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少不了创新精神。创新一般包含着三个重要的方面:更新、创造新事物和改变,而教学方面的创新主要包含教学理念的更新、创造新的教法以及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等。
长期以来,我国在数学教育方面,家长以及老师往往会走入“数学学得越难越好”这一误区,这也是被应试教育逼迫所致,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拓展、创新意识培养难免被忽视,造成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及能力,是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的关键
从当前教育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的思想仍然被传统教育观念所束缚,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授课,展现知识传播者的形象,但实际上,教师表现自己的舞台并不只局限于讲台这一块狭小的空间,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接受领会知识的效率也极其低下。何不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教法,让课堂开出和谐之花?
例如在课堂上,笔者选择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孩子们当回“小老师”,而老师只需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声音洪亮、仪态大方地为在座的同学们授课,或是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于他们做惯了学生,对于老师这一职业往往充满着崇敬,十分乐于角色转换,这样的新鲜体验也让同学们产生极大的关注与兴趣,同样这也是打破“师生有别,冰火两重天”关系的好方法。
类似的教学理念创新还有许多,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并关注小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才能为学生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一般在课前的备课中,笔者都会留意一些与数学学习息息相关、学生又十分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愉快地开启新课程的学习之旅,如:“巧猜数学谜”、“数学故事会”、“趣味游戏玩转数学”等方式,目的都是创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发散性创新思维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地产生求知欲,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老师:今天我们先让同学们通过一个谜语猜一猜,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好不好?
一听猜谜语,孩子们立马炸开了锅,纷纷踊跃参与。揭示谜题:七天七夜(打一数学名词)在座的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尝试着翻书,希望在书中能寻找到相关答案,课堂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五花八门的答案也随之而来,有的孩子说答案是“一周”,有的孩子答道“周期”,最后正确的答案被班级里的一名“调皮分子”回答了出来,答案是“周长”。
老师:“七天七夜”是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大家联想到了“一周”与“周期”,这很正常,但与本次的学习内容相关又是数学名词的只有“周长”了,其实谜语意指一周的时间长度,即“周长”,我们应该给回答正确的同学掌声,并鼓励自己,在下一次数学小活动中积极地去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师以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不再拘泥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思维就能向各个方面发散。
三、拓展思维,探索新法
数学是帮助学生锻炼思维,培养数学思维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单方面传授知识远比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章《圆》中,教师可以在上一堂课结束前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动手画圆,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课下时间,在下节课中比一比,谁画圆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果然在课堂中,一些孩子拿来了碟片,用起了透明胶、圆规等辅助工具,课堂中,笔者看到了学生认真地态度,感到十分欣慰,最后,教师还需教给学生如果要想准确地画圆,离不开圆规,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
在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钻研创新寻求真知。此外,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可以尝试性地改变题目所给条件,出其不意地训练让学生得到充分提升,或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应用题,目的都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四、适当引导,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锻炼范围极广,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主要包括:逆向思维的锻炼和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两种能力的锻炼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因为一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数学学习之路上的拦路虎多么凶猛,学生都不会感到畏惧,而是成为越战越勇的小英雄。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中,所谓的倒推也可以理解成“倒过来想”或“还原”等,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同时符合小学生求知欲强、探索心重的心理,这样学生自然而然跟着老师的脚步,投身到学习与探究的怀抱之中。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通过更新自我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出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质疑发散的思维方式,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淮安市棉花庄镇大兴九年制学校江苏】
长期以来,我国在数学教育方面,家长以及老师往往会走入“数学学得越难越好”这一误区,这也是被应试教育逼迫所致,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拓展、创新意识培养难免被忽视,造成一些学生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和畏惧心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及能力,是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的关键
从当前教育情况来看,许多教师的思想仍然被传统教育观念所束缚,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授课,展现知识传播者的形象,但实际上,教师表现自己的舞台并不只局限于讲台这一块狭小的空间,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接受领会知识的效率也极其低下。何不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教法,让课堂开出和谐之花?
例如在课堂上,笔者选择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孩子们当回“小老师”,而老师只需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声音洪亮、仪态大方地为在座的同学们授课,或是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于他们做惯了学生,对于老师这一职业往往充满着崇敬,十分乐于角色转换,这样的新鲜体验也让同学们产生极大的关注与兴趣,同样这也是打破“师生有别,冰火两重天”关系的好方法。
类似的教学理念创新还有许多,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与发现,并关注小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才能为学生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一般在课前的备课中,笔者都会留意一些与数学学习息息相关、学生又十分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愉快地开启新课程的学习之旅,如:“巧猜数学谜”、“数学故事会”、“趣味游戏玩转数学”等方式,目的都是创设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发散性创新思维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很快地产生求知欲,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老师:今天我们先让同学们通过一个谜语猜一猜,本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好不好?
一听猜谜语,孩子们立马炸开了锅,纷纷踊跃参与。揭示谜题:七天七夜(打一数学名词)在座的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尝试着翻书,希望在书中能寻找到相关答案,课堂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五花八门的答案也随之而来,有的孩子说答案是“一周”,有的孩子答道“周期”,最后正确的答案被班级里的一名“调皮分子”回答了出来,答案是“周长”。
老师:“七天七夜”是一个星期的时间,所以大家联想到了“一周”与“周期”,这很正常,但与本次的学习内容相关又是数学名词的只有“周长”了,其实谜语意指一周的时间长度,即“周长”,我们应该给回答正确的同学掌声,并鼓励自己,在下一次数学小活动中积极地去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师以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不再拘泥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思维就能向各个方面发散。
三、拓展思维,探索新法
数学是帮助学生锻炼思维,培养数学思维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单方面传授知识远比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章《圆》中,教师可以在上一堂课结束前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动手画圆,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课下时间,在下节课中比一比,谁画圆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果然在课堂中,一些孩子拿来了碟片,用起了透明胶、圆规等辅助工具,课堂中,笔者看到了学生认真地态度,感到十分欣慰,最后,教师还需教给学生如果要想准确地画圆,离不开圆规,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
在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钻研创新寻求真知。此外,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可以尝试性地改变题目所给条件,出其不意地训练让学生得到充分提升,或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应用题,目的都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四、适当引导,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锻炼范围极广,在小学数学教育阶段主要包括:逆向思维的锻炼和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两种能力的锻炼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之门,因为一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数学学习之路上的拦路虎多么凶猛,学生都不会感到畏惧,而是成为越战越勇的小英雄。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中,所谓的倒推也可以理解成“倒过来想”或“还原”等,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同时符合小学生求知欲强、探索心重的心理,这样学生自然而然跟着老师的脚步,投身到学习与探究的怀抱之中。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通过更新自我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出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质疑发散的思维方式,才能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作者单位:淮安市棉花庄镇大兴九年制学校江苏】