剧源起于莲花落、拆出小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12年评剧奠基人成兆才带领吉庆班到唐山永盛茶园演出,组成永盛合班,后改名为“警世戏社”。唐山落子被迫出关后,形成了奉天落子。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一艺术形式倍受重视,地位得到提高,从此落子、评戏统称为评剧。1920年,大量落子涌进刚建立的沈阳北市场。建国初期,以“大观茶园”为基础吸收各地评剧艺术骨干组建了唐山评戏院,即是沈阳评剧院的前身。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就是在建国初期先后应邀到沈阳的评剧主演。她们都出生于河北,幼年开始学戏,刚入道时深受白玉霜、喜彩莲评剧艺术风格的影响,又非常崇尚爱莲君、刘翠霞的落子艺术。
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稱为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很大。韩少云的《小女婿》、花淑兰《茶瓶戏》、筱俊亭的《对花枪》成为一代宗师传世之作。“韩、花、筱”作为沈阳评剧的整体品牌,在全国评剧六大流派艺术中占有三个席位:“韩派”代表人韩少云在创作上遵循现实主义方法,以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著称。在唱腔上,受到评剧早期刚劲酣畅唱腔和奉天落子时期柔媚洒脱唱腔影响,结合自身条件,融合成具有音域宽广、刚柔相济、行腔娓婉和韵味醇厚的特色。她唱腔有三绝:“字清、腔顿、板正”,她演唱的“疙瘩腔”别具一格。60余年的舞台生涯,韩少云上演二百余出剧目,主要代表剧目有《小女婿》《人面桃花》等;“花派”代表人花淑兰一面继承前辈的传统艺术,博采众长,另一方面广泛吸引京剧、梆子、大鼓等剧种、曲种的艺术营养加以融化,进行发展和创新,创造出“高遏行云,低逐流水”的花派唱腔。人们赞誉她的演唱有“三高”即:“弦高、腔高、音高起唱”。她音域宽、共鸣好、吐字清晰、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善于演唱高亢向上的旋律,喜用有弹性的疙瘩腔,行腔多彩流畅。她演唱以刚毅见长,刚中亮,柔中脆,低腔低而不沉,柔而不温。享有“金嗓”、“戏曲的美声”、“花腔女高音”的美誉。目前,“韩、花、筱”的完整艺术资料正在进行搜集、发掘和整理。韩少云的《韩少云唱腔选》、《评剧表演艺术家 韩派创始人韩少云书画集》、花淑兰的《花淑兰唱腔艺术》《艺术星座花淑兰》和筱俊亭的《驰骋评苑七十年》等书籍已先后问世。
二、以市场开拓和艺术创新焕发评剧时代生命力
1959年11月11日,沈阳评剧院正式成立,由辽宁评剧团、辽宁评剧二团、沈阳市评剧团合并组成。建院几十年来,沈阳评剧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创作中突出时代精神,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创作、改编、上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其中即有《茶瓶计》、《打金枝》、《凤还巢》、《谢瑶环》、《对花枪》、《红楼梦》、《半把剪刀》、《魂断天波府》等传统或新编传统戏,也有《小女婿》、《洪湖赤卫队》、《风流寡妇》、《山里人家》、《秧歌情》、《疙瘩屯》、《雪花飘飘》、《闹牛记》、《天堂花》、《杜鹃山》、《洪湖赤卫队》、《黛诺》、《霓虹灯下的哨兵》、《小院风波》、《家》等现代剧目。这些剧目多次晋京演出并参加全国戏曲汇演、中国评剧节演出、马山国际演剧节演出,并荣获“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国家、国际级奖励。1961年剧院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剧院。1990年被文化部评为编演现代戏卓有成效剧院。沈阳评剧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项目。
近年来,在全国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沈阳评剧院得以及时转企改制,作为沈阳演艺集团一个子剧院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剧院在新型市场理念引领下,打破过去评剧“固守田园”式的所谓地域性,在巩固传统演出市场的同时大胆开拓新的演出天地。他们不仅经常参与省内和河北等邻省相关艺术活动,而且有计划巡回到南方各地城乡倾情演出,特别是出访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交流,在拓展评剧影响力的同时,汲取更广阔地域里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有益营养;另一方面,剧院在新剧目创作中充分整合集团优势资源,以全新理念应用现代声光技术,将歌剧、话剧、舞剧、歌舞剧、杂技等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完美融入到评剧创演中,从而使老剧种焕发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效果。
时代在前进,我们评剧工作者应该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我的神圣传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个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评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我们评剧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它继往开来、传承下去、留给后人。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遵循评剧的艺术规律,不断地进行创新,使评剧事业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